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33年初的第四次反“圍剿”就是最好的見證!
在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
很多人都有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
只不過是由于毛主席太過于杰出、光芒太過于強烈而已,
以至于掩蓋了其他人的光芒,
比如朱德和周恩來,
其實他們的軍事才能也是非常卓越的,
發生在1933年初的第四次反“圍剿”就是朱德和周恩來卓越軍事才能的最好見證!
第四次反“圍剿”(油畫)
1931年11月的贛南會議后,
中共蘇區中央局根據臨時中央政治局的指示,
取消了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總政委和總前委書記的名義,
改而設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變相取消了毛澤東在紅一方面軍中的領導地位。
1931年底,
周恩來抵達中央蘇區出任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2年8月中旬,
任弼時代理蘇區中央局書記,
周恩來以蘇區中央局代表的身份來到前線。
當時蘇區中央局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的番號,
提議由朱德兼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
由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但周恩來堅持仍然由毛澤東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
他說如果自己擔任總政委將導致多頭指揮,
而且使得政府主席(指的就是毛澤東)將無事可做,
毛澤東以政府主席的名義在前方非常不便,
周恩來一再強調,
由毛澤東負責指揮更適宜。
在周恩來、朱德和王稼祥等人的堅持下,
毛澤東又重新擔任了紅一方面軍總政委,
但沒過多久,
在后方的蘇區中央局和在前線的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人,
在如何應對敵人的作戰方針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前線的周恩來和毛澤東等人主張應集中力量機動地選擇敵人弱點,
殲滅其中一部敵人,
再各個擊破,
不同意分散和持久硬打。
前線和后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導致了10月份寧都會議上對毛澤東打擊的升級。
10月召開的寧都會議上,
多數人主張把毛澤東調回后方專門負責臨時中央政府工作,
改由周恩來對前線作戰負總責。
周恩來極力反對把毛澤東調回后方,
認為毛澤東的經驗偏于作戰,
把毛澤東留在前線對戰爭有幫助。
周恩來提議,
要么由他對前線作戰負總責、毛澤東留在前方做助理,
要么由毛澤東對前線作戰負總責、他負責行動方針的監督執行,
最后會議通過了周恩來的第一種意見。
第四次反“圍剿”大獲全勝(油畫)
1932年底,
蔣介石調集40余萬大軍以合圍的方式,
兵分三路向中央蘇區發動進攻,
妄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主力。
1933年1月,
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等從上海抵達中央蘇區,
出任蘇區中央局領導人,
坐鎮指揮第四次反“圍剿”。
博古不懂軍事又不上前線,
在根本不了解戰場實情的情況下強令紅軍與敵人決戰,
奪取中心城市,
要求前方攻占敵人派了重兵把守而且工事極為堅固的南豐和南城。
周恩來和朱德對博古的這種脫離實際的武斷命令進行了堅決抵制,
并致電中央局對攻城的諸多不利進行詳細分析。
當時敵人中路軍總指揮陳誠指揮10個師以外線作戰、分進合擊的方式,
向中央蘇區包圍和截擊,
想要尋找紅一方面軍主力決戰。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總政委周恩來對敵軍的行動作出分析和預判,
命令一、三、五軍團和紅十一軍等部隊迅速圍攻南豐以打亂敵人的計劃,
2月1日,
紅一方面軍圍攻南豐——
這只是裝模作樣地佯攻而不是按照中央局要求的“猛攻”,
因為朱德和周恩來的目的并不是要打下南豐,
而在于逼迫敵人分兵增援南豐,
為紅軍在運動戰中殲敵創造條件,
周恩來在2月7日凌晨把這種作戰意圖在給中央局的電報中進行了詳細說明。
朱德和周恩來的這一招果然奏效,
根據情報,
敵人中路軍總指揮陳誠兵分三路沿撫河向廣昌推進,
周恩來和朱德研究后當即決定放棄圍攻南豐,
轉而專門打擊敵人的援兵。
周恩來和朱德率領數萬大軍急速轉移到廣昌以南的東韶地區隱蔽集結,
待機殲敵。
紅軍對敵人的行動了如指掌,
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以逸待勞,
而敵人卻根本不清楚紅軍的行動,
增援南豐的第52師和第59師仍從樂安向南豐挺進,
孤軍深入,
完全暴露在紅軍的打擊范圍之內,
而且逼近了紅軍的集結地。
2月27日,
紅軍一部冒雨對鉆進口袋的敵軍發動了猛烈攻擊,
殲滅敵軍第52師師部及一個旅的大部,
俘虜了敵軍師長李明,
第二天又全殲了敵軍該師的另一個旅。
第四次反“圍剿”戰場遺址
紅軍另一部于28日對敵人第59師發動全線進攻,
殲滅該師4個團,
師長陳時驥率領殘部逃竄時被紅一、三軍團殲滅,
陳時驥被活捉,
此戰紅軍大獲全勝。
敵軍2個師被紅軍殲滅后,
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為挽回敗局,
將剩下的3個縱隊縮編為2個縱隊,
采取中間突破的戰術,
以梯次的方式繼續向廣昌方向發動進攻,
想要從中間突破紅軍陣地,
迅速占領廣昌以造成政治上的巨大影響,
最終實現廣東和福建兩路夾擊合圍以殲滅紅軍的目的。
周恩來和朱德很快就察覺了陳誠的用兵意圖,
仍然堅持用各個擊破的打法對敵,
先以紅十一軍鉗制和吸引敵人線頭縱隊向廣昌方向迅速東進,
再截斷敵人后縱隊的第11師和第9師,
伺機殲敵。
紅五軍團、紅十二軍和宜黃的兩個獨立團隱蔽在廣昌北面的東陂、草臺崗南側地區,
紅一、三軍團和紅二十一軍、獨立五師則隱蔽在東陂、草臺崗西側一帶,
3月20日,
敵人后縱隊的第9和第11師剛抵達草臺岡、東陂之間的霹靂山,
和他們的先頭部隊相距有90里地,
給紅軍提供了圍殲他們的有利時機。
3月21日一大早,
周恩來和朱德指揮紅軍趁著大霧向敵人發起了猛攻,
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殲滅了敵人第11師大部,
擊斃其師長蕭乾,
敵人第9師小部分和第59師殘部也被消滅,
剩下的敵人趁著夜色紛紛逃命,
敵人先頭部隊也嚇得趁夜色向臨川撤退。
朱德和周恩來指揮的兩次戰役殲敵3個師、俘虜敵人1萬余人,
繳槍1萬多支,
繳獲300挺最新式的機關槍、40門大炮。
敵人第11師、第52師和第59師是蔣介石用最新式的法國、德國武器武裝起來的嫡系部隊,
幾乎全軍覆沒、全被繳械,
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中,
周恩來和朱德首創了大規模的大兵團伏擊殲滅戰的寶貴經驗,
這在紅軍此前的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
體現了朱德和周恩來卓越的軍事才能。
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
中央紅軍發展到了10萬余人,
繳獲的大批新式武器也較大改善了紅軍的武器裝備,
更了不起的是,
把中央革命根據地同東北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連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