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上海養老院的視頻在網上火了。
這位老人92歲,每次吃飯前要帶上假牙,但由于口腔萎縮,戴假牙的過程總是很令人揪心,“吃飯”這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對她來說,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還有兩位老人。分別94歲和90歲,雖然胃口很好,但是意識不清。
還有一位91歲的奶奶頭腦清晰,也能一定程度自理,但心里也有事。
據其中一名老人的子女說,這里的護理費大約在6000元/月。
在這間護理院里,網友們都說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也有網友感到懼怕,說這樣的“長壽”,寧可不要。
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又患有阿茲海默,這一身皮肉,對家人對自己來說,都如同一個沉重的負擔。原來人老了,竟是如此辛苦的一件事啊!
今天就讓我們聽聽這些老人的心里話。
整個護理院,只有三個奶奶能夠走動。91歲的王奶奶是其中之一。
她安于這里的生活,同時也有不滿。
“哎喲怎么說呢?像勞改一樣,沒辦法。”
丈夫三年前離世。家中只有她一人。
大女兒的公公婆婆在養老院,小女兒的公公婆婆也在養老院。若是自己到女兒家,她怕女婿會說話。
這里5、6000/月的居住條件,她稱之為“大興貨”,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可能已經是最適合的選擇。
“不用人嘛,她們不放心我一個人,用了人嘛,5,6000元也是大興貨。如果7,8000塊嗎,想想自己鈔票舍不得,想想也就算了。我這么大年紀混到哪里算哪里,有什么辦法呢?”
養老院,護理院,對老人來說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對整個家庭來說,或許又是最適合的選擇。
像唯一一雙小了一碼的鞋子,穿了,不自在,不穿,更不自由。
不過這位老人的心事,與下面一位比起來,還不算什么。
病房里,還有一位92歲的季奶奶在病床上呻吟:“我苦啊,我現在沒人做主啊。”
她不愿意吃飯。護工像哄著小孩子一樣,喂了她幾口獼猴桃,接著她就不愿再吃把頭埋進了枕頭里。
要知道一年半前,她還不是這樣的,那時她還是一位笑容滿面,面色紅潤的91歲的老太太。
能走能動,生活能夠自理,眼神明亮。
每天四點半起床,做飯,倒馬桶,爬樓梯。腿腳還非常利索。
她好幾次摔下樓梯都沒有骨折。她說這是“菩薩保佑”。
但短短一年半,她就急速衰老。
一直關注這位老奶奶的網友們紛紛感嘆:“變得太多了。”
這位老奶奶姓季,是孤老,祖籍南通,1929年出生,終生沒有子女,一直住在市中心的老房子里。
她有2個哥哥,2個姐姐,一個妹妹,在當時,她們姐妹幾個都能讀書,讀到了初中,家境富裕。后來兩個姐妹遠嫁臺灣,還有一個侄女是知名的臺劇監制。
說起不要孩子的原因,她說小的時候因為媽媽給她算過命,說她前世是尼姑,是修行人,今生其實也是不太適合結婚的。
20歲時她嫁給了先生之后,自己也沒有打算要孩子,先生也隨她。兩個人感情一直都很好。
52歲時丈夫去世,她孤身也滿足地過了40年。
季奶奶的前半生,甚至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可以說并沒有什么憂慮的事,沒有因為無兒無女有什么困擾。
對于沒有孩子,91歲時,她還堅定地說:“沒有孩子,絕對沒有后悔過。”
周圍的鄰居都很照顧她,有一位親如女兒的鄰居布阿姨,照顧了她十幾年。
曾經她想認她為干女兒,但是布阿姨怕被人說是為了貪圖老太太的拆遷款,于是為了避嫌沒有答應。
不過這也沒有影響她們的感情。
她似乎天然吸引善緣,身邊也總有一些人關心著她。
對于未來的打算,她回答說:
如果不能自理那只好敬老院了。
因為老房子即將拆遷,她打算不要房子,要賠償款,這樣可以住進一個高級一些的養老院,或是自己租個房子,雇人照顧,平時照顧她的鄰居也還能經常來看看她。
變故發生于一年前。
十幾年前,為了有人能夠照顧她,她把一個外孫輩的親戚作為了自己的監護人,把他的戶口也遷到了自己的戶口下。
2020年10月,她先是發現抽屜里的8000元錢被偷走了。后來她問“外孫”,“外孫”承認,說是他拿走的。
更嚴重的是,有一天她睡醒,起來發現自己的房本變了一本新的,原來上面是自己的名字,也被換成了“外孫”的名字。這讓她大驚失色,連忙找來平時關心她的人討論。
她回憶,此前有一天,外孫和他的家人曾經帶她到過房管局,只是說有點事,季奶奶堅信自己沒有簽名。
但是事實是,房本上的名字,確實已然被換成“外孫”的了。
她也曾去過居委會、房管局,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換回來。
但是房管局和居委會的人都勸她,反正百年之后,她的房子的名字也是要換成外孫的,何必多此一舉。“只要你的外孫能夠好好照顧你,這事就算了吧,我們會監督他的。”
親如女兒的鄰居布阿姨曾經為她在房管局據理力爭,但是被人說是多管閑事,甚至被誤解是不是垂涎老奶奶的房子。
在幫老人爭權益的時候,身邊真正關心她的人也總是因為外人的眼光,不得不束手束腳。
反而是欺負奶奶的人,可以“肆無忌憚”。
即使知道“監護人”覬覦自己的財產,奶奶對他的作為感到憤怒,但隨著身體的衰弱,吃飯,去醫院檢查這些事,也不得不依靠“外孫”。
終于等到拆遷,可以拿到款項的時候,卻被送到了護理院,沒有經過她的同意。
她依然記得那天的情景:
“那天早晨,找部車子,我說上哪兒去,他不說,送到這里來了。”
但她現在,房子拆遷,無家可歸,也沒有親人。
“就是沒有房子,有房子我老早回去了。”
她的頭腦還很清楚,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她沒什么毛病。
網友們心疼:她心里有結,難受,缺少關愛,沒有胃口。
還有人說,要是這筆拆遷款給了自己的孩子,老人的心也不會這么不平了。
季奶奶快樂地過了一輩子,周圍也有很多人幫助,就算多次摔下樓梯也有“菩薩保佑”,但92年的快樂人生抵不過晚年的一次欺騙。
人的老去,可以就在一瞬間。
作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不求多少回報。
但是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需要子女來作為我們的最后一道養老“防線”的。
同一病房里,還有兩位沒有自主意識的失智老人,但好在她們的胃口都很好。
一位老人,護工給她塞的飯,都能積極主動地咽下去。
另一位老人,來探望的女兒說她一頓能吃20個餃子。
襲擊她們晚年生活的,是“認知障礙”。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調查顯示:
每3秒鐘,全球就會產生一名癡呆癥患者。
對失智的老人來說,即使開始時能夠自理,但慢慢的,隨著認知障礙的加劇,也會慢慢失去自理能力。或是為了安全著想,家人們會盡量讓老人留在家里。
因為一個不留神,老人就走丟了。他們不知道家在哪里,自己在哪里。一個網友就說:
一個家在小縣城的朋友,爺爺臘月走丟,十天半個月后才被家人在泥路邊發現……哎……
阿爾茨海默癥的癥狀不可逆,只能延緩。
有時會忘記關火,發生安全隱患,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身邊不能缺人,也使得照顧他們的人也要承擔很大的辛勞。除此之外,還有人格的改變,打人扔東西,多疑說謊,制造家庭矛盾……
除了以上這些,失智老人最讓家人傷心的就是:在你面前的這個人,他不認識你,你卻認識他。
面對曾經幫了自己那么多的父母,現在連“幫幫我”都不會說。許多子女心中只剩心酸。
寫在最后:
在護理院里,一位來看母親的女兒看到孤老季奶奶的情況,忍不住感嘆,即使換到更好的養老院,情況也不一定怎么好。
“換不換養老院都是假的。如果送到單人房的養老院,如果被人欺負了,旁邊沒人見證。”
也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
“護工因為有人在,沒有人態度差的。”
養老院中,“我給你錢,你照顧我”這種看似簡單的社會關系,存在著一條鄙視鏈:
兒女有出息的老人>兒女一般的老人>無兒女的富裕老人>無兒女的一般老人。
照顧年老的父母,特別是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確實是一件負擔很重的事。
到父母老時愿不愿意照顧全憑子女的“良心”。
但是因為血緣的聯系,道德的壓力,子女仍是最可靠的,最后的底線。
如果有盡孝的子女在身邊陪著,自己生活也能自理,那真是最好不過的。
網友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相比之下,我父母算很有福了,96歲,我們姐弟4人天天帶他們出去玩。”
多子女共同贍養父母,壓力也沒有這么重。
“我家三個,老公家兩個,贍養老人沒有壓力。”
即使沒有精力照顧,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請保姆,子女輪流去探望,也不失為一種平衡的好方法。
“我姥爺也是老年癡呆,每個月護工五千塊,另外有個做飯的保姆,我媽和我幾個姨還每天排班輪流過去看看。”
難怪有網友說:“看完這個視頻改變主意了想生個孩子。”
每個人都會老去,我們能為我們自己的年老做些什么,能為親人的年老,做些什么呢?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