血府逐瘀湯常用于瘀血導致的胸痹,胸痹就是心前區疼痛,冠心病的常見癥狀也是心前區悶痛,因此血府逐瘀湯成了治療瘀血引起的冠心病的首選。當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可以用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也不是只能治療心前區疼痛。只有證與方相應,才能取得良效,方與病對應只能是偶中,因此中醫的精髓在于辨證,而不是辨病。
血府逐瘀湯常用于瘀血導致的胸痹,胸痹就是心前區疼痛,冠心病的常見癥狀也是心前區悶痛,因此血府逐瘀湯成了治療瘀血引起的冠心病的首選。當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可以用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也不是只能治療心前區疼痛。只有證與方相應,才能取得良效,方與病對應只能是偶中,因此中醫的精髓在于辨證,而不是辨病。
想區別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并不難!大家跟著筆者的思路走。
血府逐瘀丸中“血府”是什么?中醫上講,“脈為血之府”。“血府逐瘀”意味著祛除脈道中的 淤血。
柴胡舒肝丸中“柴胡”本身就有疏肝的功能,另外,為什么要疏肝呢?肯定是肝郁了唄!而肝又有調暢氣機的功能,肝郁必然會伴有氣滯。因此,柴胡舒肝丸是能疏肝理氣的丸藥。
炒桃仁+紅花(君藥)、川芎+赤芍+牛膝(臣藥)、地黃+當歸+桔梗+麩炒枳殼+柴胡(佐藥)、甘草(使藥)。
桃仁有苦味泄降、甘潤多脂的特點,是活血祛瘀的要藥,并且活血力強,甚至有“破血”之功;紅花有辛散溫通的特點,能活血而通暢經絡并散瘀止痛。兩者不分伯仲,在整藥中共顯“君主之威”;川芎與赤芍也都助君藥活血祛瘀,因此兩者并駕齊驅在整藥中共效臣藥之力;牛膝也能逐淤血、通經脈,并在整藥中肩負著臣藥的另一使命——引血下行。
當歸能補血活血而加強君臣之藥的治療作用,顯然擔當了佐助藥的角色;生地黃能清熱養陰生津從而減緩君臣藥活血的烈性,擔當了佐制藥的角色;桔梗質輕上浮,專走肺經,善于開宣肺氣同時載藥上行;枳殼微寒苦泄,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呈沉降趨向,兩者一升一降為君臣之藥開辟氣的通道,順理成章也是佐助藥;柴胡輕清升散,既疏肝解郁又升舉陽氣,依然并肩桔梗而為佐助藥;甘草是調和藥性的使藥。
1.由于祛淤藥均易耗傷正氣,所以不可久服,而應中病即止。
2.由于活血藥易動血傷胎,所以孕婦以及月經量多者忌用。
柴胡、薄荷疏肝;酒白芍柔肝;麩炒枳殼、醋香附、陳皮、炒青皮、烏藥、木香理氣;姜半夏降逆止嘔;紫蘇行氣寬中;炒檳郎消積行氣利水;醋三棱、醋莪術活血祛瘀;炒山楂、炒六神曲消食;防風勝濕止痛;豆蔻、姜厚樸芳香化濕;黃芩清熱燥濕;茯苓利水滲濕;當歸潤腸通便;酒大黃瀉下攻積;甘草補氣。
我們放眼一望,這些成分的隊伍好“壯觀”!同時,或許大家會覺得有點凌亂!沒關系,下面,我們從分析病因病機開始尋找其配伍規律。
通常,情志不舒或飲食勞倦而引起的肝胃不和,不但削弱了胃的消化能力而導致飲食完谷不化。也牽連了脾,使脾運化精微與水液的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內停。水濕與食積堵塞氣道,從而產生氣滯;另外,肝郁又是形成氣滯的另一原因。因此,方中配以山楂、神曲來消食化積;茯苓、防風、豆蔻、厚樸、黃芩來“治水濕”;當歸來潤腸;大黃來助力藥物瀉掉濁物與水濕。并且,柴胡、薄荷、白芍起疏肝與柔肝作用,從而使其功能得以恢復。
柴胡舒肝丸注意事項:
1.孕婦及月經量多者忌服,因為有行氣活血成分,會導致流產以及增加經血量。
2.身體虛弱者不宜服用此藥;并且此藥不宜久服。因為理氣藥久服易克伐正氣,所以需中病即止。
最后,筆者想說,“打蛇打七寸,治病找準因,藥品區別看核心”。只要我們抓住藥物的特性,那么區分藥物并不難,大家覺得呢?
關注執業中藥師“藥文匯”,分享客觀嚴謹的醫藥健康常識。
血府逐瘀丸是血府逐瘀湯的丸劑劑型,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原方組成為:當歸、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血府逐瘀丸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生地、當歸養血益陰,清熱活血;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以上均為佐藥;桔梗并能載藥上行,兼有使藥之用;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癥可愈,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臨床常用于治療瘀血所致胸痛,頭痛,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內熱瞀悶,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柴胡舒肝丸出自《中國藥典》,由茯苓、枳殼、柴胡、白芍、檳榔等25味藥組成,具有舒肝理氣,消脹止痛的功效。
柴胡舒肝丸方中柴胡、青皮、陳皮、防風、香附、枳殼、木香、烏藥合用,以舒肝理氣,消脹止痛;半夏、茯苓、桔梗、厚樸、紫蘇梗、豆蔻、甘草合用,以健脾調中,行氣消脹;山楂、檳榔、六神曲、大黃合用,以消食導滯,化積消脹;白芍、當歸養血和血,以柔肝體;氣滯邪結則血瘀,故以三棱、莪術行氣活血化瘀;黃芩、薄荷組成,以清解郁熱;氣郁日久則化熱,故以黃芩苦寒清熱、薄荷辛涼解郁以解之;諸藥合用,共奏舒肝理氣,消脹止痛,兼有消食之功。
綜上所述,血府逐瘀丸偏于活血化瘀,柴胡舒肝丸偏于疏肝理氣。
文:岳增寶/王傳航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區別?
1,血府逐瘀丸是以治療胸痛(冠心病,心臟病),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瘀血內阻,失眠多夢,心悸,急燥易怒等癥。
2,柴胡舒肝丸是以治療以肝臟為主證。可舒肝理氣,消脹止痛。
用于肝氣不舒,胸肋痞悶,食滯不消,嘔吐酸水等癥。
3,綜上所述:
二藥區別于,一藥治心,一藥療肝,各司其責。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方劑?什么是君臣佐使,然后才能知道處方的偏重治療目的。方劑是理、法、方、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辯證立法的基礎上選藥配伍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才能準確的遣方用藥。
配方組成: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主要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病癥:主要用于治療胸中血瘀、血行不暢。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者內熱憋悶,或心悸怔忡,或者夜不能寐,或這夜寐不安,或者急躁善怒,或者入暮潮熱,或者舌質暗紅、舌邊有瘀斑,或者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黑暗,脈澀或弦緊。
本方是清王清任用于治療“胸中血府血瘀”所致的諸證,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胸脅為肝經循行之處,瘀血在胸中,氣機阻滯就會肝郁不適,從而出現胸脅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熱,氣郁化火,故而內熱憋悶,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熱;上擾清竅就會頭痛;橫逆客犯胃腑,導致胃失和降就會出現呃逆,甚至飲水即嗆。
至于唇、目、舌、脈所見,皆為瘀血之征。治療當以活血化瘀,并兼以行氣解郁。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四逆散行氣和血而舒肝,桔梗開肺氣,載藥上行,合枳殼則升降上焦之氣而寬胸,尤其以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氣行,瘀血化而熱自消,肝郁也可解除,故而諸證自愈。
近代醫學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傷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氣的特點;常對其加減,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胸部挫傷與肋軟骨之胸痛,以及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頭暈,精神抑郁等證,有一定效果。臨床運用,必須審方辯證確有瘀血才能使用,否則不宜使用。
配方組成: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
主要功效:疏肝行氣、和血止痛。
主治病癥:主要用于治療脅肋疼痛、寒熱往來,以及少陰病、四逆之證。同時對小便不利、腹中痛或瀉痢下重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本方是在四逆散的基礎上加陳皮、川穹、香附而成。主要用于產后腹痛,并有煩滿不得臥,是氣結血凝,郁而生熱所致。證屬里實,人在產后,治療宜兼顧,故用枳實燒令黑,從而減輕破氣之力,然后合芍藥而和血,則氣結散而血也行,郁既可解而熱也消,故而腹痛煩滿皆除。
柴胡舒肝散證是肝氣郁結,不得疏泄,氣郁導致血滯,故而胸脅疼痛,寒熱往來。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行氣疏肝,和血止痛之效,故服用后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營衛自和,痛止而寒熱也除。本方雖然是四逆散加味,而各藥用量已經變化,尤其是炙甘草的量大減,所以功效自然有變。
首先兩個處方有共同點,都是建立在四逆散基礎之上的,在四逆散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而來。
不同的則是處方中君臣佐使的變化,使得方劑本身發生了本質的區別,血府逐瘀湯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主;而柴胡疏肝散則是以疏肝行氣、和血止痛為主。兩者都有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一個旨在活血化瘀,一個旨在疏肝和血。
通常臨床應用的時候,或者購買使用的時候,可以知道治療某些疾病,但作為購藥者并不懂得如何辯證;但中藥不是西藥,如果在沒有辯證的前提下購藥使用,就很有可能導致用錯藥,不但不能治療疾病,同時也很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應邀特作解答:
血府逐瘀湯為清代名醫家王清任首創,方載《醫林改錯》書中。成為活血祛瘀之著名方劑。
該方劑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紅花、枳殼 、桔梗、柴胡、牛膝、甘草等組成。水煎服。現今改為丸劑,作用一致,藥性更緩。
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善怒、入暮漸熱,或舌質黯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本方治胸中瘀血,阻礙氣機,兼見肝郁氣滯之瘀血證。方中以桃紅四物湯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功在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枳殼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清熱,當歸養血潤燥,使祛瘀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藥。
特點:血府逐瘀湯不僅行血分瘀滯,又能解氣分之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瘀去氣行,諸癥可愈。臨床可拓展應用,新用途如下:1、冠心病、心絞痛。2、風濕性心臟病。3、胸部挫傷。4、肋軟骨炎之胸痛。5、神經官能癥。6、腦震蕩后遺癥之精神抑郁。7、頭痛頭暈屬氣滯瘀阻等諸證。
柴胡舒肝丸方出《中國藥典》中。由柴胡、白芍、枳殼、甘草、陳皮、梹榔、香附、薄荷、大黃、當歸、豆蔻、莪術、黃芩、防風、茯苓、法夏、神曲、厚樸、桔梗、紫蘇梗、烏藥、山楂、三棱、青皮、木香等25味中藥組成。共研細末,蜜煉為丸劑。功能:疏肝理氣,消脹止痛。主治:肝氣郁結不舒,脅肋痞悶疼痛,食滯不消,嘔吐酸水等。現多用于乙型肝炎、慢性胃炎的輔助治療。
方中以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功在透解郁熱,疏肝理脾;青皮、木香、烏藥、蘇梗、香附疏肝理氣祛滯;檳榔、山楂、豆蔻、神曲、厚樸消食積,寬中焦;大黃通下焦瀉熱;薄荷、桔梗、防風、黃芩清上焦風熱;茯苓、陳皮、法夏健脾化痰;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當歸活血行血。綜觀全方,可用于陽氣內郁,肝脾不和,胸脅脘腹不舒脹痛等證。本方以疏肝理脾,以肝為主,透解郁熱、和中緩急之功。
兩方之區別:前者為理血之劑,以活血祛瘀,重在治胸中瘀證,以“祛瘀”見長;后者為疏理之劑,以疏肝理脾,行氣止痛,破血消積以“疏消”見長。重點有別,作用有異,應區別使用。
明白了嗎?欲知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一葉輕舟85將為你的咨詢解答,感謝閱讀和熱心贊評。未經允許,不得搬襲。
氣滯的病理基礎是人體的肝氣郁結,氣在局部郁滯不通,導致肝氣郁結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情緒不暢,生氣惱怒或者總生悶氣,肝氣升發條達的作用下降,就出現了氣滯肺臨床表現。
肝氣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脾胃,可梳理脾胃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肝氣郁結極容易造成脾胃的氣滯不通,臨床上常出現胃腸脹氣,脘腹脹滿,打嗝噯氣,反酸燒心,排氣后能緩解,肝的經絡分布在人體兩肋的部位,氣滯后常出現兩肋脹痛,氣在人體的結滯常導致血脈的血同時出現結滯不暢,血脈結滯后,脈道變的緊張,猶如胡琴的琴弦,所以脈象是弦脈。
血瘀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因氣滯引發,血脈內的血液郁滯也可因氣虛或陽虛引起的體內寒氣或重,寒凝血脈所引發,血瘀后心的推動血脈作用受影響,所以常導致人體出現心悸心慌,脈道不通,氣血郁滯,不通則痛,常引起身體身痛,胸痛,頭痛,血瘀作痛以刺痛為主,夜間血行較慢,常加重瘀血問題,所以疼痛常在夜間加重,血脈郁滯,舌頭常出現青紫或者瘀斑現象,脈象也滯澀異常,如同輕刀刮竹。
清代有一位很了不起的醫生,名叫王清任,道光八年有一位張姓的死刑罪犯,作亂造反被處以剮刑,法場在街頭鬧市,圍觀人數較多,王大夫本來就有繪制人體臟腑圖形的想法,正好趁此機會一探究竟,待行刑完畢后,只見罪犯胸中的橫膈以破,且內部有瘀血存留,加之后來又一位曾帶病打仗的朋友對他講說戰死兵將的人體臟腑組織的情形,王大夫推斷人體橫膈以上瘀血存留可導致血瘀病證,因此,他便制定了一首方劑,名曰血府逐瘀湯,血府的位置就是橫膈以上的胸中。
姑且不談王清任的臟腑解剖是否正確,他的血府逐瘀確是值得學習使用的,他認為血府的部位是胸中,活血的方向是解決胸中血瘀,實際上呢,人體各部分的血脈郁滯,它都可以去辨證應用。
血府逐瘀是以元代醫學家王好古所創立的桃紅四物為基礎方,加入了疏肝理氣的柴胡,以增強活血藥的作用,秉承著氣行則血行的治療原則,配伍了引氣血上行的桔梗和引氣血下行的牛膝,通行人體一身上下的血脈郁滯,血瘀不通之病證。
例如,胸痛,頭痛,四肢疼痛,心悸,失眠,頭暈,月經不調等屬血瘀證候者,請注意,屬血瘀問題是本方的核心,中醫理論以辨證為主,同樣的癥狀問題也可因其他原因造成,并非血瘀所特定的疾病。
柴胡舒肝丸是《中國藥典》收錄的中醫組方,是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創立的柴胡疏肝散的加味,柴胡疏肝散是根據《傷寒雜病論》中的四逆散加味而成,所以歸根到底柴胡舒肝屬于經方出身,稍加改良的品種。
《本草崇原》說柴胡“香氣直上云間”,柴胡具有很強的香氣,具有辛香走竄的特點,藥材內部質地是木質,春季出苗,根莖入藥,均有木性升發條達的特性,與人體的肝香對應,可入肝而走竄運行郁滯不通的肝氣,恢復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同時,柴胡舒肝丸配伍了一系列行氣理氣之品,旨在疏理肝氣郁滯,同時,疏導脾胃氣機阻滯導致的胃腸運化飲食作用減弱,出現的食積問題,增加了許多消食健胃的藥物,促進郁滯的氣得以消散。
備注:大家好,我是中醫朱旭陽,文中參考了中醫理論著作,結合個人經驗,圖片來源于網絡。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康復科醫生,從事中醫近十年。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區別?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看出,血府逐瘀丸是治療血癥瘀癥,柴胡舒肝丸是疏肝的藥物。那么,它們具體所主病癥有哪些呢?今天,康復科醫生來科普一下。
血府:王清任認為縱隔胸腔為血府。
本方以四物湯為基礎,因為陰血日消夜耗,常常不足,瘀血常為血少所致,所以本方以四物湯養血為基礎。方中用赤芍不用白芍,是活血為主,而桃仁、紅花更為破瘀活血之代表藥。柴胡、枳殼、桔梗疏肝行氣,開胸散結,引藥入胸;牛膝引血下行。柴胡、桔梗的升發與枳殼、牛膝的下行,一升一降,可以條暢氣機,使升降有常。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全方配伍極有特點:一是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體現氣行則血行;二是祛瘀與養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三為升降兼顧,條暢氣機,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證】
瘀血內阻、頭痛或胸痛、內熱瞀悶(目眩暈厥)、失眠多夢、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本方因胸中瘀血而設,以胸痛胸悶為重要特點。因其行氣、養血、活血祛瘀的組方思想是血瘀證的基本配伍思想,經過適當配伍可以應用于全身多種瘀血證。本方現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胸部挫傷等引起的胸痛,以及腦血栓、高血壓病、高脂血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神經官能癥、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頭暈等屬瘀阻氣滯者。
【使用注意】
一、血瘀雖然一般多屬于實證,但若體質虛弱的,不宜單純攻瘀,宜去瘀劑中配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以達攻補兼施,免得傷害正氣。
二、對于內臟出血的病證,止血劑不宜運用過早。因為止血劑每有留瘀,必要時可于止血劑中佐用行血或調氣之品,以補救其留瘀之弊。
三、孕婦一般忌用行血、破瘀劑。這是因為行血破瘀劑多有墮胎作用的緣故。
方中柴胡、青皮、陳皮、防風、香附、枳殼、木香、烏藥合用,以舒肝理氣,消脹止痛。半夏、茯苓、桔梗、厚樸、紫蘇梗、豆蔻、甘草合用,以健脾調中,行氣消脹。山楂、檳榔、六神曲、大黃合用,以消食導滯,化積消脹。白芍、當歸養血和血,以柔肝體;氣滯邪結則血瘀,故以三棱、莪術行氣活血化瘀。黃芩、薄荷組成,以清解郁熱。氣郁日久則化熱,故以黃芩苦寒清熱、薄荷辛涼解郁以解之。諸藥合用,共奏舒肝理氣,消脹止痛之功。
【功效】
舒肝理氣,消脹止痛。
【主治】
臨床常用于痞證,嘔吐,脅痛。
使用注意
1、本品為肝氣不舒所致的痞證、嘔吐、脅痛而設,故不適用于由肝膽濕熱,食滯胃腸,脾胃虛寒等原因所引起的上述病證。
2、本品含有行氣、破血之品,有礙胎氣,孕婦慎用。
3、服藥期間飲食宜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膩,以免助濕傷脾,有礙氣機。
4、本方所針對的病證每因情志和(或)勞累而發作或加重,故服藥期間切忌郁悶、惱怒,應保持心情舒暢。
綜上所述,血府逐瘀丸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柴胡舒肝丸舒肝理氣,消脹止痛。方中同用柴胡、枳殼、桔梗疏肝行氣,開胸散結。血府逐瘀丸行氣化瘀,而柴胡舒肝丸行氣疏肝,故兩方有異曲同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