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越南之前,對這塊土地的印象,大多源自各種媒介獲取的片言只語。無論是世界聞名的歌劇《西貢小姐》,羅賓·威廉斯的電影作品《早安,越南》,還是梁朝偉的《三輪車夫》,抑或是梁家輝的《情人》,勾勒出的是一個還停留在飽受戰爭摧殘,被貧困纏繞,殖民統治色彩濃重的越南。
為了感受中國的一號界碑,我們選擇從東興口岸出境。東興大橋的另一端就是越南的芒街(mangcai)。大群的摩托車和戴著綠色寬邊帽子的黑瘦男子,用手勢招呼我們坐車,才真正感受踏上了另一個國度。
一、下龍灣·還劍湖
從芒街坐船可以到達下龍灣。我們拿著船票,在空空的停泊處忐忑不安地等候了很久,終于等到了從芒街到下龍灣的快艇。不大的船艙里擠滿了近百人,行程近三個小時。檢票時,我們“享受”了一把國際化待遇,票價是當地人的兩倍。
下龍灣被郭沫若先生稱為“海上桂林”,面積有15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八大自然遺產,目前開發游覽的僅是一小塊。在下龍灣,一些人能說些簡單中文,處處張貼著“接收人民幣”的紙板,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影響。
“海上桂林”的美稱大概源于坐船時些許漫游漓江時的感覺。海風習習,陽光暖暖,營造出變幻的陰影。岸越來越遠、山越來越近,時而有機動輪船擦肩而過,馬達聲攪動水面的平靜,游客的談笑聲或遠或近,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的山狀島嶼,伸展著,延綿著,或棱角林立,或靜默溫柔。我竟然在晃動中酣睡了一場。越南和北京時差晚一小時,仿佛平白賺了一個小時。
從下龍灣到河內(hanoi),有三個小時的車程。定時發送的交通大巴上多為各國自助游客。深深淺淺的小巷里隱藏著眾多各色的家庭旅館。,服務生說著流利的英語,廉價的房間里空調、電視、淋浴一應俱全,7、8美金一晚的收費讓各種面孔的住客沒有后顧之憂。巷口摩托車手、三輪車夫熱情地招呼路人。街邊各種小店,盡管是開給游客的,但色彩鮮艷的越南手工藝品如絲綢制品、木雕、漆畫,仍是讓人愛不釋手。
從早到晚,河內的人行道上都是人流如織。清晨晨練的人們打羽毛球或者太極拳,上班的人們已經騎上摩托車在馬路上飛奔。臨近中午,主婦們揮鏟臨街烹飪。據說河內人的居住地并沒有配備廚房,因此主婦們已經習慣把爐子支到房子門前的公共空地上。路邊攤兜售著新鮮的農產品和當地小吃,偶有穿著傳統服裝aodai、頭戴斗笠的女子挑著扁擔在街邊或疾行或駐足。溫暖的,充滿繁榮和生活氣息的河內,那么鮮活生動,讓我滿心歡喜。
河內環繞幾個湖泊伸展而成,城中心就是帶著傳奇色彩的還劍湖(ho hoan kiem),所謂老區便指的是環繞著這個湖區的36條小巷道。還劍湖安靜柔美,湖邊有悠然信步的老人,有呀呀學語的孩子,有輕聲低語的情侶,還有和我們一樣小憩的旅行者,閑適安詳。
從還劍湖走到西湖,短短3公里卻有一路風景。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法式建筑,有像足巴黎歌劇院的河內文化劇院 (municipal theatre),有胡志明故居及辦公大樓(前法國總督府),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池塘中,街道上車聲轟鳴,那種安寧和羅曼蒂克氣氛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二、摩托車·木偶劇·巴亭廣場
如果說美國是汽車上的國家,中國是自行車王國,那越南就是摩托車的世界。
僅河內這個280萬人口的城市,就擁有摩托車近百萬輛。河內街道兩邊密密麻麻停放的是摩托車,街道之中川流不息的是成群結隊的摩托車,耳邊不停回響的是摩托車的轟鳴聲。
列寧廣場被幽靜的使館區環繞著,附近偶爾有幾個持槍的軍人巡視。正對列寧銅像的是一九五九年落成的軍事博物館,里面陳列著越南人民為爭取獨立與法國殖民者戰斗的圖片和遺物。廣場附近的使館建筑物色彩艷麗明亮,磚紅或寶藍色的主體建筑,屋頂以明黃點綴,墻頭伸出的兩三綠枝,露出些微花叢,鐵銹紅的街道上落滿了金黃的樹葉,深深淺淺,布滿街道每一處,好像一副色彩濃烈飽滿、層次分明的油畫。
三、sapa山寨
河內西北方向有個叫薩帕(sapa)的山寨,曾經是法國殖民者的避暑勝地,保留著當地的民族風情,再加上特殊的異國請調,因此吸引著眾多背包客前往。
在河內火車站,月臺上云集各種膚色的人群。好心的列車員向我們幾番比劃,原來我們可以把床板掀起來把背包放入,既節約空間又安全。越南的鐵路都是法國人100多年前建造的,車廂窄矮,軌道噪音也較大。行駛在百年前的軌道上,晃晃悠悠的火車最高時速才50公里/小時,乘坐猶如搖籃的夜行車,想象著前方即將到達的寧靜小鎮,我和幾個朋友相識而笑。
薩帕鎮只有4萬人口,卻聚集了20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大多從事農耕,過著簡樸的生活。鎮里僅有一條大街,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少女制作了民族服裝和飾品兜售,經常一擁而上,圍住游客,用各種語言的清脆聲音“轟炸”,直到游客選擇后才漸漸散去。到達當天,鎮里有集會,穿著各種民族服裝的人群載歌載舞,熱鬧非常。中心廣場是一座陳舊的天主教堂,當年應是殖民貴族做禮拜的場所。
越南北部和廣西接壤,地形頗為近似。依山而上的層層梯田,幾度令我以為身在黔東南州,或者是廣西龍勝。仿佛世外桃源的山寨里,都是勞作的原住民。很多歐洲游客喜歡薩帕的原生態,留在小鎮里生活,短則幾月,長則半年,充分感受當地的閑適和友善。
四、米粉·春卷·魚露·咖啡
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米飯和米粉是日常主食。生活中,“米飯”、“米粉”因為食用頻率不同,還被用來分別雙關指代“老婆”和“情人”。在河內老街,各種餐館里聚集的大多是旅行者,當地人更多選擇路邊攤。攤主挑著兩個竹筐流動售賣,一張小桌,幾把竹凳,客人就著桌上的燈光,拿著冰桶里冰鎮的啤酒,圍坐閑聊。
越南米粉是用米漿制成的,晶瑩剔透而有韌性,搭配什么顏色的配料都很有食欲。螺絲粉是用竹針挑出螺絲放在粉中,加入螺螄湯、辣椒和其他調味品,別有風味。牛肉粉是米粉里的“貴族”,將薄如蟬翼的生牛肉片平攤在粉上,然后澆以熱氣騰騰的牛肉湯,燙至半熟,佐以調料。我最喜歡的雞粉是在米粉上撒上皎白的雞絲、嫩黃的蛋絲、鮮紅肉絲、黝黑的木耳絲、鮮綠的蔥絲和香菜絲等配料,食前將新鮮的檸檬汁輕輕地擠幾滴在碗中,本已撩人食欲的雞粉憑添了幾分清香。一碗雞粉比螺螄粉貴2倍多,要7000盾,但也只是人民幣3.5元左右。
在河內閑散的時光里,最愛光顧的是各色小咖啡館。或散布在街邊綠蔭從中,或隱于鬧市之中,一有念頭,可以隨意步入一家。在客人不多,整潔幽雅的店里,觀看一杯法式滴露咖啡的制作也頗有意境。烘焙咖啡豆時加入奶油,把經過調味的咖啡豆研磨成粉,在濾杯里加熱水慢慢滴上幾分鐘,與杯里的煉乳融合,或熱飲或加入冰塊,醇香濃郁,風味獨特。據說這種滴露沖調咖啡的方法在法國只有祖母級一輩的人還在使用。越南是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咖啡輸出國。當地的咖啡粉售賣時按濃度分為一號至八號,數字越大代表濃度越高。一杯普通黑咖啡最多不超過1萬盾(約合人民幣5元)的平易價格讓人無法拒絕。
五、人字拖·奧黛(aodai)
在越南,很多衣著光鮮的人,腳下都是一雙簡陋的人字拖。越南地屬亞熱帶氣候,又盛產橡膠,橡膠拖鞋實用耐穿,據說四五年都穿不壞,且不會有腳臭的后顧之憂,因而橡膠拖鞋在越南,如同荷蘭木鞋,成為“國鞋”受到眾人青睞。店鋪、小攤上五顏六色的人字拖艷麗簡潔,分外養眼。
而街頭最靚麗的風景莫過于身穿越南國服“奧黛”(aodai)的女子。“裳者,如衣之長揚也,垂于邊際。”奧黛多為絲綢量身定制而成,上衣近似中國的旗袍,長至膝蓋,胸部和兩側腰線緊致,光澤柔和的面料勾勒出豐滿的胸部輪廓,腰部開衩,露出一段潔白側腰,下身配一條同色或是對比色的闊腳褲。用李白當年慨嘆越女的“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來形容越南女子的風姿綽約也一點都不為過。
或許因為長年的戰爭、貧困和殖民統治,越南人大多眼神堅忍,態度謙卑。這片土地隨著越南政府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各種民俗風情之后,可以看得出越南人民為了迎合和適應西方的游客,順應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竭力營造出他們對殖民地的想象和情調。
當我們從大巴上下來,面對友誼關時,越南之行終于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一個寧靜真實的越南,時而觸動心弦,喚起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又不失激情和感懷。200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