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干燥樹皮。前者習稱“川黃柏”,后者習稱“關黃柏”。川黃柏主產于四川、貴州、湖北、云南等地,關黃柏主產于遼寧、吉林、河北等地。清明之后剝取樹皮,除去粗皮、曬干壓平;潤透,切片或切絲。生用或鹽水炙、炒炭用。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躄,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濕瘡。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藥典用量:3~12g。外用適量。
《神農本草經》:“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
《珍珠囊》:“黃柏之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痢疾先見血,四也;臍中痛,五也;補腎不足,壯骨髓,六也。”
《長沙藥解》:“黃柏,泄己土之濕熱,清乙木之郁蒸,調熱利下重,理黃疸、腹滿、傷寒。”
黃柏的臨床應用與用量:
一、用治濕熱帶下、熱淋。
黃柏苦寒沉降,長于清瀉下焦濕熱。用治濕熱下注之帶下黃濁臭穢,常配山藥、芡實、車前子等藥用,治療脾腎兩虛、濕熱帶下證,如易黃湯《傅青主女科》,黃柏二錢約7.5g。
若治濕熱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熱痛,常配萆薢、茯苓、車前子等藥用,如主治膏淋的程氏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原方黃柏用五分約2g。現代臨床通常用10~15g,組方如:川萆薢15g、黃柏12g、石菖蒲12g、茯苓12g、白術12g、蓮子心10g、丹參10g、車前子10g。
二、用治濕熱瀉痢、黃疸。
黃柏清熱燥濕之中,善除大腸濕熱以治瀉痢,常配白頭翁、黃連、秦皮等藥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用黃柏三兩約41.4g。
若配梔子用,可治濕熱郁蒸之黃疸,如梔子柏皮湯《傷寒論》,黃柏二兩約27.6g。
三、用治濕熱腳氣、痿證。
取黃柏清泄下焦濕熱之功,用治濕熱下注所致腳氣腫痛、痿證,常配蒼術、牛膝、薏苡仁同用,如四妙丸《成方便讀》,常用量:蒼術15g,黃柏15g,川牛膝15~20g,薏苡仁40~60g。現代臨床亦可用四妙散加減治療痛風、下肢深靜脈血栓、黃帶、鐮倉等癥見濕熱。
若配知母、熟地、龜甲等藥用,可治陰虛火旺之痿證,黃柏常用15g左右。
四、用治骨蒸勞熱,盜汗,遺精。
黃柏主入腎經而善瀉相火、退骨蒸,用治陰虛火旺,潮熱盜汗、腰酸遺精,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并配生地黃、山藥等藥用,如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黃柏常用10~15g。
或配熟地黃、龜甲用,如大補陰丸《丹溪心法》,黃柏常用12g。
五、用治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黃柏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用治瘡瘍腫毒,內服外用均可。
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以黃柏配黃芩、黃連、梔子煎服,黃柏用二兩約27.6 g
又如二黃散《癰疽神驗秘方》,以黃柏、大黃等份為末,醋調外搽。
治濕疹瘙癢,可配荊芥、苦參、白鮮皮等煎服;亦可配煅石膏等份為末,外撒或油調搽患處,如石黃散《青囊秘傳》。
黃柏的臨床效驗用法及用量:
1、用治用治黃疸型肝炎
黃疸型肝炎多由濕熱內蘊,肝失疏瀉,膽汁外溢所致。治療方法很多,清熱利濕為主。用黃柏10~15g,配合梔子、茵陳等清熱瀉下治療黃疸型肝炎,一般服藥 2~3周黃疸消退。
2、用治附睪炎、慢性盆腔炎。
用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肝經濕熱下注之附睪炎,熱盛時常加黃柏10~12g、黃連 6~10g、連翹 10~ 12g,合原方黃芩 8~12g,共清三焦濕熱。
慢性盆腔炎治用黃柏10g,配敗醬草30g、當歸15g、香附10 g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療效較好。
3、用治甲亢、月經前期、月經過多。
黃柏瀉相火而補腎水,合龜板滋陰潛陽,又能益腎養血補心,清中有補。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火旺盛型),黃柏6~10 g、龜板20~25g; 崩漏(腎陰虛,肝火亢盛)、人工流產后月經過多, 炒黃柏 10g、炙龜板15g;月經先期(血熱型), 黃柏12 g、龜板 30g。
4、用治三焦火毒
黃連解毒湯加大黃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腦外傷后遺癥等,多用黃柏6g~9g,合黃芩 12~15 g、黃連 3~ 6g山梔10g、大黃5~6g 共清一身之火熱邪毒。
5、用治糖尿病
用烏梅丸治療糖尿病氣陰耗傷階段的上寒下熱證,黃柏多用 15~30g。
二妙丸治療濕熱下注型糖尿病,黃柏苦寒沉降,蒼術辛烈溫燥,寒溫相制,并走于下,黃柏多用30g,蒼術15~30g。
當歸六黃湯治療陰虛內熱、表虛不固型胰島素抵抗或糖尿病伴見盜汗,以“面赤心煩,便干尿黃,舌紅脈數”為應用要點,黃柏多用 20~30g。
知柏地黃丸治療陰虛火旺型胰島素抵抗、類固醇糖尿病,黃柏苦寒、知母甘寒,相須為用,有降糖之功,黃柏多用30g,知母30g。
6、用治精液不化癥、血精。
精液不化多為腎虛濕熱蘊阻下焦,熱灼津液而致。
早期主要是濕熱下注,多見精液黏稠不化,尿頻尿急,尿黃赤渾濁,陰莖中熱灼,陰囊潮濕,舌紅苔黃膩,脈細滑數等,治用龍膽瀉肝湯加黃柏15g,方中黃柏配龍膽草清熱利濕,以解下焦熱結,配生地滋陰補水以平肝腎相火。
后期以陰虛火旺為主,多見陽事易舉,性欲亢奮,伴夜寐夢遺,腰酸膝軟, 尿不盡或小便滴瀝,頭暈耳鳴,咽干口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用知柏地黃湯滋水生精,清熱泄火,常用知母20g、黃柏20g。
血精證屬腎陰不足,熱擾精室,熱迫血行之候,用知柏地黃湯滋腎陰、瀉相火治其本;加女貞子、旱蓮草、側柏葉、白茅根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治其標,另可加公英增強清熱解毒之功。知母、黃柏多用 20~30g。
7、外用治濕疹
急性濕疹: 用黃柏地榆外敷法,先將黃柏、地榆(10:6)水煎,用紗布浸藥液,涼敷患處數分鐘后,再用黃柏、地榆(2:1)為末研細制成散劑敷于患處,每日2次。
亞急性、慢性濕疹:同上法涼敷后,再用黃柏、地榆(1:1)研細末加麻油調成膏,少許敷于患處,每且2次。
黃芩、黃連、黃柏的功效異同:
黃芩、黃連、黃柏三藥性味皆苦寒,而黃連為苦寒之最。三藥均以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用治濕熱內盛或熱毒熾盛之證,常相須為用。但三大功效上,三藥又各有不同:
1、清熱燥濕
溫熱病、濕溫病首選黃芩。黃芩主要作用于肺衛,能退壯熱,退熱功效優于黃連、黃柏。
濕熱痢疾、胃痞首選黃連。黃連主要作用于腸胃,清腸胃濕熱功效最強。
黃柏主要清下焦濕熱,黃疸、帶下,瘡疹,或者濕熱痹證,比較常用。
2、清熱瀉火
黃芩長于清上焦肺火,肺熱咳嗽者多用;還可以清少陽熱,治療邪在少陽,寒熱往來。
黃連偏瀉中焦胃火,并長于瀉心火,心熱熾盛,心煩不安者多用。
黃柏主要是瀉肝膽相火,退腎虧虛熱,用治濕熱下注諸證及骨蒸勞熱。
3、清熱解毒
三藥都能清熱解毒,都可用于熱毒的瘡瘍腫痛。“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黃連入心經,長于清心火,故清熱解毒功效強于黃芩、黃柏。
另外,黃芩對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證,有涼血止血、清熱安胎之功。用于胎熱引起的胎動不安、胎漏下血,這是黃芩的獨有功效。
黃柏有抗潰瘍、抗氧化、抗癌、抗菌、免疫抑制、 降血糖、抗肝炎等藥理作用;運用黃柏尚無明確配伍禁忌及副作用,但黃柏苦寒易傷胃氣,慎大量長期服用,脾虛泄瀉、胃弱食少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