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王朝歷經數百余年,東漢汲取秦朝覆滅迅捷之根本,以彼之誤正其之身,于制度上延續秦朝之制度而于文化軍事更新迭代銳意求新,成就了中國歷史的昌盛時期。
隨著中原的大一統,家國意識進一步增強,然而縱有秦長城高峨聳立,烽火狼煙流轉軍情,西域等邊境迫于生存遷徙壓力,依舊是騷擾不斷、戰爭不息。
頻繁戰事,少了些辛棄疾這類戰而不得、夢中取索、筆作長戈的將士,多了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這類立志邊塞慷慨激昂之輩。
名人將士層出不窮,前有韓信后有亞夫,龍城河朔見衛青,霍破匈奴狼居胥.....歷代征伐,劉徹強政,霍將神勇,驅敵于河西之外。
西漢傾頹,北匈涌動,蓄勢待發,東漢孱弱,將士傲骨,依舊出現一支不屈堅毅之兵銳,深陷軍圍,誓不降匈奴。
于艱難之境,守于西域而待援軍,視死如歸眾志成城之軍,千里奔襲日夜星馳之軍,以其錚錚鐵骨譜寫一段激昂后世的愛國之曲。
正是試圖在西域稱霸的匈奴頻頻襲擾漢朝邊境下,揮師而下大挫車師,都護府如同定海柱石重設于西域之中。
耿恭關寵駐守邊城,金蒲柳中相互依靠,互成掎角之勢,以拒敵軍,而匈奴依據游騎奔襲之便,待東漢大軍班師回朝,再出其不意,暴起而上,卷土重來。
于此背景之中,漢代將士用自己的熱血奏響了“十三將士歸玉門”的糾糾烈歌。
北單于于漢軍退軍之時,整頓軍馬,劍指漢軍駐地,兵圍金蒲城,耿恭深知金蒲城城矮,不易固守,遂派三百士卒以期通信回援,無奈偶遭敵軍,寡不敵眾,深陷敵圍而無一生還。
“金箭所至,有死無生”耿恭一躍城樓,登高一呼,于兩萬鐵騎兵兵圍矮城之危機,在騎兵登樓之危局,中箭者無數。深夜而歸,中箭者皆瘙癢難耐,傷口潰爛,不久不愈而亡。
耿恭深知潰爛而亡必使敵方畏懼而亂,故深夜整頓兵馬,狂風而起,奇襲敵營,單于發現軍營大亂,士兵因金箭之事,誤覺漢軍如有神助,士氣低迷,無奈退兵。
金箭之謎實是用煮沸糞便涂抹而上,以致傷口無法愈合而致,能攝敵一時但難拒匈奴于金蒲之城,隨即耿恭趁勢而退,回守疏勒城。
疏勒城依仗地勢,易守難攻,是竇固于西域收復之時所建軍事之壁壘。彼時單于重整兵馬,來勢洶洶,眼見疏勒攻占之艱難,便兵以圍之,斷水以困之。
斷水之后,士兵饑渴難耐,最后迫不得已榨取馬糞汁以解渴。飲水問題急需解決,不然必定城破人亡,耿恭隨命人掘地尋井,身先士卒,親自躬身,最終挖出了井水,以解斷水之圍。
單于見城頭潑水以戲,隨知斷水之計,思慮再三,決定退兵而進犯其余兵力薄弱之處,不日便抵達大漢西域都護,陳睦部所處,不日破城。單于見士氣正旺,乘勝追擊,調轉兵馬,兵至關寵,圍扎柳中。
時逢漢明帝病危,朝局震蕩,舉步維艱,朝廷紛爭不止,不易舉軍。車師見漢庭勢弱,趁勢作亂,再投匈奴,欲合兵匈奴以拒漢軍,意圖東進。
幸有車師王后,為漢人后裔,心系漢庭,暗中資以兵糧于耿恭一部,耿恭一部得到補充,后兵糧斷絕,唯有水煮獸筋,取革充饑。
獨守六月,耿恭與將士同生死共磨難,袍澤相繼為國捐軀,卻絲毫不減軍中士氣,決議堅守,共拒匈奴。
單于知耿恭早已回天乏力,深陷絕境,便特派使者,試圖勸降,以封王拜將以誘。“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一首《滿江紅》,不僅僅道出了岳飛的愛國情懷,更是將耿恭以及固守的將士們的堅強英勇,不畏強敵,未見其境,卻讓人似是身臨其境,心緒萬千,激昂澎湃。
疏勒危機,耿恭派出范羌,突圍尋求援軍,自身親帶少部分漢軍,堅守城池,抵御敵軍。消息東至,洛陽城內眾說紛紜,或言未及援軍回援,恐遭不測,風險太多,不值得付出如此代價。
唯有司徒鮑昱據理力爭,鋪陳說理,從道義上講,不救守軍,與漢朝以來獨尊儒術,推崇禮法不合;
從民心歸附上講,匈奴來攻,耿恭等人不畏敵軍,英勇戰斗,不去救援是寒了萬千戍邊將士的心;
從軍事上講,若不回援,車師匈奴合兵,趁勢東下,一路劫掠,劍指洛陽更會影響了漢庭穩定。
于此,寒冬臘臘依舊集結漢軍七千,奔赴西域,營救守軍,揮師西下,打敗匈奴車師合兵,大捷于柳中城。
車師畏懼,再度歸降,柳中城一役,關寵為國捐軀,血灑疆場,城中守將多也死傷殆盡。大雪茫茫,風飄絮絮,天山也在哀鳴。
耿恭生死未卜,眾人心中似乎也早已放棄希望,只有范羌謹記耿恭命令亦是心系其和城中一同共生死的守軍,親率兩千騎兵,踏過萬雪千層,越過天山萬闕,奔赴疏勒。
歷盡千險,精疲力竭,最終來到疏勒城,城中守軍早已同柳中城班,死傷殆盡,唯剩二十六名將士。
夜風急嘯,裹挾兵馬嘶鳴,眾人驚疑不定,深覺寒冬絕地,只能是胡人兵馬。此時范羌高呼,“吾乃范羌,援軍已至,大漢永存!”
城中喜極而泣,開門相迎,皆稱萬歲,晨起而歸。單于記恨,窮追不舍,漢軍苦拒,且戰且退。
長期駐守、糧食匱乏,疏勒守軍同耿恭都已瘦骨伶伶,行至玉門關,敦煌守將見之無不涕淚縱橫,為之梳洗沐浴,連夜上書,請朝廷褒獎。
敦煌守將鄭眾進言道,殺敵數千,堅守數月,盡皆忠勇,不為大漢恥!
“丁零蘇武別,疏勒范羌歸”成為了大漢朝歷史上亙古不衰、世代詠傳的佳話。滾滾砂石颯颯漢旗,無言傳聲,道出無數邊疆戰士胸臆心聲,“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代代將士血濺沙場,不僅保衛住了邊疆,以其英勇征戰,智勇雙全的故事亦是流芳百世,世代激勵,每當國家危難,激起民族無盡愛國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