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觀察業障的規律
真正開始用功的時候,是在自己的內心中,逐步地能夠包容、能夠放舍,能夠懺悔我們所有的業。無論善的惡的,你對它產生執著了,你被它所困了,這種被困的心就是業障。所以業障在佛法里面,是一個萬能的名詞,任何人出現了生活當中的問題,你都可以告訴他這是業障。
我們生死輪回就是個大業障,就是生死的業,把我們牢牢地捆住了。如果你不能在業這個流轉的過程中,認識到業的本性,那我們對它的執著,很難以放舍、難以放下。
怎么才能做到業盡情空,有些人一開始修行確實變得是無情無義。特別像我們出家人,父母親不同意,不管誰反對,我們也照樣出家,好像不事生產,不去孝養父母,這個有一點從行為當中超越,或者是脫離了,我們原來世俗的那些觀念。
但是如果你一直困在世俗的這些觀念當中,我們所有的眾生,在輪回中的最大的根源,就是這種業被自己捆住,自己也被業捆住。自己所要選擇的行為,都是通過自己的判斷去做的,然后對外在有相的這些行為很在意,特別在意外在形象的,這個業的障礙就非常大。
如果你慢慢地體會到,一切事物的本質原是無我,就像虛空一樣,緣起的本質就是性空,那認識到這個性空,這個外在緣起法對你的束縛,自然就會解放就會少掉。所以在用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外在的業的規律要能看到。
我們佛法是通過因果來觀察這個業的過程。你每時每刻所針對外在的這一切,都是有前因的,這一生的行為,無論你遭遇了什么樣的人和事,必定有前面的因作為鋪墊。有時候我們內心起了一個惡的念頭,一出去可能馬上就遭到惡報了,自己可能還沒有察覺,如果察覺到了,你就知道,自己起了不好的念頭,才會感召了不好的這些外境的。
所以真正用功修行,就是要從這個業果的緣起上來觀察,觀察到最后一定會看到,身體的行為這個業,跟語言的行為這個業,一定是由你內心生起的。如果你內心是無心的,這個語言跟身體的行為就不會傷害別人。比如說你無心地講了一句話,傷害別人了,你不知道傷害了別人,而且當別人反應出他受傷害了,你內心還是會覺得,那是你誤會了,我沒有這個意思,我不是傷害你的意思。
無心的人他是不會傷害別人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想傷害別人,想爭個你錯我對,這樣子我們這個心就變得有障礙起來。所以從業果的緣起上看,我們用功修行很自然會進入一個階段,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那么起心動念跟這個執著的關系,就是情的執著。業是外在的規律,看清楚了,那你內心到底選擇了哪一種業,就是你會喜歡這樣的事情,喜歡這樣的人的原因。
我們大家為什么要喜歡打坐,為什么要到這么個偏僻的山村里面來,實際上你的背后,你就可以看到,是什么業使你到這里來。這個業的背后,假如你沒有執著,沒有一份情執,就是對自己心情、情緒上的一份執著,假如沒有的話,恐怕你也不會來。
所有外在的行為,它內在的動力,就是我們動了這分念頭,這分念頭的動起來,不只是說這一次打坐,就是我們的每一個微小的舉動,哪怕我們吃飯、上廁所,都貫穿著這個業和情在其中,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點。你如果看到自己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內在的這個心的執著而產生的,那么再來細觀察所有的苦樂的感受。
這一生所謂是非成敗,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很沒面子,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很榮耀,但是我們學佛的人,基本上都會覺得自己,活在一個生死輪回中,還在苦海里面,沒有真正解放出來。就是這些感覺,這些知見的樹立,全部也都是因為我們業的慣性,加上情的執著。
所以就在這個對于業和情觀察到的細致入微之處,我們一定會回歸到打七的這個份上,因為其它的一切世間萬法,都不能真正解決我們生命的問題。如果你想用解釋,去停止別人的誹謗,想用武力去解決別人的戰爭,想用澄清自己來消除別人的疑慮,都是不可能的,因為每一個人內在的業和情,它在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