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曾經,我認為女兒不愛學習、不爭氣,于是強勢逼迫她努力,考個好成績。
直到女兒到了青春期,得了中度抑郁,我才幡然醒悟:
當你總在批評孩子,對孩子不滿時,不如先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01
小時候,我不愛學習,成績一直馬馬虎虎,只考上了三本大學。一直到現在,我能找工作都沒什么選擇權,賺的都是辛苦錢。
而我的表妹,在父母嚴格要求下,考上了重點大學,如今在一家有名的上市公司工作,年薪大幾十萬。
想想小時候她被父母逼著做卷子,而我可以有大把時間玩的興奮心情,再對比今天的不同境遇,真是讓人唏噓感慨。
當今社會,學習成績不同,學歷不同,大概率過的就是兩種人生。
好好學習,真的是普通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了。
所以,從女兒上學開始,我就非常嚴厲,逼著她上各種輔導班,考出好成績。
小學時,即使女兒并不情愿,但還是不敢反抗,只能按我的要求去做。
可上了初中,進去了青春期,女兒變得逆反起來,厭學情緒日益濃厚,對我的態度也急轉直下。
我指責女兒不懂父母的苦心:“我和你爸辛辛苦苦賺錢,自己一分不舍得花,給你報班幾千一萬的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誰?”
女兒覺得我只知道逼她學習,不理解她:
誰讓你們花了,那是你們愿意,別來道德綁架這一套!
我不愛學習就是沒良心?那你當年考的也就是個三本啊,你怎么沒覺得對不起姥姥姥爺?
你自己不能飛,還要逼著我飛?做夢呢!
女兒的話冷漠又殘忍,簡直就像個白眼狼一樣不知感恩,難道我這些年辛辛苦苦的付出,就培養出個仇人?
氣得我對女兒破口大罵!那段日子,家里的氣氛雞飛狗跳,完全沒有一點融洽的溫情。
女兒就像個小太妹一樣,我說一句她能頂十句,句句扎心。
我罵狠了,她就聲嘶力竭地大吼,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摔東西。
劇烈的響動,一度把樓下的鄰居都招上門來,問我們是怎么回事。
雖然女兒的叛逆讓我身心俱疲,但我在心里已經拿定了主意: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寧可你現在恨我,我也要把你的學習看住了。
等考上重點大學,找到好工作,過上富足的生活,那時候你才會懂得父母的苦心。
但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女兒被確診了中度抑郁,并伴有焦慮癥!
02
看到診斷報告的那一刻,我驚了,也慌了。
我一時間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也不能理解:不是看著好好的嗎?怎么就能抑郁了?
可冷靜下來,我又非常害怕。
這些年,青少年抑郁的情況越來越多,每一次報道都會引發家長們的關注和討論。
沒想到今天,我的女兒,也得了抑郁癥!
從那之后,我變了。
面對女兒,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說話都觀察她的臉色。
只要她稍有些煩躁或者不快的神情,我就立即住嘴不敢再說了。
可女兒對我的關心和隱忍,還是充滿了不耐煩,常常甩臉子,發脾氣,讓我受盡了委屈。
更重要的是,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女兒不學習、不寫作業,成績直線滑落,卻一句責罵督促的話都不敢說。
那段時間,我被焦慮和絕望的情緒籠罩著,一夜一夜地睡不著覺。
再這樣下去可怎么辦啊?女兒別說考大學了,連高中都不能讀了!
03
痛苦讓我開始反省、思考,我隱約意識到,女兒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一定是我做錯了什么。
可我到底哪里做錯了呢?
我決定尋求外界的幫助。
經過一段時間的搜索、了解,我加入了“喚醒青春期孩子成長內驅力”父母成長訓練營,在這里,我這些困擾已久的疑問終于找到了答案。
我想不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她能從小積累,長大后過上富足的人生,不必像我這樣為生活發愁:“為什么女兒不理解我,還抑郁了?”
老師告訴我,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確診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時,都無法置信,也不能理解。
但實際上,青春期正是抑郁癥的高發期。
首先,青春期是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
這個時期的孩子,變得自主意識強,敏感多疑。
他們尤其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情緒波動大,經常會表現得“又卑又亢”。
其次,青春期正好是學業壓力繁重、生活枯燥的時期。
每周、每月的小考,期中、期末的大考,讓孩子身處高度緊張的學習氣氛中。
回到家,則是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試卷。父母也看不得孩子放松娛樂,恨不得孩子總是在學習。
這一切,都讓青春期的孩子心情壓抑。
最后,是負面情緒無處宣泄。
應對學業的壓力,讓青春期的孩子疲憊焦慮,跟父母的關系也因為學習和不理解而不夠融洽。
這些,都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越積越多,看不到希望和意義,最后不堪重負。
老師告訴我,家長看到的,只是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沒意識到的,是孩子已經忍受了很多,最后承受不住的崩潰。
除了抑郁,還有厭學、逆反、休學等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常見問題,都是家長無意中采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結果。
家長不斷催孩子學習,逼孩子努力,看到孩子成績上不去或者放松娛樂,就開始數落、責罵、羞辱,希望通過這些手段刺激孩子,讓孩子發憤圖強。
但不斷累積的壓力只會成為駱駝背上的稻草,最終某一天,孩子被壓倒了,表現出抑郁、厭學等家長眼中的問題行為。
老師循序漸進地指導,讓我理清了頭緒,也深切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錯誤。
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扭轉這一切,幫女兒走出抑郁?
老師告訴我,積極看待,正向改變,就能把一切問題化為生命中的禮物。
04
1、用正面的態度,積極看待孩子的言行。
英國有一句諺語:一個人如果養成凡事都看好的一面的習慣,這種習慣的價值,將勝過年薪百萬英磅。
消極悲觀、問題取向的父母,從孩子的每一種表現,每一個特點中看到的都是問題和缺點;
而思維正向、積極樂觀的父母,從孩子的每一種表現,每一個特點中都能找到正面的意義和可能性。
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好還是壞,全在父母的一念之間。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態度,又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和行為動力。
如果父母總在數落孩子,不認真學習、不知道著急......這一切擔心傳遞到孩子那里,都是“我不行”的詛咒,引發孩子自我懷疑、自暴自棄的心理。
相反,如果父母用正面的態度,積極看待孩子的言行,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關注在學習一個點上。
比如孩子雖然成績一般,但是語文優秀,將來能成為作家,靠寫作為生也未可知。
于是,家長就會聚焦在孩子的長處和閃光點上,發自內心地賞識孩子,夸獎鼓勵孩子。
這種對未來的樂觀情緒,也會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從而對自己有信心,敢于應對壓力和挑戰。
而我在女兒面前,一直都是那個消極悲觀的媽媽,在焦慮的情緒下,采用各種負面手段去催逼女兒,最終讓女兒不堪重負。
2、看見真實的孩子,幫孩子找到價值感
如果家長每天三句話不離學習,那在孩子眼中,就會認為父母只在乎學習成績,只愛學習好的自己,如果做不到,就無法得到父母的愛。
長此以往,孩子沒有安全感,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
而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們更反感約束和管制,父母的嘮叨、威脅、發怒、責罵,只會起到反作用,將親子之間的溝通徹底切斷。
長此以往,孩子會出現壓抑、逆反、抑郁等嚴重問題。
回想我和女兒的相處,就是走了一條這樣錯誤的路。
在不斷的學習中,我深深意識到,自己過去的錯誤方式,給女兒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抑郁,其實都是在渴望父母無條件的愛。
而女兒抑郁后我才發現,我最想要的,也只是她健康快樂啊。
于是,我不再把對女兒的付出掛在嘴邊,向她索取情緒價值;
我不再跟著她屁股后邊數落監督,而是給她充分的自由和信任。
當我改變了過去的教育方式,給女兒全然的愛和包容時,女兒也漸漸有了變化。
從一開始地聽見我說話就煩躁:“別說了!”“你能不能讓我安靜一會兒!”
到現在可以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學習計劃。
從之前的吼叫著拒絕去上課外輔導班,到現在主動決定保留數學和英語,“因為這兩門課我確實需要補一補”。
可見,有問題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過去的我。
就這樣,女兒按部就班地努力著,學習著,成績也日漸提升,我終于松了一口氣。
幾個月后,女兒復診也迎來了好消息,醫生告訴我,可以停藥了。
帶女兒走出醫院時,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幾個月的沉重心情終于得到了釋放。
我高興的帶著女兒去吃她愛吃的披薩,母女倆心情愉悅的聊天吃美食。
女兒也很開心,跟我說了很多心里話:
“媽媽,其實我一直都知道你和爸爸對我的付出,我也很害怕讓你們失望。”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你越在我面前這樣講,越催我學習,我就越煩躁,忍不住沖你發脾氣。”
“有多少次,在跟你發火之后,我心里有多內疚自責,回到房間我都哭了。媽媽對不起,其實我真的很愛你。”
我們都哭了。
我想起了《你好,李煥英》中的那句話:“我的女兒,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
女兒,這也是媽媽最大的心愿呀!
走過這段彎路,經歷了女兒青春期抑郁的有驚無險,我想跟家長們說: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厭學、逆反,出現種種“問題行為”,先不要急著打罵,而是應該冷靜下來,重視這個信號,借機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也希望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為了孩子的學習、成長焦慮的家長,來參加“喚醒青春期孩子成長內驅力”父母成長訓練營,會有老師一對一指導你,幫助你引導孩子戰勝厭學、抑郁難題!
現在僅需9.9,一杯奶茶錢,一定不要錯過,點擊下面卡片開始學習~
最后,也請大家關注我@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我將持續分享青春期孩子教育的案例,科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