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圓欹正法。此法將印文或某些部位、線條,作方圓欹正處理,以求得印文的整體美感。漢印普遍方中寓圓,圓中寓方,并使方與圓互相映襯,互為呼應,使全印整體協調統一。有時將某些字或筆畫傾斜,有時將某些斜筆“扶正”,巧寫為屈筆或直筆,使全印縱橫流通,顧盼有情,共墨齋藏古璽印中,有一方“趙太子丞”印,是西漢諸候國趙國官印。此印的“太”“子”二字圓中寓方,斜角呼應;“趙”、“丞”二字方中寓圓,亦斜角呼應,全印方圓映襯,非常協調。現存故宮博物院的西漢武陵郡郡尉的官印一一“武陵尉印”,陵字的斜筆皆作直筆,而“武”字沒采用平直寫法,帶圓弧形,避免了機械的平列,它旁邊的“尉”字,也有意將“寸”部作弧形安排。這樣上兩字圓活,下兩字方正,左右上下相映成趣,顯示出印人新穎獨到的構思和苦心孤詣的安排。
趙太子丞
武陵尉印
十、大小錯落法。此法講究印文大小不同、錯落有致,避免簡單平庸的布局,力求在險峻中求平衡,在相違中求和諧。這種布局通過文字的大小不一,參差錯落,借助于章法的疏密對比、空白留紅、粗細重輕、挪讓穿插、俯仰向背等,求得整體態勢的平衡,所謂造險又破險,先造成章法上的險勢,然后化險為夷,得到氣勢奪人的效果。這種章法正象鄭板橋的書法布局,如“亂石鋪街”,大小歷落,斜正相間,窄寬參差,一氣呵成,令人耳目一新。先秦古璽印和漢印中的“急就章”,常采用此種布局。“平陰都司徒”是一方戰國銅官璽,鼻鈕陰刻,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璽五字分兩行,左疏右密,作斜式布排。印文兩大三小,字與字之間錯落有致,跌宕起伏,氣勢流暢,神韻超然,充滿了率真之趣。當然,所謂大小錯落,并非任意而為,必須遵循審美的原則。夏一駒在《古印考略》中說:“雖系錯落縱橫,妙在不離規矩”。
平陰都司徒
十一、增減并筆法。增減法指將印文的筆畫作增筆或減筆處理,以求得印文全局的妥貼與變化統一。并筆法指在白文印中平行筆畫間,僅留若有若無的隔線,或干脆并作一筆,使印文樸拙多趣。“寧遠將軍”一章是一方魏晉官印,銅質龜鈕陰刻,現藏于吉林大學歷史系文物陳列室。此印“寧”字省略了“心”,“將”與“章”都作減筆處理,“遠”與“軍”字并筆,“章”與邊欄借筆,顯得極其粗心草率,卻別有一番情趣。此印具有兩漢魏晉“急就章”的風格,不拘成法,變形夸張,利用增減并筆,使疏密虛實對比相映,有“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妙。至于如何增減,如何并筆,要取決于印人的藝術修養和文字學功底,陳目耕《篆刻針度》中有一段話可以參考,“漢摹印篆中有增減之法,皆有所本,不礙字義,不失篆體,增減得宜,庶見者不昔為異,今人不知六書之理,妄意增減,則大失其本原,所謂毫厘之差,千里之謬矣”。即是說不能主觀臆造,要以古文字為依據,以不礙字義、不失篆法為本,使見到的人能認識為妙。
寧遠將軍
十二、同文多變法。同一方印中出現相同文字時,要采取變化處理的方法。一般說來有兩種變化方式,一種是采用異體篆字,使同一個字以不同面目出現,如趙之謙“鐵面鐵頭鐵如意”一印,三個鐵字,篆法相異,避免了印文雷同單調的弊病。另一種是采用省略的辦法,當前后相接的二字相同時,在前一字的右下方作兩短橫畫,表示借用上字,例如齊磺的“我負人人當負我”一印中的“人”字。當然,也可采用大小不同,刀法不同等來避免雷同,例如此印中的“我”和“負”,篆法一樣,但面目不同,亦不顯單調板滯。
鐵面鐵頭鐵如意
我負人人當負我
十三、印文排列法。一般印文是按自上而下、從右到左排列,有時為了章法的需要,可作回文、合文處理。回文在秦漢印章中已經不少,但常見于名章。印文回旋作逆時針排列,先右上,次左上,再往左下,最后到右下,姓與“印”字為一排,雙名為一排。以后的藝術印章,為了造成印文對角疏密呼應的效果,將它用為一種印文排列法。合文即兩字合占一字位置,秦漢官印中已存在,多有田字格,其中二字占一格。清代吳昌碩的兩方印,“伊立勛印”作回文排列。“伊勛”二字筆畫多,“立印”二字筆畫少,這樣安排后,對角繁簡呼應、重輕相宜。“泰山殘石樓”為合文印,“泰山”二字僅占一格,自然巧妙,給人一種巍峨莊嚴的感覺。“泰山”二字雖占一格,但交界處明顯分離,所以不會引起誤讀。
泰山殘石樓
十四、朱白相間法。此法將朱文、白文合作于同一印中,以求得印文繁簡布局的妥貼。一般說來,朱文印線條細而挺,白文印線條肥而勁,古有“瘦朱肥白”之說。朱白相間、肥瘦相映,頗多趣味。陳目耕《篆刻針度》說:“古印有半朱半白者,有朱白相間者,又有一朱三白、一白三朱、二朱相并、二白相并者,皆漢以后之制。大都筆畫少者,可用朱文以間之。朱與白有左右兩列分者,有上下兩截分者,有斜角兩對分者。其上下分者,朱文又當用一隔,以隔前后;若在一邊,則不必矣。又有朱文相間,卒至朱亦似白者,此蓋欲其配正停勻,故人認空地亦作字畫也。務須安頓妥貼,不致牽強穿鑿乃可。”這段話已將朱白相間法說得很清楚,一般將印文筆畫繁的作白文,筆畫簡的作朱文,朱白相間印以初看不易覺察,細看方可發覺者為妙。朱白相間印并非“皆漢以后之制”,漢代私印中已相當普遍。
十五、邊欄界畫法。在印章中加邊欄或間以多種形式的界畫,也是一種章法。一般是朱文印有明顯的邊欄,白文印大多將印面四周留些空地,可視為邊欄。至于邊欄的粗細寬窄、用單用雙、及破整斷續,要視情況而定。《篆刻針度》說:“印之邊欄猶室之有墻垣也,朱文虛起,非欄無所附;若白文猶有紅地相依,則相字勢外有曲折周圍,自相約束,不必用欄。倘看來非欄不可,即須逼邊微用一線,其刀文最忌深闊,比字之分數宜減。其不宜欄者,須逼邊落墨,求合古意。”“其欄有闊有狹、有單有雙,亦當相勢用之。如一印而陰陽兩文,則朱文有半欄矣。其于闊與雙者,欲見古意,須于四厭或四角少刓少爛,即爛銅朱文者。”這段話中的“相勢用之”,無非強調邊欄要服從章法布局的總體需要。春秋戰國古璽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印邊豐富多彩,尤其是闊邊朱文小璽,邊寬文細,虛實對比強烈,樸拙中充滿靈活,倍受后代印人稱道,贊為“秦朱漢白”。“秦朱”實指這類闊邊朱文小璽。古璽中有單邊,有雙邊,有的還裝飾以各種動物圖案,表現出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明清印人較為重視印邊的章法作用,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如擊邊、敲邊、切邊、借邊、逼邊等,盡情地在印邊上施展才華。創造出多種多樣、各臻其妙的印邊布局。
界畫,指在印中用橫豎線條分界,形成格眼,使印面分布均衡、虛實呼應,一方印文往往因為界畫的巧妙運用,而使印文神氣十足,例如:齊白石的“老手齊白石”六格五字;鄧散木的“換了人間”采用一折形界線,將印面分為輕重呼應的兩部分;羅叔子“西泠印社”的“泠”字“水”旁借格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秦印往往界畫為田字格、日字格、目字格,到明清時,界畫變得多種多樣,有時字多于格,有時格多于字,橫豎線條可直可斜,隨勢而定,印文可以破格出格,使印章增添了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采用界畫法時,要注意界畫形式與摹印文字風格一致,如漢印文字不宜填入秦印的田字格中等。
老手齊白石
換了人間
西泠印社
十六、殘缺破損法。此法又稱為殘破法,即有意識地使印邊、印文殘缺破損,追求印章的古意和樸實無華的殘破美。殘破得當,可以化呆板為靈活,化滯息為通暢,有起死回生之效;可造成新的境界,表現蒼老拙樸的情趣,能使人受到感染;亦可使殘陪襯全,可破呼應整,使印文產生疏密強弱的節奏感。商周古璽、秦漢印章,在當時交付使用時,多是完好無缺的,由于千百年歲月的洗滌,經風、雨、水、土、酸、氣的剝蝕,變得殘破不全、斑駁模糊,時隱時現,給人一種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的審美情趣。明清印人受此啟發,有意識地去追求這種自然的殘破美,并把它作為一種章法手段,在布局上表現這種殘破的“金石味”,喚起欣賞者的聯想與共鳴。明代的文彭、朱簡,清代的西泠八家,以及近代的吳昌碩、趙古泥等人,在印章布局上都善于采用殘破法,開始時受到不少人的反對與嘲諷,被稱之為“西子效顰”,經數十年實踐,此法贏得了很多欣賞者的喜愛與公認,并為現代印人仿效。
以上是古代印人常用的十六種章法布局技法,但不是章法的全部內容。印章章法隨形布局,因文制宜,根據客觀條件應變,就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式。印章章法的好壞,關鍵在于自然天趣,嬌揉做作、裝腔作勢的設計,不能給人美感,只會令人生厭。法國雕塑家羅丹有一句箴言,“自然總是美的”。無論采用那幾種章法布局手段,都要表現自然天成之趣,這是古代印人的共識。清代印人陳煉說:“篆刻一技,亦可以怡養性情,若專求精工,未免耗損精神,亦乏天趣”。坡仙云:“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此二語最得怡養之術。”古人講印有三品:“神、妙、能。輕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筆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轉得情趣,稀密無拘束,增減合六義,挪讓有依顧,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長短大小中規矩方圓之制,繁簡去存無懶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所謂神妙能三品,皆是指布局恰到好處,印文如風行水上,自然天成,這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看法。
文/文豪傳奇 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