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本研修方式(經驗 )(12)
—如何提高教研組活動的“含金量”
問題掃描
有計劃 無規劃 一般來說,每所學校都能在學期初制訂各學科教研組計劃。但是仔細查看,發現有的教研組基本上是照抄上級教研部門的工作計劃,只是將參加對象從市級縮小為校級;有些將學校的工作計劃套上學科的帽子分月安排;有些教研組成員輪流坐莊,每次由一位教師開設教研課,其余聽評課等。由于缺少針對本校實際和各成員特點的長遠規劃,計劃的“近視”現象使得整個教研組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重數量 輕質量 相當一部分學校存在教研活動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比如,大家坐在一起聽一位教師讀一篇理論文章算一次教研組學習,就某個教學內容你一言我一語談自己的設想算一次集體備課,聽某位教師的課算一次教學研討,隔一周后再聚在一起評課也算一次活動。教研活動內容隨意、形式簡單、主體單一,由于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指導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有研課 無磨課 一些在專業上迫切要求發展的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主動要求上教研課,并在課后向聽課教師征求意見。但是對于一節課的研究也僅僅停留于此,有所收獲的只是個別教師,充其量只能稱之為“研課”。像這種形式的“研課”在一些農村學校開展得比較廣泛,而像“磨課”過程中,盡管每次上課的是同一位教師,但反復聽課、討論和修改教案,能促使每位參與者自覺反思,從而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僅僅是“研課”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伴互助。
有主題 無課題 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制訂教研計劃時會首先考慮圍繞教研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活動,但是在主題的選擇上,缺乏從教師日常教學中發現的“由下而上”的“草根化”問題,更缺少將問題視為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意識。對于一個主題的研討往往是“聽過、說過、做過”就結果,然后再開始另一主題的輪回。
在深入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要重新認識教研組的功能,使教研組不僅是教學常規的落實者、日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還應該是教學創新的孵化器。為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含金量,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改革教研模式、創新教研制度。
改進建議
以制度為保障,規范教研活動 一個優秀團隊的形成,取決于良好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確導向。要使教研活動規范有序地開展,首先制訂教研活動常規管理制度,對教研的計劃、時間、地點、人員、內容、效果、評價等作出明確的規定。另外,為使教師全身心地參與活動,還可以制訂“半天教研制”,即每個教研組安排半天時間開展活動。在這半天時間里組內所有成員都必須沒有課,這樣教師的精力相對集中,活動時間也較為寬裕,效果才能得到保證。當然,僅有制度是不夠的,良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實處才有成效。根據校長是校本教研第一責任人的原則,學校領導班子中要有專人負責指導、跟蹤、檢查各教研組的活動。同時,學校要逐步樹立教研組長的威信,幫助其提高號召力。一個有凝聚力的教研組長能有效地調動教師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形成一個團結奮進的教研團隊。
以活動為載體,拓展教研資源 教研組活動可以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切人點,結合不同層次的教師培養目標,努力激發教師的參與意識,安排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教研活動。如主題式教研、對比式教研、評比式教研、案例分析式教研、跨校教研、網絡教研等。開展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動,其實質是教師之間的對話、合作和互動,為教師的同伴互助搭建平臺,從而營造良好的研討氛圍,形成群教、群研的新格局。
以課題為抓手,提升教研品位 以科研引領教研是推進課改的有力手段。教研和科研的緊密結合,可以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促使教研組向研究型、學習型轉化,促進教師業務和教科研水平能力及學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使教研組既保留原有的格局,又具有研究、學習的靈活性。其操作程序為:首先從學校或教師實際需要出發選擇課題,沿著“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這一螺旋式的漸進過程不斷思考。然后,組內成員分工協作,圍繞課題搜集、選擇、整理材料,共同開展研究、破解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注意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教師研究與專家指導相結合。待所研究的問題相對成熟,可以申請結題,完成課題的研究報告或論文,并進一步反思不足,以便今后深入探討。
以和諧為追求,發展教研文化 有效的教研活動需要深度研討,也需要和諧、民主的教研氛圍。教研組建設必須重視構建和諧的教研文化。這就需要教研組組長安排活動時盡量做到各施所長、各顯其功、團結協作、互幫互學、尊重差異、共同發展。由于年齡及經歷的不同,教師之間難免存在教學水平上的差異,教研組要根據實際,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并使人人都能通過努力達成目標。如規定每學期組內所有教師圍繞研究課題至少開設一節公開課,教齡15年以上的教師上示范課,教齡5年以上的上匯報課。無論任何人上課,都要組織全體成員或同年級段教師從研讀教材、安排課堂結構、探討教學方法、檢查教學效果等方面逐一評議、互相交流,使執教和聽課的教師每次都有所收獲,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氛圍。
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擯棄陳舊的教研模式,不斷改進和創新教研制度和方式,使農村學校的教師通過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將著眼點落在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上,逐漸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讓農村孩子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