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以一些中國歷史上的例子來說明語言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語言的變遷意味著文化的變遷,語言認同實際上就是文化的認同。故德國語言學家威廉
洪堡有言:
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
從時間的維度上看,中國歷史十分悠久,其間有多次民族融合的事例,有邊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多次過程,因此出現了民族語言的認同問題。另一方面,從空間的維度看,各民族語言中的方言,尤其是漢語方言分歧頗大,方言的認同成為民族內部族群認同的一個標尺。這兩方面的問題牽涉面甚廣,本應敷衍成一篇較長的文字,限以時間,只作提綱挈領的敘述,雖篇幅不長,但力圖面面俱到。
一、語言認同作為文化認同的尺度
1
、鮮卑族的漢語認同
北魏孝文帝文化認同政策:遷都、禁胡服,改姓氏,倡通婚,定門第,死葬洛陽,至禁止三十歲以下鮮卑人講鮮卑語。這一政策的長期后果即是,唐中期以后,鮮卑族已經不見于史冊。民族語言的消亡造成民族文化的消亡,以至于整個民族的消亡。
2
、漢族對鮮卑語的功利認同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又為北齊所取代。北齊的統治者高氏家族,是鮮卑化了的漢人,反北魏政策而行之,鮮卑語在北齊恢復其重要地位,以至北齊治下的漢族為功利目的鼓勵子弟學習鮮卑語,以服事北齊貴族。
3
、鮮卑語與漢語的雙認同:
盡管如此,北齊的漢語仍是主要的使用語言,也就是仍然占統治地位。即使是齊高祖高歡也不得不重視華言。《北齊書
劉昂傳》載:高祖
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昂若在列,則為華言。
最后是軍事上落后文化上先進的北周打敗了北齊,統一了北部中國。繼承北周的隋統一了全中國。鮮卑語無立足之地,遂至消亡。
二、清代以前
國語
認同的失敗:統治民族語言讓位于被統治階級語言
1
國語
定義:
在清代與清代以前,國語指統治階級的語言。在北魏指鮮卑語,在遼指契丹語,在金代指女真語(女直語),在元代指蒙古語,在清代則指滿語(或稱清語)。
2
、清及清以前
國語
認同的失敗:
1
)北魏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一個較長時期的統一北方的國家。當其剛統一北方時,打算以鮮卑語為主導語言。《隋書
經籍志》云:
后魏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以夷語。
這里的夷語就是鮮卑語,被當成國語看待,但后來北魏的國策由于傾心漢化,鮮卑語沒能成為占優勢的語言。故《經籍志》又云:
后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
《經籍志》所載有《國語孝經》,就是以鮮卑語譯成的《孝經》,此外還有《國語》、《國語物名》等九種以
國語
為名的書與《鮮卑語》、《鮮卑號令》等三種并列,都是專記鮮卑語的書籍。
但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再繼之以北齊北周之后,鮮卑語有復蘇之勢。北齊
高祖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
。與此相類似,嫁給齊高祖高歡的蠕蠕公主也
一生不肯華言
。北周統治者宇文氏本匈奴族,但早已鮮卑化,故《隋書
李德林傳》曾記周武帝以鮮卑語謂群臣之事。不過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到隋代周以后,鮮卑語又漸趨消歇。但直到唐前期,鮮卑語還有痕跡可尋。唐人顏師古注《漢書
武帝紀》云:
匈奴謂天為祁連,今鮮卑語尚然。
到唐后期,鮮卑語就再不見于任何記載了。由于鮮卑語的消亡,人皆不知其義,以至于后人讀到《魏書》里的文字有不可解處,就被疑為是鮮卑語詞。
2)
契丹語由于有文字可能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漢化很深,朝廷亦使用漢文。被統治的漢人依然使用漢語。契丹文名義上保留到金章宗時才廢除,但契丹語其時已無人通曉。
3)
金代的女真語顯然沒有能夠成為全民族的共通語。據清太宗語,金初熙宗與完顏亮仰慕中華文化,衣冠制度皆循漢人之俗,連女直語亦不重視。至世宗則企圖復原金代的風俗制度與語言,首先要求諸王習本朝語,但并沒有成功,只有其孫完顏璟(后之金章宗)學得較好。更不能以女直語普及天下,因為治下的漢人比女真人多,至多如完顏璟只能做到判案時
遇漢人訟事以漢語訊之,有女直人訟事則以女直語訊之
而已。雖章宗堅持女直風俗,至明昌二年仍
制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譯為漢字
。但其時漢化速度并不放慢,而且章宗本人亦怕被稱為蕃人,力求同于漢人,在這種情況下,女直語自然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4)
元初蒙古語認同的失敗。《元史
世祖紀》: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河南、福建行中書省臣請詔用漢語,有旨以蒙古語諭河南,漢語諭福建。
表明蒙古人統治中國后,意欲以蒙古語作為全國通用語,所以皇帝下詔都用蒙古語宣讀,但很顯然,這個做法行不通,北方受蒙元統治時間長一些,對蒙古語稍為熟悉,還勉強可以,南方則完全不行,占領南方十多年后,元廷不得不放棄在福建用蒙古語的企圖,退而只求在河南使用。福建、河南在此恐怕是南方與北方的代表。關于蒙古語的北退,我們只看到這一條材料,可以想見,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蒙古語的范圍越來越向北方后退,終究全面放棄,在全國范圍內都以漢語宣諭圣旨,以致不必再專門下旨以漢語諭河南了,史書上也因此再沒有此類記載了。
5)
清代吸取歷史上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直人消亡的教訓,堅持保持固有的衣冠制度與薙發風習,并以此同化漢人。雖然滿語被定為國語,也在堅守固有文化傳統的范圍之中,但不能像衣冠制度那樣長久保持,而是以相當快的速度萎縮下去。入關以前,清太宗就提出堅持國語的問題,但到雍正時期,連皇宮中的衛兵也以漢語相諧謔,所以清世宗三令五申在宮中,在軍營都要堅持使用滿語。但一齊人習之,眾楚人咻之,國語認同終歸于失敗。現實中全民的共通語是漢語官話而不是滿語,清朝統治者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而且為了提高南方非官話地區的官員的官話水平,雍正六年下諭設立正音書院,翌年,福建全省除偏僻的屏南縣外,各縣均設立了正音書院。
被統治民族數量上的壓倒優勢,使得少數統治民族的
國語
無法實際上運作而成為全國的共通語。而且由于統治民族學習漢文化,不能不深諳以漢文表述的典籍,以至到后來,連統治民族本身也丟失了自己的民族語言。
三、方言認同
1
、古代方言認同之例:
中國疆域廣袤,雖有通用的語言,然而與之并存的還有十分復雜的方言。如今山東地區在漢代就通行齊言。漢初在這一地區建立一個諸侯國
——
齊國,該諸侯王國的地域范圍就是講
齊言
的民眾的居住范圍。這是以方言認同來建立一個政治實體的例子。雖然歷朝歷代都有共通語存在,但漢語復雜方言的形勢一直延續到今日。
方言認同還可以作為一種政治姿態。東晉南遷,必須依靠拉攏南方地主與士族,故王導也須學會一點吳語。《世說新語
排調》載:
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棊局,曰:何乃渹!劉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唯聞作吳語耳。
王導以北人而作吳語,就是一種以方言認同為手段的政治姿態。由于漢語方言的復雜,以至于操不同方言者之間不可通話,所以方言的認同很重要,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其實就是鄉音的認同所產生的感動。
2
、民系、族群與方言:
所謂漢族的民系,有人或稱族群,其實以方言來劃分,因為其他標準,如風俗的差異在漢民族中不是那么明顯突出(族群現在在臺灣則另有不同的含義,暫不言及)。客家方言就是客家人的認同基礎,所謂
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
是也(據云閩南話亦有
寧賣廳,不賣聲
之說)。在當今漢語方言認同中,客家方言認同是表現得最強烈的。因為其他方言都與地域有一定關系,或在閩而為閩語,在粵而為粵語,在吳而為吳語,在湘而為湘語,在贛而為贛語,雖然閩語溢出福建,而吳語跨有吳越,而粵、湘、贛皆不及全省,但都有一不同的行政區作基礎,獨客家語是三省交界地區的方言,與人群關系比依地域背景更為顯著,所以客家方言的認同于族群的認同更有突出的意義。
3
、海外漢語方言的認同:
認同的反面就是拒斥,以及由拒斥而產生的分裂。但方言認同在國內并沒有產生嚴重的分裂行為,也就是說晚近以來,幾乎沒有什么政治實體是以方言認同為基礎的。但在海外,卻產生
操相同方言的中國人在一面組成各類團體,而又一面拒斥別種方言的華人參加這種團體
的現象。
四、共通語認同
1
、共通語的概念: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共通語的概念存在。在先秦,雅言是中原地區標準的共通語,以與夷語相對照。秦代第一次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統一,隨后的漢代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大帝國,共通語的概念在全國的范圍內逐漸形成。西漢后期楊雄所著《方言》里就出現了兩種共通語的概念,一是
通語
四方通語
五方之通語
,這應該是全國性的共通語;另一是地方性的共通語,如
楚通語
秦晉之通語
南楚以外通語
等。
通語
的說法在三國時期仍然存在。
到了南北朝時代,由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并在北方建立了較長時期延續的國家,于是相對于少數民族語言,尤其是鮮卑語,就產生了
華言
(有時用
華語
)與
漢語
的概念,這就是漢民族共通語的概念。這種共通語有南北兩個中心。《顏氏家訓
音辭》:
自茲厥后,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按:方言之間的不相認同)。指馬之喻,不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
時洛陽做首都時間尚不長,遠比西安為短,但因是當時政治中心,故語言有崇高地位。三國吳與東晉南朝首都在金陵,自然以之為標準。
到了元代,這種共通語被稱為天下通語。明代,另一種共通語的概念出現,這就是
官話
。官是公共的意思。如果說,華言漢語的概念是包括了口頭與書面的語言,那么官話的概念主要是用在口頭語方面。但一直到清代,共通語的標準音亦尚未確立。清人莎彝尊《正音咀華
十問》(
1853
)說:
何為正音?答曰:遵依欽定《字典》、《音韻闡微》之字音即正音也。何為南音?答曰:古在江南省建都,即以江南省話為南音。何為北音?答曰:今在北燕建都,即以北京城話為北音。
此處有正音、南音、北音三種并立,雖皆為共通語,但略有差異也。
但是由于漢語方言的極度復雜,因此在書面語方面更容易表現出共通語的特征,而在日常的口語或曰白話中,方言的勢力一直很強大,官話并不能無阻礙地通行民間。所以一直到清末,白話的共通語狀態還很不樂觀,這就是后來國語運動產生的背景。
2
、清末民國時期的國語運動:
明朝以后口語方面的共通語是官話,官話的標準語最初是南京語音,這由利瑪竇等人所編第一部葡萄牙語
漢語對照詞典可以看出。到十九世紀中期以后,北京語音慢慢占了上風,于是官話認同就成了以北京音為基礎的官話認同。清末民國時期的國語運動提出
言文一致
國語統一
兩大口號。
言文一致
指書面語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現代白話。
國語統一
是現代白話要以北京話為全國通用的國語。事實上,這個運動的最大功用是將民族共通語確定為北京話。而在此之前,南京話雖已被北京話代替,但并未正式定為國語。也就是說從習慣上的共通語變成官定的共通語。這是一種全國性的認同,尤其是在五族共和以后,更是如此。
1913
年讀音統一會用投票方式議定了
國音
標準,
1919
年出版《國音字典》初印本。這種標準音習慣上稱之為
老國音
,混合南北語音的特點,各界對此議論頗多,主張改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923
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
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
,決定采用北京語音標準,稱之為
新國音
,推行全國。這是由國語的認同發展到標準音的認同。
這一認同過程與方言認同有所交叉。按理說,官話本來也是一種方言,但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成為講的人最多,懂的人也最多的一種方言。而漢語的南方方言流行地域較狹,使用人數較少,不可能成為通用語或通用語的基礎。但官話內部也有語音與詞匯的分歧,尤其是北京音與南京音的區別。而至少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南京土白(即南京官話)是被認為最動聽的方言。所以一開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用北京音的,以至老國音的確定是逐個音節表決的,結果混合了南北語音的特征。后來這一方案因不切實際,因為不但南方人要學習北方語音,而且北方有一大批人也要重新學習南方特有的音節。因此最終還是采用單一的北京音為標準為合理。此外,還有一個小插曲是,有的方言如粵語還想爭取到國語的地位,結果未能成功。
國語運動五十年代以后,在臺灣地區有特別的強化。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的推廣:
這是國語運動的延伸。使原來普及還不夠徹底的共通語進一步推廣到鄉村及邊遠地區,推廣到方言地區。使共通語認同更加深化。這一運動取得相當大的成功。
4
、以方言認同代替共通語認同決不可行:
雖然任何一種共通語都是以某種方言為基礎的,但一百多年來,已經形成的共通語無法用任何一種方言來替代。如果用某種方言,一方面這是以偏概全,一方面是現代的詞匯尤其是科技詞匯已經用共通語來表示,方言已無法承載共通語的作用。
五、提倡雙語:方言、民族語言與共通語并存
1
、共通語認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與科技及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推廣普通話仍然是重要的方針。
2
、提倡雙語有利于保持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特色。
語言與方言不只是交流工具,而且是文化載體。方言的萎縮即是一方文化的褪色。因此保持方言、民族語言與共通語的并存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應讓方言有一定的表達空間。而且方言不但只是應用于一方土地,還能豐富共通語的色彩,如粵語的打的、買單、搞掂、高企與爛尾樓等詞語已經進入共通語語匯,并且有所發展,如搞掂變成搞定,又引申出
搞不定
一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