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平橋區(qū)實驗小學課改紀實
張衛(wèi)華
新課改作為現(xiàn)代教學的前進和發(fā)展方向,平橋區(qū)實驗小學及學校的師生們有著可喜的收獲。在課改中,一支在中迅速成長起來的教師隊伍令人欣喜,他們立足課改,嘗試教研,銳意進取,積累可貴的教學經(jīng)驗,取得可喜的教學成績,部分教師所執(zhí)教的優(yōu)質課由市里走向省里,充分展示了我校課改新成果;進行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個性特長,讓一批批學生在新課堂中鍛煉,在交流、合作與探索中茁壯成長,已成為教師為之奮斗的目標;進行校本教研,開發(fā)校本課程,走一條富有實小特色的課改新思路已是實小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因為付出,所以收獲,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讀書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我能行’先進集體“、“全國優(yōu)秀紅旗大隊”、“全國紅領巾助殘先進集體”、“河南省五愛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標兵紅旗大隊”、“河南省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河南省綠色學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示范學校”、“河南省德育基地示范學校”等。我校教師先后有46人次獲國家、省、市級優(yōu)質課一、二等獎,先后有132名學生獲國家、省市級獎勵。
一、營造科改氛圍,貫課改于教育教學工作始終。
課程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所以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課程改革的方案一旦確定,課堂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教學改革就承載著課程改革成功的希望。基于這種認識,我校教師大膽地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他們把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搬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身心地體驗課堂小主人的成功與喜悅。
1、在教學中開展活動,以活動促進教學。
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有人總結得好:忠誠于學科,卻背離于學生;進行著表演,卻沒了觀眾;體現(xiàn)了權力,卻忘記了民主;追求著效率,卻忘記了意義。而活動教學則彌補了缺憾,填補了空白。通過開展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活動,將知識融于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讓學生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使其道德價值和知識傳授在互動中生成,在交流中強化,在共享中倍增,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而這種學習方式與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是不謀而合的。仔細分析新課程改革的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篇教材都蘊含著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這對執(zhí)教的老師來講要求就更高了。傳統(tǒng)的教師備課,上課重視的是知識傳授,而新課程要求的是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要體現(xiàn)合作、交流與探究,要敢于接受質疑,因此,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我校,諸多教師結合學校現(xiàn)有的德育教育資源,恰到好處地在教學中開展活動,以活動促進教學,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
2、構建班級文化,營造課改和諧氛圍。
在崇尚文化、倡導用良好的文化來渲染、熏陶、育人的今天,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的探討與實踐,符合新課改精神,能切實體現(xiàn)出新課改培養(yǎng)目標的新型班級文化。因此,培育個性化的班級精神,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既符合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又是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要。為讓“集體本身成為一種最有效的課程資源”,讓集體的能量溫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使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在和諧的班級生態(tài)中獲得充分發(fā)展的教育目標,我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個性化”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通過班級文化的建設,優(yōu)化了師生關系、優(yōu)化了育人環(huán)境、優(yōu)化了學習氣氛,收到了令人驚喜的育人效果。
為做好一顆集體心愿樹,當教師剪出與學生人數(shù)等同楓葉后,讓學生在楓葉上寫上自己的愿望時,學生感嘆的說:“好美的楓葉呀,我一定要好好寫。”、“我要先在本上寫一遍再往上面寫”……為制好班級公約,教師在班里組織召開多次班會。當最新的公約出臺張貼時,學生仰著小臉對老師說:“老師,我能做到。”、“老師我還可以做的更好。”……為打理好綠化角的裝飾,不等老師召喚,便紛然從家中帶或到市場買,各種精美而適宜室內生長的盆景,還自豪地說:“我的教室我做主”……
為實現(xiàn)讓每一面墻壁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的目標。教師們根據(jù)學校出臺的政策,結合本班特點及學生的建議,設置了四角、一臺、一約,即:“中隊風采角”、“圖書角”、“綠化角”、“展示角”,評比臺和愛心公約。經(jīng)過近三周的忙碌后,各個教室面貌大變樣:“綠化角”里植物新奇多樣,一片生機盎然。且各班為“綠化角”取的名稱也各有千秋,如“綠色長廊”、“我家花園”、“植物角”、“今日花明日果”、“觀景臺”、“心中暖春”等有的班級還專門制作出,植物身份證,將植物名稱、生活特點及植物監(jiān)護人的姓名,一并寫在卡片上,貼在植物花盆旁,以提醒同學們了解并保護好植物,這一切無不體現(xiàn)著“綠色教學”、“綠色課堂”的綠色教育理念。圖書角里,各種各樣的圖書在師生的努力下安了家。有的以教師寄語“讓我們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吧”引領學生走進書海;有的以花的成長為啟示將“讀是葉,品是花,寫是根”的警句,告訴學生讀的方法與技巧;有的以“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chuàng)造”的格言,提示學生要有嚴謹而系統(tǒng)的讀書作風與態(tài)度。書柜里的各色圖書在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中爭相傳閱,學生愛讀書的習慣逐漸得到養(yǎng)成和提升。評比角、英語角、清潔園……各個角落,使學生在這片自主歡樂的創(chuàng)作平臺中,找到了自己靈感的棲息之地,感受著學習的樂趣。班級文化給了學生更廣闊的展示與學習的空間,學生在集體互助和競爭中,進步的意識更強了,集體本身做為校本課程資源的運用,效果也更明顯了。
看著教室變美了,學生的言行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他們不約而同地更加珍惜起自己的勞動成果,喧嘩、追跑、吵鬧的不良現(xiàn)象也漸漸減少了……面對這些教師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們一致認為許多孩子的行為習慣變了,使得班級管理更省心了。原來總要老師督促的衛(wèi)生已經(jīng)不再需要提醒了,問起為什么?孩子們會心一笑說:“班級那么美,再不愛護它,那怎么能行呢?”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們真的變了。老師的一個眼神,便能心領神會,老師的輕聲細語,就能認真完成,同學們友好互助的多了,班里也更干凈整潔了,辛苦過
3、記輔導手記,對教育與教學進行反思與總結。
在繼課例研究的基礎上,趁熱打鐵,教導處又給每位教師建立了專業(yè)成長檔案,以檔案袋的形式來記錄教學工作,尤其是課堂教學。因此,幾學期下來教師都養(yǎng)成了記輔導手的好習慣,輔導手記有諸多好處,一是它不分學科,每一學科的教師都可根據(jù)自己的課堂教學所悟所感進行總結與反思;二是它不分年齡,只要勤于動筆,每個年齡段的教師都可以參與;三是它便于交流,每一次手記交流都是一次心靈的碰撞,都留下可貴的東西,耐人尋味;四是它便于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形成寶貴的文字檔案,最重要的是它培養(yǎng)了每位教師提筆會寫、張口能說、遇事善思的能力。應該說輔導手記,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平臺,式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上具實效的校本教研之路。
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改的主渠道,正是有了這些煥發(fā)著生命活力的課堂,許多教師才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聰慧和自信,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著一個全新的課堂,為了讓他們能更快更好地在新課改的大潮中有所成就,能與新課改一同成長。近幾年,還扎實開展了課題實驗工作。
二、開展課題研究,引領教研之路。
2003年,平橋區(qū)實驗小學被省教科所命名為“科研實驗基地學校”,經(jīng)過兩年的探索,05年“科研興校”便作為學校發(fā)展的方向與口號,正式在全校全面鋪開。
“十五”期間,學校承擔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這一省級科研課題,該課題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想象能力發(fā)展。經(jīng)過實驗教師的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反復論證,該課題于2004年3月順利通過省專家組評估。在評估中,實驗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問被專家一一解答,不足之處被一一糾正,此后的實驗過程更順利,實驗效果更明顯。通過實驗,最終構建了“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教學模式,找到了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的突破口,完成了實驗方案中的 “聯(lián)想”、“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三個預定目標;聯(lián)想訓練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我校教師不拘泥于教材,抓住一切可以引發(fā)學生想象的表象材料,對學生進行聯(lián)想訓練。例如:關于圓的聯(lián)想訓練。通過“這是一個美味的圓”,“這是一個滾動的圓”,“這是一個閃光的圓”等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教學信息的呈現(xiàn),激發(fā)學生調動儲存于頭腦中的生活積累,使之找到相關事物與圓的聯(lián)系之處,通過以上形式,使學生的相關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
如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一只腳上滴著鮮血的“鷹”,從時間、地點、角色、情節(jié)等方面,讓學生進行想象思維訓練,促成了新的童話、寓言、神話、科幻故事的誕生。
通過這些訓練不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鋪設了在特定情況下的想象空間,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進而形成善思、樂思的習慣。而且促進了語文課堂的整體優(yōu)化,體現(xiàn)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認識由直觀到抽象,由陌生到成熟,由表象到深入。同時增加了課堂容量,擴大了學生的思考范圍,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加大了課堂練習的深度與廣度,體現(xiàn)了大語文教學觀。這樣,通過改組文本、開發(fā)課例、課堂實踐,生成了有關該課題實驗的科研成果若干項,撰寫的結題報告,經(jīng)過專家質疑、答辯,該課題于
1、想象作文教學專題研究
為了在作文教學中找到出路,老師們以看圖編故事——想象作文訓練為切入點,著手構建想象作文教學模式,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低中高年級作文教學新思路。首先:捕捉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課例,促成教案生成。其次:依照預定方案,逐一上課。并采取多人上一課形式集體備課,逐一上課,課后整改,改后再上,再上再改。最后:借鑒成果,全面鋪開。此次作文教學的改革的可行性,已得到了全校語
2、融思想教育于一體的口語交際課例開發(fā)與嘗試”專題研究
“融思想教育于一體的口語交際課例開發(fā)與嘗試”教育模式,是我校教師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以年級組為單位共同構建的。老師們自行設計了許多“微型課題”,開發(fā)了研究課例,如一年級“學會夸獎”、二年級“學會安慰”、三年級“勞動光榮”。這些課例的開發(fā)是針對我校一、二、三年級學生思想狀況,以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進行的而進行的研究。目前,由于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及環(huán)境所致,他們當中有些孩子意志薄弱、思想脆弱,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有些家長對孩子希望值太高,他們的孩子總是處在被約束、指責之中。有些孩子被視為掌上明珠,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更沒有參與勞動的鍛煉機會。采取多人上一課的方法深入研究課例,探討教育方法,通過課堂上師生敞開心扉進行情感的交融與互動,能觸及學生的心靈,這樣的課堂即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又不失語文課堂教學之本色,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屬于超文本教學,因此具有用一定的推廣及實用價值。
3、開發(fā)多課題研究,達到人人有課題
本期為讓教師前面深入探究課改方向與捷徑,在教師中開展課題征集和課題招標活動。教務處根據(jù)教師和學校教學情況出臺如下課題。
語文方面:
課題一、新課程背景下少先隊活動進課堂的實驗與研究。
目的:讓少先隊“近(貼近生活)、小(小巧靈活)、實(實際實用)、新(新穎獨特)”的活動特點走進新課堂,讓課堂在體現(xiàn)知識性之外,更能體現(xiàn)出靈活性、趣味性、民主性和欣賞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愉悅的活動中,完成文中知識的理解、閱讀的欣賞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可在課文內容上通過挖掘選編或轉換遷移的方式進行,也可根據(jù)實際應用需要獨創(chuàng)自編。要求:每組限兩名教師參與此課題的實驗研究與總結展示。
課題二:以海量閱讀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目的:就作文而言,比較好教的內容是關于寫作的知識和寫作的技巧,包括組詞、造句和標點等文字“基本功”;比較難教的卻是寫作主體從觀察、體驗、思索到想象創(chuàng)造等思維的“能力”及對“外物”、“內情”由“內孕”到“外化”的表現(xiàn)能力;而根本無法或不能教的則是“作者”的那種“才氣”,文章的“生氣”和筆墨的“靈氣”等。(——北京師大中文系
課題三:閱讀教學中,學生作文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
目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主陣地”,只是每節(jié)課目標不同,側重點不同。但每篇課文均是編者精挑細選所得,故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一資源,找到與作文教學(狹窄一點說是與本單元習作)相近的文章,歸納寫法或者觀察方法,并且讓學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一方法將文章寫得鮮活生動。打通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通道,依據(jù)大綱對各年段作文的訓練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活用課本,通過讀寫結合,有計劃地分散落實一些習作必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這種隨機的指導讓學生能動地把課文的規(guī)范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途徑:將作文整體教學“分解”為各個“零部件”(即基礎的必備的習作要素)。以習作“零部件”作為積累作文能力的途徑之一。要求:每組選一至三名教師參與此課題的實驗研究與匯報展示
數(shù)學方面:
課題一: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研究
目的: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基礎上,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實現(xiàn)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體能動性和認知內驅力,提高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效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教育、素質教育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提供條件,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上奠定一定的基礎。途徑:引導自學法、合作交流、實踐運用、反思評價等。要求:每組選三名教師參與此課題的實驗研究與總結展示。
課題二: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數(shù)學習慣的培養(yǎng)
目的: “良好的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數(shù)學習慣包括數(shù)學思維習慣及數(shù)學行為習慣等。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應將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途徑:課前預習、課后整理、嘗試活動等。要求:每組選三名教師參與此課題的實驗研究與總結展示。
同時,教務處提出要求:實施中,各組長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組內討論和展示,計劃于三月中旬開展一次組內實驗研討展示活動。2、每位實驗教師選定課題后,在備課或上課皆以此課題要求為準(實驗課教案中均要注明“課型”為“實驗課”)。3、各教師要有專門課題實驗記錄本(或日志、周志),記錄每次的做法、師生完成的過程和成效。為輔助教師所選課題順利實施,專門組織專項“課題研究沙龍會”。組織觀看全國名師課堂,結合自選課題分析可學之處,展開評課大討論。組織教師上觀摩研討課,并結合評課討論開展組內課題聽評課活動,各課題實施者根據(jù)組內評價推薦出優(yōu)秀實驗教師,參加學校開展的階段性課題展示活動。實施中教師反響積極而熱烈,每位教師均能根據(jù)自身實際扎實研究所選課題,目前各課題均在順利實施中。
就這樣長期以來,一
三、整合德育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彰顯學校特色。
說起我校的德育工作,大家都很了解,多年來形成的主題升旗活動及“我能行”體驗教育活動已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受到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好評。新課改要求突出學生主體,給學生自主機會、主體地位和自由的空間,這與我校多年來開展的德育活動的目的是不謀而合的,為什么不運用現(xiàn)有的德育活動內容來充實課改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在愉快中接受新知識呢?這,也是我在深深思考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在我校,德育工作固然出色,但缺乏系統(tǒng)地總結,活動開展的不少,但沒有上升到理論上來。經(jīng)過那么多的主題教育,創(chuàng)作了那么多的主題作品,這難道不是可貴的校本課程嗎?為什么不把這些課程開發(fā)出來,讓它成為有益的教材呢?而作為德育的校本課程,如果一旦開發(fā)出來,對實施課改來說,無疑是可貴的、極大的充實。基于此,近一年來,我校注重開發(fā)德育工作的校本課程,成為我校實施新課改的一大特色。
1、國旗下新課堂展現(xiàn)德育新理念。
升旗活動,是平橋區(qū)實驗小學多年來的特色活動,學校少先隊結合實際,充分利用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動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能力展示、情操陶冶和道德感染。特別是近年,有了新課程標準的指引,少先隊力爭從形式上、內容上將升旗的實效性、教育性及各種藝術形式(演講、朗誦、小品、歌舞)等融為一體,以話劇形式呈現(xiàn)于眾,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每周一的升旗臺成了學生希望登上了的舞臺,國旗下的主持人成了學生夢想的角色,升旗中的展示成了學生盼望已久的能力大比拼,升旗成了全校師生心中不自覺的期待,形式可觀,角色可觸,內容可感,每一次升旗都是一次大型公開課,從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做起,以弘揚和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以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規(guī)范行為習慣做起,以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從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做起,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體育英雄凱旋,為給學生樹立新學期奮斗目標,特開展“學習奧運英雄,讀書為國立功”主題升旗;教師節(jié)學生“
2、德育實驗課題引領全市德育科研。
為了進一步探求新課改的精髓,在實施校本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經(jīng)過認真地思考和論證,我校承擔了中央教科所制定的“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的子課題,“德育活動與小學生優(yōu)良品質的培養(yǎng)”的研究,并以此為突破口來全面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水平。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把思想品德教育與德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是德育工作育人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德育實踐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參與,認知得到升華,品質得以形成,特別是在課題研究中開展的“我能行”教育活動已成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項特色,在活動中,學生都能自豪地挺起小主人的胸膛,真正做到“遇事感到我能行,做事展示我能行,干事不忘我能行,實踐證明我能行”,如開展的“小記者采訪,我能行”活動,許多學生通過到農(nóng)村采訪,了解到農(nóng)村學生學習的不易和自立自強的品質,從而受到感染;在“才藝展示我能行”活動中,許多學生通過平時觀察、訓練、模仿等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展示了學生的才藝能力和氣質;在“自己動手獻愛心,我能行”活動中,通過廢物利用,教師節(jié)期間學生自己動手精心制作各種小禮物送給老師,讓老師頗感欣慰。在“揚榮拒恥,我能行”活動中,學生通過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做個文明好少年的主題教育后,紛紛行動起來,根據(jù)自身的優(yōu)缺點制定自己的“八榮八恥”觀。如以按時到校為榮,以遲到早退為恥,以認真學習為榮,以馬虎敷衍為恥,以文明禮貌為榮,以言語粗俗為恥……一時間,我校自編的《知榮明恥我們先行》、《樹立正確榮辱觀,爭做文明好少年》等兒歌、拍手歌滿校傳唱,學生間相互提醒,相互監(jiān)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實踐證明,通過“我能行”活動的開展,將小學生的道德品質融入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之中。通過實踐體驗,使其道德品質得以升華,形成健康、樂觀、互助、自信、善良、仁愛、友好等優(yōu)良的品質,是德育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我校開發(fā)德育校本課程的又一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