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是中外交通史上的著名古道。早在公元前五世紀,我國絲綢就開始西傳,陸續遠銷到希臘、羅馬和印度。西漢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從長安出發再次出使西域,開辟橫貫亞洲內陸的東西交通要道后,中國絲綢大量西傳。千百年來,這條橫貫亞歐的販運絲綢的商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茫茫古絲道,在依稀的駝鈴聲和蒼茫的云海中展示著雄渾、壯闊的景象。歷史上,這些路線不但用于絲綢貿易,也包括了許多其它的商品。絲綢之路包括幾條主要線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經由波斯,到達地中海、羅馬。南路到達阿富汗、伊朗、印度。東路至長安。這些路都由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走廊,到達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北路經由玉門關,穿過戈壁沙漠頸部,直到哈密,穿過吐魯番盆地的主要綠洲,穿越塔克拉漠北邊的天山,到達里海。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再分為草原絲路和南方絲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時期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
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后版,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
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01、音樂篇
先來一段音樂,這首中阮獨奏曲叫《絲路駝鈴》,樂曲描繪了絲路駝商行進的情景, 古樸清淡, 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它是一首輪響懸殊、起伏大的大阮獨奏曲(也可以用中阮演奏),由新疆手鼓和碰鈴伴奏。
《絲路駝鈴》該曲用新疆地區的民歌素材創作而成,表現了在古絲綢之路上行走的一旅駱駝隊,駝鈴聲由遠而近;小憩時,他們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以解長途跋涉的沉悶與疲乏;振奮精神后又踏上了征途,漸漸遠去。(其中兩段被獲得奧斯卡音樂大獎的電影《臥虎藏龍》所采用)。
樂曲共分6段:該曲畫面感豐富,層次分明。慢板低沉渾濁,表現了駝隊商人的艱辛。快板高潮略顯壓抑,描繪商隊苦中作樂的心情。
第一段 駝隊出場
簡單的旋律幾次反復,聲音由小到大,由遠及近,駝隊從沙山后緩慢靠近,未見其影先聞駝鈴飄蕩的聲音。為結尾的離去埋下伏筆。
第二段 駱駝的腳步
3/4拍的節奏加上每拍前面的重音,可以清晰的聆聽到駱駝在沙漠中緩慢而堅定的行走,尾音的渾濁可以感受到駱駝蹄子不斷陷入沙子又拔出來的細節。
第三段 風沙
伴隨著駱駝的腳步,畫面逐漸轉到描述駝背上的商人的情緒上。長時間的跋涉,干燥炎熱的氣候,沙塵在大風的裹挾下,掃過片片沙丘,打到商人的臉上。慢板的新疆維吾爾風格的曲調,把這種艱辛描繪的淋漓盡致。
第四段 落日篝火
樂曲只用了兩個小節的淡出,描繪了日落。旋律的下行可以讓聽眾感受到落日后的寒意來臨。作為全曲的一個小高潮,緊接著的快板描繪了一天艱難行進后,商人扎營歇腳,點起篝火開始晚餐。酒肉下肚,商人苦中作樂開始圍著篝火載歌載舞。該段收尾描繪篝火余燼上忽明忽暗的火光,以及商人們昏沉的睡去。
第五段 沙塵暴
一場風沙由遠而近,沙暴層層推進,瞬間淹沒了駝隊。雜亂無章的一段旋律描繪了駝隊被沙暴掩埋,貨物散落一地,駱駝的嘶號,商人微弱的呼喊,都被風沙聲掩蓋。風沙過去,駱駝從沙堆中站起,活著的商人們麻木的清點著剩余的貨物,掩埋了死去的同伴。
第六段 繼續上路
自然的無情無法阻攔商隊前行的腳步,與第一段重復的節奏再次響起,聽上去更加的沉重和堅定。
小編很喜歡這首音樂,經常在夜間聆聽,而且百聽不厭,每次聽起來,我會聯想到一幅畫面:夕陽西下,金黃色的茫茫黃沙上,一行駱駝馭著行囊貨物,頂著風沙,艱難前行...
02、視頻篇
這是由公眾號“三維地圖看世界”制作的絲綢之路全程線路模擬圖,通過這個視頻,您可以對這條世界上最長最古老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有個深刻的印象。
03、歷史篇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經營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絲路,以及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羅馬人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中國的絲綢。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的絲路,被稱為“鑿空之旅”,西漢末年,在匈奴的襲擾下,絲綢之路中斷。
公元73年,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并將這條路線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洛陽。這不但是歐洲和中國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紀初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線路圖
▼東漢時期絲綢之路線路圖
▼唐代時期絲綢之路線路圖
04.現代篇
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盛贊中哈傳統友好,全面闡述中國對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政策,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其作為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云南、廣西。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游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
05、景觀篇
踏著這條美妙的絲綢長廊,我們沿途可以看到那些景觀呢?
東方龐貝:
位于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的喇家遺址是齊家文化災難遺址的代表,引起那次災難的緣由是一場地震,而摧毀村落的地質因素是山洪和黃河大洪水。在遺址的4號房址內發現了14具骨骼,其中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骨幣有10具,他們的姿勢反映了災難發生那一刻,人們極端恐懼和掙扎的狀態。在20號房址內的一次考古發掘中,人們發現了一碗倒扣的紅泥碗,里面竟還保存有40000年前的面條,這一碗小米做的面條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遺存。
水上雅丹:
柴達木盆地是古代絲綢之路南線的必經之路,盆地內擁有眾多鹽湖和古湖遺跡,在眾多的鹽湖中,處于盆地中央低地的西臺吉乃爾湖十分與眾不同。西臺吉乃爾湖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個水上雅丹分布區,在湖藍色的硫酸鎂礦物水質中,一座座水上雅丹如同廢棄的艦隊般安靜地“浮”在湖面之上。為什么干旱風蝕地貌區的雅丹地貌會分布在鹽湖之中?因為曾經的西臺吉乃爾湖沒有這么大,丹霞地貌只是分布在湖濱,后來,原本注入東臺吉乃爾湖的河水改道流到了西臺吉乃爾湖,導致湖面擴大,淹沒了丹霞“魔鬼城”。這些魔鬼城的風塔林和石蘑菇等終究要坍塌,因為湖面上的鹽堿化合物蒸汽會加劇雅丹的侵蝕速度。
樓蘭遺址:
20世紀的第一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泊西部探測,他的維吾爾族向導阿爾迪克遇到風暴后迷失了方向,他歪打正著地在沙漠之中發現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廢墟,后經發掘和證實,這里就是樓蘭古城遺址。樓蘭古城最明顯的建筑遺跡是“三間房”,這三間房的墻壁是樓蘭古城中唯一的土坯墻,兩側房屋都是木結構,有的木料長達6.4米,由這三間房屋的規制和用料,可以推斷這是當年樓蘭統治者的衙門或王庭所在地。神秘的樓蘭古國因為孔雀河的改道和塔里木河的截流而逐漸消失在了羅布泊西岸的湖岸沙漠里,但走在樓蘭古城附近,你依然可以感受到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和輝煌。
慕士塔格峰:
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位于帕米爾高原東南部,新疆阿克陶具與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交界處。慕士塔格峰與公格爾山和公格爾九別峰呈現出鼎立之勢,成為了昆侖山西部高高揚起的龍頭。慕士塔格峰有寬大厚實的冰川,從峰頂一路延展到山腳,從喀拉庫勒湖畔遙望仿佛一位白發蒼蒼的尊者,所以它又被稱作“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西坡非常平緩,其坡面角度較為恒定,這一特點使該山峰成為了登山界最容易登頂的7000米級山峰。攀登該山峰的難點在于高寒缺氧和大風、大霧,即便如此,攀登7000米級別的山峰依然要向省級登山管理部門報備批準,聘用合格的高山向導,身行長時間的適應性訓練和技術裝備使用培訓后方可前往。
巴音布魯克草原:
巴音布魯克草原是《中國國家地理》評出的中國最美麗的草原里面積最小的草原,但它在新疆天山的諸多山間草原中卻是最大的。巴音布魯克草原處于大尤爾都斯盆地和小尤爾都斯盆地之中,夾持在霍拉山、那拉提山、安迪爾烏拉山和薩阿爾明山之間。開都河沿著草原中央的低地肆意地盤繞于草原之中,形成了九曲十八彎的河曲風光。巴音布魯克草原被天山的諸多山脈生生托舉到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所以這里的草甸格外平坦,矮草之中難以隱藏新疆馬和牛羊的蹤跡,這種草原類型容易讓人想起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類型。巴音布魯克草原就像是新疆和天山的十字路口一樣,獨庫公路和庫爾勒到伊寧的公路在那拉提草原附近的河谷中完美相交,要品味天山的華麗和廣博,就要靜靜地駕車體會草原之上的公路。
嘉峪關:
明代長城的最西端就在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咽喉地帶,北接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和重要綠洲。嘉峪關往西,已經是大漠戈壁的范圍,除了疏勒河和黨河外,已經極少有珠串般的沙漠綠洲。嘉峪關在明代的防御功能尤為明顯,為了防止北方的瓦剌、韃靼和西部的葉魯番的侵擾,明王朝已經無力打開嘉峪關經營西域,嘉峪關就成了明朝最后一個邊防重地。如今的嘉峪關仍然是中國境內最大的關隘和萬里長城最大的關口。
祁連山:
祁連山是古代匈奴語“天之山”的意思,連現在新疆天山的名稱,也是因為月氏人西遷帶到新疆去的。祁連山有兩片水草最為豐茂的草原,分別是祁連山北麓的夏日塔拉草原和南麓的大通河一青海湖草原。夏日塔拉草原在焉支山之下,由于冰川河流的滋養,這里的草原花海密集、天高云淡,是甘肅省不可多得的優良牧場。而位于祁連縣和剛察縣、海晏縣的大通河一青海湖草原是典型的高寒草原,這里的草場或一望無際,或河曲蜿蜒,成群的牦牛和藏羊在這里生長繁衍。青海湖北岸的草原上還生活著全球唯一的普氏原羚,這一物種自從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發現命名以來,就一直瀕危滅絕,是祁連山這片高原和沙漠濕島保留了珍稀野生動物最后的家園。
06、攝影篇
第一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之美”攝影大賽從2370幅參賽作品中選出150幅獲獎作品,幅幅都是精品,令人拍案叫絕,不可不看。篇幅所限,這里選登其中的一級作品和二級作品(圖片均來源于絲路遺產),分為5大類別:
絲路風光類:體現絲綢之路多姿多彩的萬千景象、絲路世界各地不同季節的自然風光、地理地貌、城市風貌、奇特景觀。
一級作品:(1幅)
《炳靈山水》 金良
二級作品:(2幅)
《張掖丹霞》 王金
遺址類:既呈現出絲綢之路遺址風貌,又體現了歷史古韻,從多視角展現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OUV)、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遺產保護的成果與特色,洋溢出絲路獨特的魅力。
一級作品:
《永泰龜城雪霽》 王生暉
二級作品:
《吐魯番交河故城》 金煒
《麥積山暮色》 林文欽
建筑類:用攝影描述絲路沿線的建筑美學和藝術,捕捉光影變化中的瞬間美。不但表現出建筑的空間、層次、質感、色彩和環境,且在保持真實性的基礎上展現視覺沖擊力。
一級作品:
《云去山如畫》 王東
二級作品:
《嘉峪關》 王金
《色達夜色》 李文博
絲路人文類:用影像對絲路沿線地區的生活方式、生存環境、人文狀況進行真實的記錄。
一級作品:
《最后的榨油土作坊》 金煒
二級作品:
《少年達瓦孜手》 金煒
《追風少年》 王建東
手機類:用手機表現絲路的人和事物、記錄美好風光。
一級作品:
《縹緲鐘鼓樓》 王佳
二級作品:
《1號東大窟立佛》 張捷
《馬蹄佛影》 劉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