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孟子·離 婁 下》_魚的眼淚
《孟子·離 婁 下》
2007年02月01日 星期四 上午 10:24

離 婁 下(共三十三章)

(一)孟子曰:“舜生于諸馮①,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②,卒于畢郢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④,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⑤。” 孟子說:“舜生在諸馮,遷居到負夏,死在鳴條,是東方邊遠地區的人。文王生在岐周,死在畢郢,是西方邊遠地區的人。兩地相距一千多里,時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們得志后在中國所推行的,像符節一樣吻合,先出的圣人和后出的圣人,他們(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樣的。”

[注釋] ①諸馮:與下文的負夏、鳴條,皆古地名,具體所在已無法確指,傳說都在今山東省。②岐周:岐,即今陜西岐山縣東北的岐山;“周”是國名。③畢郢:地名,在今陜西咸陽市東部。④符節:古代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用金、玉、竹、銅、木等制作,形狀不一,上寫文字,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將兩半相合以驗真假。⑤揆(kuí):尺度,準則。

  (二)子產聽鄭國之政①,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子產治理鄭國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幫助別人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說:“(子產)仁惠卻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橋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車的橋修好,百姓就不會為渡河發愁了。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時讓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個個地幫別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對每個人都一一去讓他喜歡,時間也就太不夠用了。”

[注釋] ①子產:春秋時鄭國的賢相,姓公孫,名僑,字子產。②溱(zhēn)、洧(wěi):鄭國的兩條河流名。

 ?。ㄈ┟献痈纨R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不相識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人。”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要為先前侍奉過的君主服孝,君主怎樣做,臣下就能為他服孝呢?”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仇??艹?,何服之有?” 孟子說:“(臣下在職時)有勸諫,君主就聽從,有建議,君主就采納,使君主恩澤遍及百姓;(臣子)有原因離職(到別國去),君主就派人領他出境,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安排;離開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封地房屋。這叫三次有禮。這樣,臣下就愿意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勸諫,君主不接受,有建議,君主不肯聽,(因此)恩澤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離去,君主就要捉拿他,還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離開的當天,就沒收了他的封地房屋。這樣就叫作仇人。(成了)仇人,哪有什么要服孝的呢?”

 ?。ㄋ模┟献诱f:“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說:“無罪而殺士人,那么大夫就可以離開;無罪而殺百姓,那么士人就可以遷走。”

 ?。ㄎ澹┟献釉唬?#822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孟子說:“君主仁,就沒有誰不仁;君主義,就沒有誰不義。”

 ?。┟献釉唬?#8220;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孟子說:“不符合禮的‘禮’,不符合義的‘義’,有道德的人是不遵行的。”

 ?。ㄆ撸┟献釉唬?#8220;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孟子說:“道德行為合乎法度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們都樂于有賢能的父兄。如果道德行為合乎法度的人鄙棄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鄙棄沒有才能的人,那么賢能的人與不賢能的人之間的距離,就近得不能用寸來度量了。”

 ?。ò耍┟献釉唬?#8220;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說:“一個人有所不為,然后才能有所為。”

  (九)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孟子說:“說人家缺點,招來了后患怎么辦?”

  (十)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孟子說:“仲尼不做過頭的事。”

  (十一)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說:“有德行的君子,說話不一定都兌現,做事不一定都徹底,只要落實在‘義’上就行。”

  (十二)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說:“有德行的君子,是不失掉嬰兒般純真天性的人。”

  (十三)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孟子說:“奉養父母還算不上大事,只有給他們送終才算得上大事。”

 ?。ㄊ模┟献釉唬?#8220;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說:“君子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獲得道理。自己獲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盡,所以君子想要自己獲得道理。”

 ?。ㄊ澹┟献釉唬?#8220;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細地闡述,是要由此返回到能說出其要點的境地。”

  (十六)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說:“靠善來使人心服,沒有能使人心服的;靠善來教育感化人,才能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卻能統治好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

  (十七)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孟子說:“說話沒有事實根據是不好的。不祥的后果由阻礙進用賢者的人承受。”

 ?。ㄊ耍┬熳釉虎伲?#8220;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徐子說:“孔子多次稱贊水,說道‘水啊,水??!’對于水,孔子取它哪一點呢?”孟子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說:“源頭里的泉水滾滾涌出,日夜不停,注滿洼坑后繼續前進,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這樣,孔子就取它這一點罷了。如果沒有本源,像七八月間的雨水那樣,下得很集中,大小溝渠都積滿了水,但它們的干涸卻只要很短的時間。所以,聲望超過了實際情況,君子認為是可恥的。”

[注釋]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十九)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說:“人區別于禽獸的地方只有很少一點點,一般的人丟棄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明察人倫關系,因此能遵照仁義行事,而不是勉強地施行仁義。”

 ?。ǘ┟献釉唬?#8220;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①。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②,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說:“禹討厭美酒而喜歡善言。湯掌握住中正的原則,選拔賢人沒有一成不變的常規。文王看待百姓,如同他們受了傷一樣,(總是同情撫慰;)望見了‘道’卻像沒有看見一樣,(總是不斷追求。)武王不輕慢近臣,不遺忘遠臣。周公想要兼有三代圣王的功業,實踐(上述)四個方面的美德;要是有不合當時情況的,就仰首思索,夜以繼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等天亮(以便立即實行)。”

[注釋] ①方:義同“常”。②泄邇:泄,狎;邇,近。

  (二十一)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①,詩亡然后《春秋》作②。晉之《乘》③,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孟子說:“圣王采集歌謠的做法廢止后,詩就沒有了;詩沒有之后,就出現了《春秋》一類史書。晉國的《乘》,楚國的《梼杌》,魯國的《春秋》,都是一樣的:上面記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之類的事,上面的文字,都是由史官記錄而成??鬃诱f:‘各國史書(褒貶善惡)的原則,我私下里取來(運用到《春秋》中去)了。’”

[注釋] ①跡:當為“■”?!墩f文解字》:“■,古之遒人。”遒人是古代采集歌謠的官吏。②《春秋》:各國史書的通稱。又,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編年體魯《春秋》。據上下文,這里的《春秋》似指前者。③《乘》:晉史書名。下文《梼杌》(táo wù)、《春秋》分別是楚國、魯國史書名。

 ?。ǘ┟献釉唬?#8220;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說:“君子道德風尚的影響,五代以后就斷絕了;小人道德風尚的影響,五代以后也就斷絕了。我沒能(趕上)做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從別人那里學習(孔子的道德學問)的。”

  (二十三)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孟子說:“可以拿,可以不拿,拿了就傷害了廉潔;可以給,可以不給,給了就傷害了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傷害了勇敢。”

 ?。ǘ模┓昝蓪W射于羿①,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逢蒙向羿學射箭,完全學會了羿的技術,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強,于是殺害了羿。孟子說:“這件事羿也有過錯。”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公明儀說:“好像不該有過錯吧。”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②,衛使庾公之斯追之③。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④,尹公之他學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后反。” 孟子說:“過錯小一點罷了,哪能說沒有過錯?鄭國派子濯孺子侵犯衛國,衛國派庾公之斯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無疑的了。’問他的駕車人:‘追我的人是誰?’駕車的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說:‘我能活了!’駕車的說:‘庾公之斯是衛國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說“我能活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子濯孺子說:‘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說:‘先生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無法拿弓。’庾公之斯說:‘我向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學射箭,我不忍心用您傳授的技術反過來傷害您。雖然這么說,可是今天這事,是國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辦。’說完便抽出箭來,在車輪上敲,敲掉箭頭,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注釋] ①逢蒙學射于羿:逢蒙,羿的學生,后背叛羿,幫助有窮國的相寒浞殺死了羿。羿,傳說是古代有窮國的國君,以善射聞名。②子濯孺子鄭國大夫。③庾公之斯:衛國大夫。④尹公之他(tuō):衛國人。

 ?。ǘ澹┟献釉唬?#8220;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伲瑒t可以祀上帝。”孟子說:“(如果)西施蒙上了臟東西,那么人人都會掩著鼻子走過她跟前;即使長得丑陋的人,只要(誠心)齋戒沐浴,那么也可以祭祀上帝。”

[注釋] ①齊(zhāi):繁體為“齋”,與齋字的繁體“斎”形近,故得假借為齋。

 ?。ǘ┟献釉唬?#8220;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①,可坐而致也。” 孟子說:“天下之人所說的本性,無非指萬物固有的道理而已。固有的道理是以順乎自然作根本的。(有時)之所以要討厭聰明,是因為它穿鑿附會。如果聰明得能像禹使水順勢流泄那樣,那就不會討厭聰明了。禹使水順勢流泄,做的是不用穿鑿而順其自然的事。如果聰明人也能做不用穿鑿而順其自然的事,那聰明也就大得了不起了。天是很高的,星辰是很遠的,如果能推求它們固有的(運行)規律,那么一千年后的冬至,也是可以坐著推算出來的。”

[注釋] ①日至:這里指冬至。

  (二十七)公行子有子之喪①,右師往吊②。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公行子為兒子辦喪事,右師前去吊喪。進了門,就有走上來同他說話的,(坐下后,)又有走近他的座位來同他說話的。孟子不同右師說話,右師不高興地說:“大夫們都來同我說話,只有孟子不同我說話,這是怠慢我。”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孟子聽了這話,說:“按禮的規定,在朝廷上不能越過位次相互交談,不能越過臺階相互作揖。我是想按禮辦事,子敖卻認為我怠慢了他,不也奇怪嗎?”

  【注釋】①公行子:齊國大夫。②右師:官名,這里指王驩。王驩,字子敖。

  (二十八)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禮保存在心里。仁人愛人,有禮的人尊敬人。愛人的人,別人就一直愛他;尊敬人的人,別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設有個人,他以粗暴蠻橫的態度對待我,那么君子必定會反省自己:我(對他)一定還有不仁的地方,無禮的地方,要不這種態度怎么會沖著我來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禮了,那人的粗暴蠻橫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何遥ù┮欢ㄟ€沒有盡心竭力。經過反省,做到了盡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蠻橫還是這樣,君子就說:‘這不過是個狂人罷了。像他這樣,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對于禽獸又有什么可計較的呢?’因此君子有終身的憂慮,沒有一時的擔心。至于終身憂慮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給天下的人樹立了榜樣,影響可以流傳到后世,我卻仍然不免是個平庸的人,這是值得憂慮的。憂慮了怎么辦?像舜那樣去做罷了。至于說到君子(一時)所擔心的,那是沒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時的擔心,君子也不認為值得擔心了。”

 ?。ǘ牛┯?、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①,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②,可也。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禹、后稷處在太平時代,三次路過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在亂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個小竹筐裝飯吃,一個瓢子舀水喝,別人忍受不了那種清苦,顏子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孔子稱贊他。孟子說:“禹、后稷、顏回(遵循)同一個道理。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覺得仿佛是自己使他們淹在水里似的;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還有挨餓的,就覺得仿佛是自己使他們挨了餓似的,所以才那樣急迫(地去拯救他們)。禹、后稷和顏回如果互換一下處境,也都會這樣的。假設現在有同室的人打架,(為了)阻止他們,即使(匆忙得)披散著頭發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如果鄉鄰中有打架的,也披散著頭發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對這種事,)即使關起門來(不管它)也是可以的。”

[注釋] ①顏子:即顏回,孔子弟子,以賢著稱。②被發纓冠:古人戴帽子要先束發,然后用簪子把帽子固定在頭發上,再系好帽帶。披散著頭發戴帽,這里是形容情況緊急,來不及像正常時那樣戴帽子。救:止。

 ?。ㄈ┕甲釉唬?#8220;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公都子說:“(齊國的)匡章,全國都說他不孝,您卻同他交往,還對他很客氣,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①,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孟子說:“世俗所說的不孝,有五種情況:四肢懶惰,不顧父母的生活,這是一不孝;喜歡賭博喝酒,不顧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貪圖錢財,偏愛老婆孩子,不顧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縱于尋歡作樂,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是五不孝。章子在這五種不孝中犯有哪一種嗎?章子是因為父子之間互相責求善行而不能相處在一塊的。責求善行,這是朋友相處的原則;父子之間責求善行,卻是大傷感情的事。章子難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團聚?只是因為得罪了父親,不能親近他,(不得已)把妻子兒女趕出了門,終身不要他們侍奉。他心里設想,不這么做,就是更大的罪過。這就是章子罷了。”

[注釋] 戮:朱熹《四書集注》:“戮,羞辱也。”

  (三十一)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蛟唬?#8220;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沈猶行曰②:“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③,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曾子居住在武城,越國軍隊來侵犯。有人說:“敵人要來了,何不離開這里?”(曾子臨離開時)說:“不要讓人住到我家來,毀壞了這里的樹木。”敵人退走了,曾子就說:“修好我的墻屋,我要回來了。”敵人退走后,曾子回來了。他身邊的人議論說:“(武城人)對我們先生這樣忠誠而恭敬,敵人來了,先生卻先離開,給百姓做了這么個榜樣;敵人退走了,他才回來,(這么做)恐怕不好。”沈猶行說:“這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從前,(先生曾住在我們那里,)沈猶家遭遇負芻作亂的禍事,跟隨先生的七十個弟子,沒有一個出事的,(因為他們是老師和客人,讓他們先離開)。”子思居于衛④,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 子思居住在衛國,有齊國軍隊來侵犯。有人說:“敵人要來了,您何不離開這里?”子思說:“如果我也離開,國君同誰來守城呢?”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孟子說:“曾子和子思遵行相同的道理。曾子是老師,是長輩;子思是臣,身份低。如果曾子、子思互換了地位,也都會這樣的。”

[注釋] ①武城:魯地名,在今山東費縣境內。②沈猶行:曾子弟子,姓沈猶,名行。③負芻:人名,或說是背柴草的人。④子思:孔子之孫,名伋。

 ?。ㄈ﹥ψ釉虎伲?#8220;王使人覸夫子②,果有以異于人乎?”孟子曰:“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儲子說:“齊王派人暗中觀察先生,(您)果真有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嗎?”孟子說:“哪有什么同別人不一樣的呢?堯、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樣的嘛。”

[注釋] ①儲子:齊國人,曾任齊相。②覸(jiàn):窺視。

 ?。ㄈR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施良人之所之也。” 齊國有個一妻一妾住在一起的人家。她們的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飽了肉之后才回家。妻子問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什么人,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妻子告訴他的妾說:“丈夫每次出去,總是酒足肉飽后回來;問他同誰一起吃喝,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可是從來沒見有顯貴的人來過,我打算暗暗地察看他到什么地方去。”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①,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②,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ǖ诙欤┮辉缙饋恚ㄆ拮樱┌抵懈煞虻剿サ牡胤?,走遍全城沒有一個站住了跟他說話的。最后走到了東門外的一塊墓地中間,(見他)跑到祭墳的人那里,討些殘剩的酒菜吃;沒吃飽,又東張西望上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吃飽喝足的辦法。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③,驕其妻妾。 妻子回家后,(把情況)告訴了妾,并說道:“丈夫,是我們指望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像這樣!”(說罷)同妾一起嘲罵丈夫,在庭中相對而泣。而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向妻妾擺架子。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從君子看來,人們用來追求升官發財的手段,能使他們妻妾不感到羞恥、不相對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

[注釋] ①施(yì):斜行,這里形容暗暗尾隨著別人走的樣子。②墦(fán):墳墓。③施施(yìyì):得意的樣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子全譯》(精校本4)離婁(上、下)
國學選讀
《孟子》離婁下
安德義德行卷12——至忠篇解讀
《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
《孟子》名言選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泸水县| 抚宁县| 马龙县| 九寨沟县| 会泽县| 景洪市| 拉孜县| 海兴县| 荥经县| 宁国市| 宁化县| 鲁甸县| 景德镇市| 永靖县| 韶山市| 香港 | 九寨沟县| 斗六市| 黎川县| 富源县| 中宁县| 静安区| 北碚区| 达尔| 津南区| 连江县| 江山市| 肇庆市| 汉中市| 内丘县| 公主岭市| 确山县| 新津县| 东兰县| 夏河县| 共和县| 呈贡县| 富顺县| 屏南县|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