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部戰區總醫院 吳佩芝
一說到抗瘧藥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屠呦呦—我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以及她一手捧紅的大明星——青蒿素。
青蒿素從青蒿中提取而來,作為克瘧神藥揚名海內外,同時也讓青蒿這味田間地頭常見的中藥變得家喻戶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岐黃醫藥里讓世界震驚的瑰寶—青蒿。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早在幾千年前的《詩經》里就有青蒿的記載。青蒿作為傳統中藥,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應用歷史,眾多本草古籍都有相關記載。
《神農本草經》:“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
《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
《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
《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郁火不舒之證”
20世紀60年代,人類飽受瘧疾之害,屠呦呦接受了國家“523”項目,研究抗瘧藥物。她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匯集了幾百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驗方。通過大量的實驗篩選與試驗,青蒿脫穎而出。
在青蒿提取物實驗藥效不穩定的情況下,屠呦呦在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找到新的靈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通過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終于在1972年從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命名為“青蒿素”。1973年合成了雙氫青蒿素。憑借青蒿素研究的突出貢獻,屠呦呦在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也一舉從十八線逆襲成為頂流,由此走上人生巔峰。
青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切段。以色綠、質嫩、葉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苦、辛,寒。歸肝、膽經。
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用于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6~12g,后下。
青蒿主要含萜類青蒿素、青蒿酸等和揮發油蒿酸甲酯、青蒿醇、蒿酮等,臨床應用廣泛。
■ 抗腫瘤;
■ 抗內毒素;
■ 調節免疫;
■ 抗病原微生物;
■ 解熱鎮痛抗炎;
復方青蒿噴霧劑/復方青蒿搽劑
藥物組成:青蒿、青葉膽、大黃藤、黃芩、三七。
適應癥:清熱解毒,化瘀止血,消腫止痛。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
1、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慎用
2、青蒿不宜久煎,煎煮時注意要后下
審稿專家:南部戰區總醫院 主任藥師 楊晨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愿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