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此文要涉及的知識點多,又都是名人和人名。因此先要聲明的是,這只是一個介紹性質的文章,不是啥論文,布丁說的話,也大都是聊大天的性質,很多話可能沒有經過考究,萬一說錯了,你別來打我,要是那位大神的先師在這里沒有介紹到,是布丁的學識淺薄,并不是貴先師的名望不重。另外,如果在文中引用了那位大神的觀點的話,因為引用的可能比較多,不一定能及時一一注明,也請看在布丁旨在弘揚篆刻文化的份上,不致深究。
自趙孟頫、吾衍以下,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大興,其間流派的師生相傳,各個流派之間的互相促進對整個篆刻藝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上一節說學習篆刻的方法中,有朋友就提及說,要想把篆刻學好,拜個好師傅很重要,一旦拜師,自然就有師承,師承所系,往往就是某個流派的篆刻文化的沿襲,這是篆刻這種藝術形式特有的文化現象。
再有,因為篆刻流派眾多,自然涉及的人名也比較多,看下來就會顯得枯燥,但愿朋友們不要發火,這樣的章節一定不會太多。
好了,廢話說完,以下大致算是全面介紹,本來想做個圖表出來,發現前人做得有很好的圖表,引用就可以了,不致再費精神。
一是李剛田老師的《篆刻學》里面的圖,如下:
再到清朝初年,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龍等在篆法布局又下功夫,形成獨特風格,人稱“歙中四子”。由于他們幾乎都是安徽籍人,故歷史一般稱為“皖派”(或徽派),另外還有鄧石如因為也是安徽人,也有稱其為“皖派”的。但風格卻不盡同,原因是,這種以地域為界限的流派劃分本來就不嚴格,缺乏科學性。因此都是皖派,風格卻截然不同,學習篆刻的朋友們不要認為,皖派就是這種風格之類的錯誤看法。“皖派”影響深遠,浙江山陰的董洵、王聲、江陰的沈風,甚至浙派創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比如汪關,明未安徽人,因此也屬皖派。但因為他的白文刻意仿漢,且又能在工穩中再現漢印純樸自然風格,運用印文的并筆、破邊等手段,發展了篆刻技法。并且善以沖刀治印,刀法穩實,布局謹嚴。
丁敬
接下來是浙派,浙派是與皖派同時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興起于清乾嘉年間,由丁敬創始,繼起的有蔣仁、黃易、奚岡等人。黃易是丁敬的學生,蔣仁和奚岡也都師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風格比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蔣仁以樸拙取勝,黃易和奚岡則以秀逸著稱。因為他們都是杭州人,所以后世合稱為“西泠四家”。接下來同派的還有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繼等,由于他們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們連同效法他們藝術風格的印家,總稱為“浙派”。
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稱“西泠八家”。浙派與皖派一樣,都崇尚秦漢璽印,刀法上成功地應用滯澀堅挺的切刀,來表現秦漢風貌,以其古樸雄健的風格有別于皖派諸家的柔美流暢,所以有“歙陰柔而浙陽剛”的說法。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這一個多世紀,影響極深遠。
皖浙兩派之外,還存在著與這兩派有淵源關系的其它一些流派。比較知名的有明福建莆田人宋玨為首的“閩派”。閩派的后期名家林臬的作品古雅精麗,酷似汪關,亦有一定影響。
再說一個開派的大師,鄧石如,大師原名琰,算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了。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漢金石碑刻,因為鄧石如對書法的研究非常深入,因此篆吸作品常引入書法意味,因此作品蒼勁莊嚴、流利清新,開創了一代印風。也算是“印從書出”的倡導者。他極大地影響了稍后的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鄧石如雖然也是“皖派”,但由于影響深遠,這種深遠是篆刻理論上的深遠,他之前的印家多師法秦漢印,因此是“印中求印”,而鄧大師則“印從書出”,因此單獨列出來稱為“鄧派”。吳熙載,字讓之,書畫篆刻都精,篆隸功力很深,最初他的篆刻取法漢印,后見鄧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書法、篆刻均師法鄧石如,從而把“鄧派”藝術推向了高潮。鄧石如作品傳世甚少,所以鄧派多以吳氏為宗,吳熙載篆書飄逸勁健,表現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筆,筆意圓轉流動,氣勢醋暢淋漓。每字結構的轉折連接處和線條的延續處,都充分表現了書法的筆意。邊款多作單刀草書,象他的書法墨跡一樣娟美,都可說是別開生面。鄧、吳都算是創新精神強大的典范,但一定不要忘了,他們的強大來源于他們深厚的書法基礎。
值得一提的還有趙之謙,他是鄧石如之后,獨具創新精神的大藝術家。他的篆刻融合皖浙兩派,在秦漢璽印的基礎上,又吸取了秦權量、詔版、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資的領域,別創新格。趙之謙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筆有墨,所以虛實對比感十分強烈,朱文生動活潑,白文穩健雄渾,偶以單刀刻印,成為篆刻藝術寫意派的先驅。他用北魏書體來刻款識,或單刀入石作陰文款識,或效法“始平公”作陽文款識,在方寸之間,重現北魏書的雄偉奇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趙之謙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輩大家丁敬和鄧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時代的吳熙載,篆刻藝術通過趙之謙又邁入一個新的天地。漸有“印外求印”之風采。
篆刻藝術南移里的代表應當提一下黃士陵,字牧甫。他也是安徽人,安徽黟縣人。他長期客居廣州,因此稱他的一派為“粵派”。篆刻初從浙派入手,逐漸進入對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的研究。后來進一步取法錢幣,秦權、漢鏡、碑碣、瓦,特別著意于商周銅器、兩漢金文,終于在皖浙兩派之外,自成一家。
還有一個大家,要是不提,都不敢去杭州了。這位大家就是吳昌碩,原名俊卿,別號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藝術家,與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并稱晚清四大家。詩書畫印造詣極高。他的篆刻先從浙派的陳鴻壽入手,繼學徐三庚、趙之謙,最后通過學習吳熙載和錢松的刀法,加上對秦漢璽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終于在轉益多師中得到統一,形成老辣挺勁,雄渾蒼古獨特面目。因此,可獨稱“吳派”。他的篆刻可以喻之為繪畫上的寫意派,在晚清的諸家之后,異軍突起,又因有西泠印社的創建,成為近代最有影響的篆刻大師。
還要提一下趙時楓,近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工四體書,精于書畫碑刻的鑒別,擅畫駿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趙之謙、鄧石如直追秦漢,對周秦小璽及宋元圓朱文猶有獨到功力。在篆刻藝術中,實際上存在有仿漢鑿印兩種流派,趙時楓正是近代繼承漢鑄印端重嚴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算返樸歸真的一脈。
還有風格獨特的齊白石。他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我有專文介紹他的篆刻,感興趣的可以找來扔扔磚頭。
本節一下自寫了這么多篆刻名家,算是列個名字表,理一個脈絡,對于學印的初來者畫個學印地圖,大家可以按圖尋根,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大神,取法大神,另有創造,也必能更成大家。
本文算作脈略,留作資料備用一下。
(關于篆刻的閑言碎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