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這座金碧輝煌的銅鑄鎏金大殿仍熠熠生輝,它無疑是太和宮中最燦爛的一筆。這座目前中國最大的金殿,坐西朝東,屋頂采用的是皇家專用的重檐廡殿式,與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規格的建筑全國僅此一座。
關于金殿是如何神奇地佇立于天柱峰上的則充滿了種種猜測,有人說,金殿是在北京鑄造成型后,整體送達武當山的。在運載和吊裝技術上不發達的六百年前,如果說走水路運到武當山下,還有可能的話,那么總重達數十萬斤的金殿運送到天柱峰頂,在當時則難以想象。
所以有專家提出,金殿是在北京完成全部構件的鑄造后,運抵天柱峰之上的。“運上去如果是分解了,這個運上去,打了包了,裝了箱了,抬上去,問題就不大。四人一抬,如果說抬個轎子也抬上去了,抬個轎子也是兩百斤,連轎子帶人,那兩百斤一個箱子,那抬上去問題不大。”
盧華清是武當山古建工程隊的總工程師,今天,他帶領著新同事來到金頂,幫助她們熟悉古建維修工作。
“我們看,金頂上原來是一柱一板,帶扶手帶在一起的,這塊是單立的,那就是再后來維修的一種痕跡。那你看,我為什么說這個房子以前是沒有的呢,這個地方你看這個欄板以前是轉過去的,很簡單,你看這個欄板和那個欄板應該是對著的。整個以前只有金殿,這個是我外祖父年輕的時候他帶了一幫人在這兒修的這兩邊的配殿。”
為了凸顯金殿的神圣,明朝時金殿兩旁沒有如今的配殿,金殿獨自屹立在天柱峰頂,一塊面積一百六十平方米石筑平臺之上,殿內神像、供器、幾案均為銅鑄鎏金。正中供奉著玄武大帝神像,右邊金童捧冊,拘謹恭順,左邊玉女端寶,嫻雅俊逸,水火二將分別執旗捧劍。
“從修建之初到如今,玄武神就這樣端坐了六百年的時光。整個武當山(金殿)的銅像,基本上沒有生銹的,大部分呢,都呈現一種紫銅色,所以很多人,包括我們有時候就管它叫紫銅像,實際上它的材質本身非常好,而且鑄的呀幾乎從表面上看不到它那個氣泡,所以鑄造技術又非常精良,所以應該說,武當山金殿的出現,在建筑史上應該是個奇跡。”
當年,永樂皇帝按照自己大殿的規制,為玄武神像營造了一個金殿,這是他能想象到的最高禮遇;或許在他的內心深處,自己就是玄武神的化身,俯瞰眾生,統領了大明王朝二百年的天上人間。
六百年后的今天,寬不足五米,深不過四米,高不足六米的金殿,或許已顯得不夠雄偉,但它卻蘊藏著中國文化與建筑中的許多神奇的秘密。
金殿里,玄武神像前的那盞“長明燈”,仿佛是穿越了時間隧道的神燈;據說這盞燈從1416年開始點燃,近六百年間不搖不擺,不大不小,總是在金殿中發出均勻的光,無論狂風暴雨,不管電閃雷鳴,從未熄滅過一次。其實,這一切不是因為傳說中的“避風珠”,而是源于金殿通體密不透風,這又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古代的工匠們是怎樣拼接出如此嚴密合縫的宮殿呢?金殿如何裝配的,如何焊上去的,做的那么精致,這個工藝需要多高的水平,舉世無雙。“不是說我們這個民族說這不行那不行,光憑這個工藝我們在全世界已經領先不知道多少年了,這種技術人家都沒有的,所以我中國從來在文化上是全世界的帶頭羊,這個一直到整個明朝都沒有落后。”
古老的宮殿帶給人們的又何止是一個謎團,金殿外有一塊金光燦燦的金磚,歷代文獻中沒有關于它的任何記載,它是源于安裝者的疏忽還是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呢?然而,正是它,泄露了金殿嚴絲合縫的奧秘。
“它跟明代的建筑這個榫卯結構也應該說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榫卯結構一個特征呢,就是什么呢?榫子進去之后在這個木頭的對面,榫子頭要透出來,鑄造者有意無意的是仿這個木殿來做的這個金殿。”
原來,古代的工匠們仿照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結構,用三千多個金屬鑄件,三萬公斤純鋼和幾十公斤黃金,共同拼接而成了金殿。“他要把金子鍍上去,把金跟水銀做成金汞漆合金,涂在那個構件上面,涂在那個構件上面以后,然后加火,把這個汞化掉,只剩下金貼在上面,工藝很復雜的,有劇毒。我到現在都不懂,那個金鍍在上面以后,后來再去焊的時候,居然沒有任何損壞。”
為了讓后人了解金殿的構造,不讓這項古老的工藝從此流失,三年前,盧華清在維修金殿臺基時,留下一個特殊的標記,“為什么我們說這個金殿是榫卯結構,我們要想拆掉它,必須是最后一塊裝上去的第一個把它拿掉,才能整體拆掉,因為它整體朝上抬的。那么我這個地方,專門有意識的留了一個痕跡,你看它是個燕尾式的,我有意識留的,給導游們講金殿的結構。”
正是一代代武當山人的巧妙設計和精心維護,金殿才完美無缺地留存至今。
從土木結構的紫霄宮到南巖石殿最后為金殿,古代的工匠們將傳統的五行思想與建筑完美的融合。“中國講風水,金木水火土了,金屬是作為一個很貴的東西,永樂這個金殿啊,不僅是啊,含金的成分也有,所以,我想呢,當時做了最高等級的這個建造,也是到了最頂了嘛,最后的一個高潮。”
公元1416年,那艘負載著特殊使命的官船,運載的正是金殿的構件,九月初九遞達武當后,三千多個金屬鑄件,在天柱峰頂以中國古建中最傳統的工藝進行插接,最后焊接安裝完畢。此后,金殿巍然屹立于高山之巔。
自矗立之初,金殿便成為武當的中心,無論在山上還是山下,朝拜者都能夠感受到它耀眼的光芒。
“它七十峰朝金殿嘛,都朝主峰嘛,這個呢,這也是它總體布局的一個部分,因為它最高的結點,就要各處都要能夠看見它,但是很多小地方你看不清,主要的地方都能夠看見,這也是建筑設計里頭,建筑布局的一個特點。這個武當山(金頂),像一個神仙,有時候露面非常莊嚴,有時候不讓你看見,你不知道它隱到哪里去了。”或許,這正是道家文化的玄妙和中國古建的含蓄之美。
“一直走到太子坡,你重新看見這個武當山最高峰金頂,到了這個地方,你就說,哎呀,這神奇的很,你可以到‘復真觀’、‘太子坡’那個地方你可以回頭,你要不回頭,你繼續走,就看不見那個神奇了;但是這個一直要到哪里呢?要到‘南巖’,你才看得見這個武當山,這一下形影不離了。”
公元1979年,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社科院專家王育成在攀登金頂的途中,看到了讓他永生難忘的一幕。“它那個雷電‘啪’的一下,看著那個閃電啊,就打在那個金殿上面,接著有幾團大火球,繞著那個金殿轉,看著既驚奇又感覺有一種恐懼的感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這個事情之后呢,我就問當地的老鄉,后來,當地有一個老頭告訴我,說這是武當山很有名的一個事情,這個叫‘雷火煉殿’。”
由于金殿是金屬導體,遇有雷擊,屋頂上便一片電光石火,平時附著在金殿上的煙塵銹垢被雷電燒煉,經雨水沖凈后便輝煌如初;這顯然又是一件難得的瑞應事件。
從永樂十年來到武當,七年間沐昕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如今,“雷火煉殿”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緊繃了七年的神經在這一刻得以舒展。沐昕突然很想念遠在云南的家人,獨對清冷的月光沐昕卻在這時感到一絲溫暖,這一次沒有歸期的旅程是否開始接近終點了呢?
這一年,當“雷火煉殿”的訊息傳遞到京城時,朱棣露出了勝利者的微笑,這是皇權和神力的完美結合,它似乎預示著,佇立在皇家道場最高峰上的金殿,與天神取得了感應。
這或許是沐昕來到武當山以后最溫馨的一個清晨。從成為駙馬的那一刻起,他辭別兄長,孤身去往京城,在經歷了喪妻之痛后,孤獨和寂寞陪伴他度過了身處異鄉的歲月;如今,金殿已成,他是否可以榮歸故里了呢?
公元1419年,沐昕接到了永樂皇帝發給自己的第六道圣旨,接到圣旨的一刻,沐昕仿佛聽到了來自心底的一聲嘆息;現在,他的未來和即將修建的金頂圍城緊緊聯系在一起,永樂皇帝將最后的這項工程命名為“紫金城”。
也許,正是這個名字讓沐昕得到了某種啟發,他決定仿照故宮“紫禁城”的規制來體現皇權。于是,設東西南北四座天門,以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而東西北三座天門假作實封,只有南天門可通行;因為在道教信徒眼中,南天門是神與人溝通的地方,南天門下設鬼門,神門和人門,其中鬼門假作不通,高大莊嚴的神門是皇家的專用通道,平日只有人門可正常通行。
為了完成永樂“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的設想,紫金城城墻全部為巨石依巖筑成,每塊石條重約一兩噸;古代工匠們用糯米煮汁,拌合石灰粉為漿砌筑,從表面看只一線縫,不見灰漿,這是一種極為高超的技法,俗稱“干擺”。
“這個工程的質量非常的好,快六百年了,過去五百多年了,快六百年了,還非常的完整,經過很多很多的自然人為的破壞,現在還是很完整的??赡芤v質量的話,那應該跟故宮的這個紫禁城一樣的質量,而且有的還甚至于更好。”
周長三百四十四米的紫金城,所耗費的石料將達千萬噸,它的施工難度遠勝于平地修建的故宮;當年的沐昕和工匠們是如何把每塊高達一噸重的巨石運上金頂的呢?
“我后來在翻《武當山志》的過程當中,我就注意到,永樂皇帝調到武當山的這些工匠當中,除了什么木匠、石匠、瓦匠、銅匠,還有鐵匠之外,還有一個工種,這個工種叫搭臺匠,所謂搭臺匠,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搭腳手架的工人。”
當年,搭臺匠圍繞大頂搭上密密麻麻的腳手架,然后,工匠們再把打制好的青石,用極其原始的方式,一層一層地搬運到所需的位置。
“但是在當年沒有這種復雜的吊裝技術的條件下,這個腳手架的搭置也是非常不容易,所以說我們只能這樣設想,當時,用當時的那種滑輪吊裝技術,加上腳手架工人的努力,把一塊一塊的重達千(斤)就是一噸重,兩千斤重的這樣的巨石,搬上了紫金城現在的位置,這個工程量也是非常的浩大。”
整個紫金城工程,歷時五年才完成,它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猶如一道光環圍繞金頂,讓人嘆為觀止。沒有這個紫金城把它作為一個基座圍起來的話,就像你一朵花隨便擺在這里,沒有一個花盆一樣的,起不了那個整合的作用。
“圍墻的作用,除了什么保護、戒嚴、警戒,起這個作用以外,它在景觀上是起很大作用的;你如果說故宮里面把所有的墻都拆了那還像個故宮嗎?”
公元1424年,金頂太和宮全部完工,它以金殿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門為中軸線,中軸線上的主殿是太和殿,皇權與神權在這里完美融合,達到了云外神宮的意境。至此,修建了十四年的武當山宮觀全部告成,三十萬工匠和官兵共修建了金頂、紫霄、南巖、玉虛、五龍、遇真等三十三處宮觀建筑群,創建殿宇房屋約八千間,武當山成為了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體的天下第一名山。
武當宮觀全部落成后,沐昕就任位高權重的南京后軍都督府事,此后,屢掌宗人府,又曾專職負責孝陵的四時祭祀;既是皇親國戚又是勛威大臣,任駙馬都尉五十余年間,深得明朝五代皇帝的恩寵。
公元1424年這一年的冬天,一場齋戒法事在武當山悄然舉行,玄天玉虛宮提點任自垣為三百六十八位工匠超度亡靈,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下那些能工巧匠的名字,更沒有人知道他們來自哪里,就這樣,他們為這座仙山創造了奇跡,也讓自己的靈魂與仙山融為了一體。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