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就中部地區而言,我發現湖南的動作特別迅速,在以下兩大國家級布局上竟然領先湖北,要知道湖北的GDP是高于湖南的,并且武漢還是中部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的國家中心城市,那么為何在國家級新區和都市圈上卻被湖南先拔頭籌呢?
首先要明白國家級新區的定位,國家級新區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設立的一種新開發開放與改革的大城市區。
簡單來說,國家級新區是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從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成立至今共有19個國家級新區獲批。
但是細心的人就會發現中部地區只有兩個國家級新區,分別是湖南的湘江新區和江西的贛江新區,而同為中部地區的湖北、河南、安徽、山西都沒有國家級新區的布局,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湘江新區是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是湖南?
這一切還得從2007年說起,2007年12月,國家批準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直白來說就是重點探索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發展的試驗區。
而到了2008年,長沙決定在河西的大片區域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先導區,正是這一舉動為后續湖南拿下國家級新區埋下了伏筆。
隨后大河西先導區在湖南與長沙的大力推動下得到了飛速發展,先后出爐了《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整體方案》等一攬子發展政策。
大河西先導區的定位是什么呢?是湖南省產業先行先試區,是長株潭產業轉型示范引領區,是長沙市高新產業核心集聚區,可以說大河西先導區相當于是長株潭城市群戰略整合的核心承載區。
然后時間到了2014年,長沙大河西先導區落下帷幕,正式更名為湘江新區,為什么要改名呢?
因為長沙大河西先導區的成績有目共睹,這6年來,大河西先導區新增的城市建成區就有50平方公里,各種投資高達5700多億元,引進建設的高端現代服務業項目50多個、創新型企業3000多家,所以改名湘江新區也是為國家級新區批復做前期準備工作,因為在湘江新區之前批復的國家級新區都是以某某新區命名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2015年,國家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這也是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意義非常重大。
綜上所述,2007年,武漢城市圈是和長株潭城市群同時成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但是緊接著長沙在“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內又規劃設立了一個先導區,而這個先導區就成為了后來的國家級新區湘江新區,但武漢并沒有這一步動作。
另外從時間來看,長沙的湘江新區是在2015年正式獲得國家批復的,而武漢本來也準備在2015年計劃以“武漢長江新區”為名申報國家級新區,但隨后長江新區的范圍由于多次變化,并沒有最終敲定,這也讓武漢長江新區的路變得更漫長了。
直到2017年,長江新城的地址與范圍才最終確定,目標是直指在長江沿線打造第二個“浦東”,而到了2022年2月,武漢長江新區才正式成立。
所以長江新區雖然成立了,但是能否成為國家級新區就要拭目以待了,因為到目前為止,至少有9座城市提出要打造國家級新區,包括合肥的濱湖新區和鄭州的鄭東新區都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2022年2月,長株潭都市圈正式獲得國家批復,到目前為止獲得國家批復的都市圈只有5個,分別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而長株潭都市圈不僅是中部地區第一個獲批的都市圈,目前還是中部地區唯一獲得國家批復的都市圈,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那么問題來了,武漢都市圈為啥慢了?
武漢都市圈的概念和前身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時在湖北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武漢經濟圈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其中提到武漢市要著眼于提高綜合競爭力,構筑在國際競爭中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形成武漢經濟圈,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而長株潭經濟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82年,當時湖南省社科院的副院長張萍就在湖南省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長株潭經濟圈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湖北和湖南兩省正式提出經濟圈概念的時間相差了20年,也就是說湖北提出經濟圈概念時至少比湖南晚了20年。
隨后湖北和湖南都在推動都市圈一體化的規劃與建設,2003年,《關于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出爐,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湖北開始加快推進以武漢市為核心,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市構成的武漢城市圈建設步伐。
而2003年,長株潭在干嘛?早在2000年,《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五”規劃》就開始編制了,到了2002年,《長株潭產業一體化規劃》也開始編制實施,可見武漢城市圈相對于長株潭一體化確實慢了不少。
到了2021年5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首次會議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9市共謀同城化發展。
而早在1985年至1986年期間,長株潭三市就先后進行了2次聯席會議,針對區域經濟合作進行協商。
2021年9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正式掛牌運行,其作用是協調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的重大事項和具體工作。
而早在1992年,湖南省就成立了長株潭區域規劃領導小組,到了1998年,又成立了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并著手編制實施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五個網絡規劃。
由此可見,長株潭一體化不僅比武漢城市圈規劃建設得更早,而且長株潭也更積極地一直在推動互聯互通,我之前提到過很多次,武漢城市圈不僅起步更晚,而且面積大、人口多,是1+8的格局,所以融合難度也更大,需要培育建設的時間也更久。
而長株潭都市圈的范圍是長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區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區及韶山市和湘潭縣,可見長株潭都市圈范圍相比武漢城市圈小了很多,再加上長株潭一體化聯系更緊密,互通互聯實施更早,所以到了2022年,長株潭都市圈被國家批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綜上所述,湖南在國家級新區和都市圈兩大國家級布局上確實領跑中部地區,湘江新區是中部地區首個國家批復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長株潭都市圈更是中部地區唯一一個國家批復的都市圈,我想這不僅是湖南省極具前瞻性的體現,更是湖南省和長株潭共同努力多年后的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