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時,你是否有種感覺:魏人才濟濟,蜀人少而精,吳文武均衡?
這其實是《三國演義》為突出主要人物事跡,而給人造成的一種刻板印象。事實上,三國之所以能夠鼎足而立,各自的人才配備都不容小覷。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魏蜀謀士階層的對比。
曹魏謀士集團,處于頂級的有五人,按功績來說,分別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我們姑且稱之為曹魏“智囊五虎”。
璀璨的三國星空,英雄總是不寂寞。蜀國謀士團隊,有五人剛好和魏“智囊五虎”相對應,這五人是:諸葛亮、龐統、黃權、法正、劉巴。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
荀彧
荀彧早年即有“王佐之才”的美譽,舉孝廉出身任守宮令。董卓之亂時棄官避難冀州,先投袁紹后歸曹操。
荀彧之長,尤在戰略謀劃。初投曹操,就為其制定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三大策略。這三大策略,確立了曹魏集團代表漢室“正統”的表象。曹操正是循其路線,平定中原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走上霸主之路。
不唯如此,荀彧在戰術上也多有建樹。他曾和程昱一道,在曹操南攻徐州、呂布叛亂時力保兗州三郡;也曾設奇謀扼袁紹于官渡,出宛、葉而間行輕進奇襲荊州。
此外,荀彧最為人稱道的是,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與之對應的蜀漢第一戰略大師,毫無疑問是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有“臥龍”之美譽,早年隱居隆中。被諸侯打得四處流竄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聞名千古的隆中對。隆中對的核心要義,在于占據荊益、東和北據。劉備依此,成功建立蜀漢帝業,得以與魏吳鼎足三分。
劉備伐吳失敗,于永安托幼主于諸葛亮。諸葛亮更從戰略謀劃層面走向實踐,南和諸戎、東連孫吳,五度北伐,以一州之力伐天下,打得強如司馬懿也“畏蜀如虎”。
可以說,諸葛亮在劉備亡后,以一己之力,撐起蜀漢政權,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表率。
荀彧最終因反對曹操稱公而被猜忌,諸葛亮卻受托國之重,二人跟主不同,境遇各異,令人不勝唏噓。
荀攸是史書明載的曹操軍師。
荀攸
荀攸在何進當政時任黃門侍郎,曾謀刺董卓,不就下獄,董卓事敗后棄官歸家。曹操迎天子都許,征荀攸為軍師,自此常為曹操陣前謀主。
曹操征張繡,荀攸勸曹操緩兵以待張繡、劉表有隙,不為所用。曹操果然兵敗,深為后悔不用荀攸之計。后曹操征伐呂布不克欲退兵,荀攸勸阻,并與郭嘉一道,獻奇計水淹下邳,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設計斬殺顏良、文丑,又力勸曹操采納許攸之計奔襲烏巢,最終奪取勝利。袁曹相爭時,劉表為后背之憂,荀攸力排眾議,認為劉表無爭雄之心,主張趁袁紹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最終使曹操一統華北。
荀攸外愚內智,臨陣對敵機謀百變,逝后曹操多有追念。
蜀漢與荀攸“外愚內智”形成對照的,是“少時樸鈍”而有“鳳雛”之稱的龐統。
龐統
龐統初任郡功曹,好品評人物。赤壁之戰后,周瑜擊退駐守南郡的曹仁,奪取江陵。后周瑜領南郡太守,龐統被任以大事。
劉備領荊州牧后,龐統以從事署理,后守耒陽令,不理公務而被免職。魯肅、諸葛亮以龐統“非百里之才”力薦,劉備與之談話后,深為器重,任其為治中從事,后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入川,以龐統為謀主。劉備與劉璋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于宴席中挾持劉璋,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拒絕。后二劉反目,龐統獻上中下三計,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三十六歲。
荀攸、龐統二人都外樸內敏,而各為軍師,惜乎龐統早亡,致劉備失卻一臂。
魏蜀兩國,稱得上才兼文武的謀士,魏有程昱,蜀有黃權。
程昱原名立,因夢捧日,更名為昱。初,兗州刺史劉岱征程昱,不就。曹操兵臨兗州后,程昱卻一征即用,從此為其出謀獻策、征戰四方。
程昱
曹操南攻徐州,程昱與荀彧留守鄄城。后張邈叛迎呂布,諸郡縣皆應,只有鄄城、范縣、東阿在二人協力下未降。因此功,程昱被表為東平相。獻帝都許,程昱為尚書,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互有勝負,曹操欲答應袁紹移家眷鄴城之邀,程昱分析利弊,認為袁紹懷并吞天下之心,然智不能濟其事,力阻曹操決定。劉備失徐州,來歸曹操,程昱勸曹操殺劉備,不為所用,后劉備果背反,曹操深為后悔。
官渡之戰,袁紹發兵南渡,時程昱僅有兵七百。時曹操欲加兵相助,程昱言道:袁紹若見我兵少,必不輕易來攻。但如果增加了我的士兵,則會吸引其攻,反而會兩敗俱傷。最終程昱以弱旅守孤城,被曹操稱為“賁育之勇”。
曹操南取荊州,劉琮請降,劉備奔吳,時人多謂孫權必殺備,程昱則認為,孫權不能獨擋曹操,必助備共抗曹軍,后果如是。
后程昱以老子“知足不辱”自謂,逐步繳還兵權,是以程昱雖以剛戾為名,卻壽八十而終。
黃權初為劉璋主簿,在劉備入蜀時,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不為所用反而被外放廣漢長。
黃權
劉備攻益州,各地望風歸順,只有黃權閉城堅守。后劉備入主成都,黃權才歸順,被拜為偏將軍。
曹操南征張魯,黃權獻“漢中策”,建計取漢中。劉備以黃權為護軍,北取漢中并取得勝利。劉備為漢中王,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可以說,劉備據有漢中,全賴黃權之謀。
劉備稱帝,議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反被任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夷陵兵敗,處于江北的黃權歸途受阻,不得已降魏。
曹丕對黃權深為賞識,拜其鎮南將軍,加侍中,遷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后世開府之名,實始于黃權。
黃權其人,一生事劉璋、劉備、曹丕三主,在三主處俱受重用,而且俱稱忠烈,也算三國之異數。
郭嘉是曹操早期核心謀土之一。
郭嘉
郭嘉曾先事袁紹,但認為袁紹好謀無決,遂離職去紹。戲志才去世后,荀彧再薦郭嘉,曹操與之共論大事,認為使其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后為軍師祭酒。
曹操攻呂布,郭嘉與荀攸共獻計水淹下邳,擒殺呂布。曹操攻劉備,怕袁紹背襲,郭嘉認為袁紹優柔寡斷、性遲多疑,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后果如郭嘉所料。袁曹相持,有聞孫策欲起兵許都,郭嘉卻說孫策新定江東,眾心未附,而策輕而無備,必死于刺客之手。后亦如是。
而讓郭嘉大放異彩的,是袁曹相爭時。
初,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說,堅定了曹操決戰之心。戰時,郭嘉制訂遠近作戰規劃,終助官渡之勝。后曹操欲進擊袁紹二子袁譚、袁尚,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郭嘉說,袁譚、袁尚素來不睦,又有郭圖、逢紀在中攙和,必然反目。不如先靜待其變,而后一舉可定。果然曹軍一南撤,二袁即生嫌隙,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
后袁尚及其兄袁熙北逃烏桓,諸將皆以為二袁已如喪家之犬,如遠征則投靠劉表的劉備會襲其后。郭嘉卻說,二袁不征,會借胡人之威造成威脅。而劉表空談客耳,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處處掣肘。曹操遂兵發柳城,在白狼山大破烏桓,俘敵二十余萬,二袁遂投遼東公孫康。同年秋,公孫康帶著二袁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于徹底平定北方。然郭嘉返程中卻患疾去世,年三十八歲。
可以看出,郭嘉最絕的,是對人心的揣摩,達到了恐怖的讀心術程度。
和郭嘉有得一拼的,是蜀漢的法正。
法正
法正原為劉璋部下,但不受重用,所以常懷不遇之嘆。在引劉備入蜀過程中,法正倒戈投劉備,成了帶路黨。劉備圍成都時,法正勸降劉璋。此后,法正被任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在定蜀過程中,法正與諸葛亮、伊籍、劉巴、李嚴一起,制定《蜀科》,嚴明法紀。
劉備進取漢中,以法正為謀主。法正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
劉備晉位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然次年,法正即去世,年四十五歲。后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
法正善于奇謀,是被陳壽蓋章認可可比程昱、郭嘉的人物。
郭嘉、法正性格還有一處相似:都精于謀武而為人放縱。史載,郭嘉有負俗之譏,法正則睚眥必報,此概偏才之杰也。
這幾年隨著網絡的興起,郭嘉、法正俱風頭無兩,前有“郭嘉不死,諸葛不出”之吹噓,后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法正劉巴,失一漢室難興”之碰瓷,反而更襯托諸葛之偉大。
賈詡這幾年風頭也盛,“三國第一聰明人”的頭銜大約起于易中天,而后被網絡廣大。
賈詡
賈詡少即知名,被涼州名士閻忠認為有張良、陳平之智。后為董卓部將。董卓入洛,其婿牛輔居陜,賈詡為其輔軍。董卓死后,賈詡依附李傕、郭汜,以一人之利害天下。后依段煨、張繡,在張繡處兩次獻計打敗曹操。
賈詡牛就牛在,關鍵時刻站隊正確。官渡之戰前夕,賈詡勸張繡歸降曹操,被拜為執金吾,封都亭侯。官渡之戰,賈詡力主決戰,最終使曹操平定河北。赤壁之戰前,賈詡在曹操已得荊州后,主張先安楚地,后圖江東,未被曹操采納,結果曹操赤壁大敗。渭南之戰,賈詡以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聯盟,使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不唯如此,賈詡在曹操立謫之爭中,支持曹丕成為世子。
晚年,賈詡以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深恐猜忌,故閉門自守,退無私交,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
曹丕稱帝后,以賈詡為太尉。旋離世,年七十七。
和賈詡一樣,非新主舊臣的,蜀漢有劉巴。
劉巴
劉巴是荊州零陵人,但劉表數征不就。
曹操征伐荊州,劉巴北上投曹,受命招降荊南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赤壁之戰后,劉備南征四郡,先期占領,劉巴不能復命,遂遠遁交趾,后又輾轉進入益州,投靠劉璋。
劉璋引劉備入益,劉巴數諫但不為所用。后劉備果攻益州,劉巴閉門稱疾,劉備數請終于收復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
劉巴為人博學。在劉備入成都財用不足時,劉巴建議發行直百五銖,并施行市場公賣,迅速平定戰亂甫定的物價,并使得數月之間,府庫充盈。劉巴實三國宏觀調控第一人。此外,劉巴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科》,奠定了蜀漢政權的法制基礎。
劉備稱漢中王,以劉巴為尚書,法正亡后接替尚書令。不想次年即去世。
諸葛亮曾稱贊:“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劉巴晚年也因歸附非素,懼見猜嫌,退無私交,非公不言。
但劉巴人格比賈詡高得多,其為人簡樸清高,不治產業,連敵對方的曹魏大臣陳群都甚為敬重。
三國人才星光璀璨,蜀漢何曾少人。惜乎多早夭,其非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