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以發病時皮膚突然發紅,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丹毒,多為溶血性鏈球菌(丹毒鏈球菌)侵入皮膚或黏膜內的網狀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是夏秋季常見的皮膚感染性疾病。
【中醫診斷】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外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本病診斷標準為:
1.臨床表現:發病前常有畏寒、發熱和全身不適的癥狀。起病急驟,患處出現片狀潮紅、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膚,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擴展,自覺患處燒灼疼痛;按之紅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復。重者有水皰出現,很少化膿。少數患者可出現皮膚片狀壞死,尤以幼兒及年老體弱者易發。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
【疾病分期】
1.急性期:發病時間2周以內。
2.慢性期:發病時間大于2周。
【中醫治療】
《諸病源候論·丹毒病諸候》載:“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本病屬中醫“腿游風”,“流火”范疇,多為脾胃積熱,濕熱下注,或外感毒邪,郁阻肌膚所為,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治。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丹毒(下肢丹毒)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中醫辨證施治,主要分為急性期、慢性期二期治療:
急性期:主要表現為濕熱毒蘊,癥見丹毒發于下肢,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或伴惡寒發熱;甚或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胃納不香;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當以涼血清熱,利濕解毒為治,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藥取水牛角30克,牡丹皮、生地黃、赤小豆、赤芍、金銀花、澤瀉、虎杖、黃柏、蒲公英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余藥渣水煎取汁足藥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而后將用藥液浸泡后的敷料濕敷患處,每日2次,每日1劑(下同)。中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口服液,或茵梔黃口服液,或黃連膠囊,或黃柏膠囊等,口服。
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血瘀濕阻,癥見丹毒發于下肢,常反復發作,病情進展緩慢,患肢腫痛不甚,色暗紅,可伴有皮膚色素沉著,甚至出現象皮腿。舌紅或紫暗,苔黃,脈弦。
當以益氣利濕,化瘀通脈為治,方用桃紅四物湯合三妙散加減,藥取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蒼術、川黃柏、地龍各10克,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各30克,甘草5克。中成藥可選用復方丹參片、或元胡止痛片等,合二(或三、或四)妙丸等,口服。
常規治療時可選用下列中藥外治法:
1.金黃散:金黃散、米醋各適量。將金黃散和米醋調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2.南通蛇藥片:局部常規清洗后,取本品5~10粒研為細末,用米醋調為稀糊狀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1次。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3.玉露膏:芙蓉葉2份,凡士林8份。將上藥擇凈,研成細末,與凡士林調勻成膏,每500克油膏中,可加用醫用石碳酸10滴即成。每次適量,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每日2~3次,或敷于患處,每日1換。可清火解毒。
4、二黃青黛膏:大黃、蒲黃、青黛各等份。將諸藥擇凈,共研細末,加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于患側陰囊,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2換,連續2~3天。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