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走出半成品 雇主心很累
2016-08-02 麥可思研究3評
雇主們認為,那些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還沒有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他們遺憾地發現,大學并沒有為從自己校門走出的年輕人配備職場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
美國德雷賽爾大學勞動市場與決策中心負責人保羅·哈林頓解釋學歷在求職過程中的重要性時曾說,即使學位說明不了別的,但至少表明一個人可以堅持四年——甚至五年、六年——來完成一件事。僅憑這一點,握有大學文憑的畢業生就遠遠勝過了那些僅為高中畢業的求職者。然而,用人單位對學歷背后的能力期待就只有這么一點點嗎?顯然不!
進入職場,他們沒準備好
《高等教育紀事》和美國公共媒體下設的電臺節目“市場”于2012年下半年合作展開了一次調查,針對用人單位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在畢業生職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結果顯示,有三成用人單位對大學在學生的職場能力培養方面感到不甚滿意。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還沒有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他們遺憾地發現,手握學位的畢業生缺少職場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如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大衛·博伊斯是美國一家名為Sine Nomine的技術咨詢公司的負責人,“就業準備嚴重不足”是博伊斯形容那些前來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時所用的表述。在他看來,這些剛剛踏出校園的年輕人缺少的正是一些基本工作能力,比如完成一段邏輯通順的論述,或是整理出一個格式規范的文檔。“我指的并非專業能力,而是懂得如何去思考。”他說。
事實上,很多雇主都和博伊斯有相同的感受。上述調查還顯示,盡管學校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給了學生,雇主們還是忍不住想抱怨學生沒有從學校獲得足夠的基本技能訓練,如口頭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分析和研究能力、決策能力。其中還有一些雇主認為,畢業生不懂得怎樣將課本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而這卻是他們期望學校能夠教會學生的重要內容。
基本技能PK專業技能
傳統概念中,專業技能無疑是職場能力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他的工作能力相比之下只是職場素養的“配菜”而已。但歐盟委員會下設的教育與文化理事會2010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卻否定了這一論斷。
此項研究前后共咨詢了超過7000家用人單位,以了解雇主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總體評價。在對職場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中,“團隊合作技能”排到了第一位,其次才是“專業技能”,然后依次為“交流技能”“計算機技能”“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由此可見,出色地掌握了專業技能并不能保證畢業生在職場中的表現同樣出色。無論處在什么職位上,作為生產線上的一環,合作、交流同樣必不可少,而這些常常容易在學校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被忽略掉。
在美國,幾乎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認為,全面掌握各項基本工作技能比擁有出色的專業特長要重要得多,因為專業技能或多或少都必須在工作中重新學習和掌握。因此,無論是大眾,還是雇主,都認為從大學走出的人才應該學會批判性的思考、清晰的表達,同時還能解決復雜問題。
被高校遺忘的基本能力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國內的雇主。在IBM公司負責招聘工作的方潔(化名)在對本文作者說,“學歷是我們篩選人的第一關,但學歷不可能和能力百分之百對等。”IBM對招聘新人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們希望所有新員工既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又能適應IBM的企業文化,因此雇主會在三輪面試以及試用期對求職者進行全面的審核。盡管如此,方潔還是能夠感覺到那些專業能力過硬、成績優秀甚至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應屆畢業生在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職場能力”不足。
讓方潔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些畢業生在面對問題時,不會進行思考并嘗試解決。“有些問題,他們其實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自己先試著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請教周圍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家的時間安排很滿,未必總是能夠騰出時間幫助新人解決一些本不需要自己出面的問題。”和一些已經工作了幾年以后再加入IBM的新員工相比,方潔對剛出校門的新人的感覺是“缺少鉆研精神,不夠沉穩”。
另一方面,職場真正看重的基本工作能力,學生卻沒能在學校得到充分的學習和訓練。以IBM為例,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它期待從員工身上看到的是一種國際協作能力。用方潔的話說,“在這里完成一項任務,往往要和其他國家的人合作。合作的過程中就會存在時差、語言、文化等各種問題。因此我們希望每個員工都能夠有較好的適應力,靈活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最重要的是能夠和不同的人有效溝通。”
談到職場的基本工作能力,北京某高校2013屆本科畢業生小蘇也深有體會。“上學的時候老師講的就是課本知識,沒怎么涉及過其他的能力培養。”小蘇曾在一家咨詢公司實習了半年,這次實習使他意識到自己對于進入職場,仍有很多方面亟待提高。“比如溝通能力、時間規劃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些在學校里都沒什么機會得到鍛煉,卻是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而當用人單位開始手把手教應屆畢業生做好時間安排、工作中主動交流,遇到問題需要思考解決方法時,企業只能默默地埋怨:大學四年不過是換來了一個職場“半成品”。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