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一個蕭瑟的秋日。龔自珍獨自坐在床前,看著片片落葉飛落枝頭,又平添了幾分傷感。
他想起遠在京城的情人,因為被人察覺了私事,她被趕出了家,如今流落街頭,一定也非常不好過吧。
想到這里,他走進屋內,從角落里拿出了一壇酒,給自己斟滿。人生失意時,總是會借酒消愁。
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下午,龔自珍也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過了幾天,他突然感覺身子不適,竟然沒過多久就撒手人寰。
龔自珍做夢都想不到,這壇一直放在家中的美酒,竟然被人下了毒。
1792年8月,正是清乾隆五十七年,一個酷暑難耐的日子,浙江仁和東城馬坡巷,龔自珍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中。
他的祖父龔禔身與其兄弟龔敬身,都曾中過進士,做官更是做到了內閣中書、軍機處要員這樣的程度。他的父親龔麗正也做過江蘇按察使。
一家人不僅在官場上聲名赫赫,而且都極其有文學素養,包括他的母親段馴,都為后世留下了不少詩集、文集作品。
龔自珍從小就處在這樣的環境里,日日受熏陶。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識字讀書,8歲就學習《經史》和《大學》,12歲和外祖父學《說文》。
到了13歲的時候,龔自珍已經可以有模有樣地進行創作了,他的《知覺辨》就是這個時期寫成的。
“先知知后知,先覺覺后覺。知與覺何所辯也?”這樣精妙的句子居然出自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之手,想想還是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但是,雖然頗有學識與才華,龔自珍的官場生涯卻相當不順。
從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起,他在鄉試和會試就屢次落榜,期間,還因為被醫生誤診而失去了妻子,可以說是人生非?;野档牡凸绕?。
但是,龔自珍并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就算是在這段時期,他也沒有停止學習和創作,反而能從這段“與眾不同”的人生閱歷中看到他的感悟。
他第一次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就是在此時所作的4篇《明良論》中,文中對君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其視角的獨特和直切要害都令他的外祖父分外驚喜。
后來,他在擔任國歷館校對等官職的時候,又閱讀了大量的檔案和典籍,不僅豐富了自己,也為他的觀點“輸出”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1829年,龔自珍在第六次參加會試的時候,終于考中進士,他在施政用人、治水治邊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當時的場面,可謂是“臚舉時事,灑灑千余言,直陳無隱,閱卷諸公皆大驚。”
但是他也因為太過出頭,被主持殿試的大學士穿了小鞋,沒能進入翰林院。
對于龔自珍這種頗有氣節,甚至說話做事有點“我行我素”的人來說,官職是重要的,但卻不是最重要的。
他屢屢直言不諱,揭露時弊。雖然是在為國家和朝廷建言獻策,但是說得太多,難免動了上層權貴們的蛋糕。
龔自珍雖然是官宦世家出身,但是哪里抵擋得住王權富貴們的刻意針對?他不斷地受到排擠和打壓。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有一次,他因為觀點不同忤逆了自己的上級領導,且因為情緒激動,話說得太狠。這件事終于成為了他官場生涯的轉折點。
他因此下定決心辭官回家,他眼看著那些因為官場決策不妥,而導致的民不聊生,還有很多治理問題埋藏的隱患,自己卻無能為力,內心擔憂不已。
1839年,兩次往返于京城與家鄉杭州之間的龔自珍,內心百感交集,行至途中便作詩,將自己憂國憂民、激揚慷慨的情懷都注入進文字中,《己亥雜詩》315首就此誕生。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表面看起來激昂壯闊,實則字字泣血。
當時的官場形勢和民生狀況,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才能讓這位頗有思想、心懷社稷的愛國之士,對“人”都失去希望,轉而絕望地向“天”祈求呢?
這就是龔自珍留給世人最普遍的一個形象。一位才華橫溢、心系民生,為國獻身的不屈愛國志士。
但是,這只是史書和口口相傳之下,流傳下來的“龔自珍”的一部分。
用跨越時代的眼光來看,雖然時代背景完全不同,但是龔自珍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著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那么,發生這件事就不足為奇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清道光年間。那個時候,龔自珍還沒有辭官回鄉,權貴們還沒有對他動手,作為官場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發言總是字字珠璣,直擊要害。龔自珍走到哪里都有點自帶光芒的意思。
加上他骨子里的文學修養,談吐舉止優雅而有風度,因此也是明善堂主人,貝勒王奕繪的座上賓。
明善堂是清代一座很有名的藏書樓,收納了各種天下奇書,網羅各個領域,是文人墨客們談經論道的天堂。龔自珍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一有閑暇就去坐坐,品一盞香茗,和文學愛好者們談天說地。
而他自己也是一位知名的藏書家和目錄學家。他在藏書方面造詣極深,不僅有宋代、元代抄本多達20余種,四處拜托同僚和友人借書來抄。而且對目錄的編纂也有很深刻獨到的見解。
在明善堂,本就熱愛文學的龔自珍如魚得水,而他的藏書成就又為他自身的光輝添了一把火。于是,那位佳人便被他深深吸引。
這位佳人名叫顧太清,她的身份,可是非常不簡單。
滿清貴族一向崇尚弓馬文化,入關之后才開始接受漢文化的熏陶。清代的文壇雖然還算鼎盛,但總是集中在小說等文學形式,要說在詩詞方面,那只有兩人值得稱道。
“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容若即是那位鼎鼎大名的納蘭性德,而這位女性,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之一——顧太清。
太清是她的字,本名為單字“春”,從小父母雙亡的她,跟著蘇州的姑父姑母一起長大,因此也跟了姑父的姓。
姑父是個頗有才學的漢人,因此顧太清接觸詩詞很早,她在這方面也頗有天賦,年紀不大的時候,就已經在江南閩秀文壇之中一舉奪魁。
雖然顧太清是旗人血統,但是自小在江南長大的她,得了青山秀水的溫養,生得皮膚白皙細嫩,又有一口地道的吳儂軟語。如果不說的話,任誰都會以為她就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南國佳人。
有一次,貝勒王奕繪南游,來到了蘇州,當地的滿族文人們為他辦了一個接風宴。舉杯慶賀、觥籌交錯之間,正值妙齡的顧太清就入了貝勒王的眼。
奕繪本就喜愛舞文弄墨,生性也是個風流倜儻的人物。他驚訝于這位少女竟然有如此才華,詩詞造詣令人嘖嘖稱奇,同時又感嘆她怎會如此明艷動人,不由就動了心。
彼時,貝勒王奕繪的正妻剛病歿不久,他傷心欲絕,這才決定南游。此番出行一是為了散心,二就是有意另覓佳人。此時接風宴上,碰巧又讓他遇見顧太清,讓這位貝勒王覺得一定是機緣所致。
貝勒王因此在蘇州小住了一段時日,一門心思撲在顧太清身上,時不時吟詩對句,好不快活。就這樣,沒過多久,奕繪就將她納為了側福晉,一同帶回了京城。
二人都不是平凡身份,早已看清了名利與財富不過是沉重的枷鎖。因為不需要為了生計奔波,顧太清嫁到王府之后,夫婦二人終日徜徉在山水詩詞之間,生活的主旋律輕松又愉快。
在這個時期,顧太清的靈感磅礴,傾瀉而出,都匯集在她的詩詞上。她的文筆生動,字里行間都滿是靈氣,一時間爭相為京城文人們傳抄。這位佳人終于在京城文壇上嶄露頭角。
原本這位新任側福晉,應該從此在王府過上錦衣玉食、獨得專寵的的生活,死后以側福晉的位份風風光光的下葬,了此殘生。
可是,這樣的生活只持續了九年。她的夫君貝勒王奕繪突然一病不起,僅僅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撒手人寰,留下了這位遺妃和他們的一雙兒女。
終日沉浸在詩詞海洋、幾欲忘記愁苦為何物的顧太清,突然被這當頭一棒打回了現實。她失去了深愛的丈夫,她的一雙兒女還需要依靠她。
那段時間,顧太清一改以往輕松自如的神態,也不再出門和京城文士們聚會。她終日深居簡出,守在空蕩蕩的王府內,也變得不愛說話,總是滿面愁容。
除了照顧和教育孩子們,其他時間她都盡可能地呆在書房里,一遍又一遍地讀丈夫留下的那些詩詞??墒?,那些并肩而坐,吟詩對詞的美好時光,終究是煙消云散,一去不返。
得知這位王府遺妃的遭遇,京城文士們莫不動容,很多人都作詩來安慰她,但是并不能解她相思之苦。
等到一段時間之后,顧太清稍微從丈夫離世的陰影之中走出來,京城的文人聚會之中,又重現了顧太清的身影。
她就是在這個時期,遇見了同樣才華橫溢的龔自珍。
兩人一見如故,雖然顧太清身上還有貝勒王遺妃的名號,但也抵擋不住七情六欲的沖動。
一開始,二人只是英雄惺惺相惜之感??墒菚r間久了,龔自珍體恤顧太清喪夫,顧太清又欣賞龔自珍的才華。久而久之,二人心生曖昧。
龔自珍的詩詞《桂殿秋》之中寫道:“明月外,凈紅塵。蓬萊幽窅四無鄰。九霄一派銀河水,流過紅墻不見人?!?/span>
是在說,在皎潔的月光下,仙境無比的潔凈,絲毫不見人世間的滾滾紅塵。蓬萊的宮殿幽靜又深遠,一間獨立,四周都沒有相鄰的房屋。從九天之上流下的滔滔銀河之水,自此流進了蓬萊殿紅色的宮墻之內,不能為人所見。
有種說法是,龔自珍之所以能寫出如此意境迷離,情緒豐沛的詩詞,正是得益于他這個時期和顧太清的相處。
然而,二人在這段曖昧之中都沒能沉浸太久。一時間,此事在京城流傳甚廣,不僅是文壇文士們,就連尋常人家的百姓,都知道那位貝勒王奕繪的遺妃,竟然和明善堂的客人搞了曖昧。
緋聞滿天飛的時候,壓力就接踵而來。人們在背后對顧太清議論紛紛,雖然她的丈夫已經因病離世,但是她說到底也是皇親國戚的側福晉,享受著王府富足的生活,怎么能做出這種事?
他們的詩詞造詣終究只是影響了自己,而那些流言,卻能傳到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1839年,迫于壓力,龔自珍選擇主動辭官歸鄉。他還算是暫時保全了自身,而顧太清就沒那么幸運了。
她因為此事被逐出了王府,身敗名裂不說,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流落街頭,靠做一些粗活和乞討維持生計。想當年一詞動京城的貝勒王妃,才華傍身,如今卻落得個如此境地,實在令人唏噓。
這件事就被稱作“丁香花公案”。
然而,事情遠遠沒有結束,辭官歸家的龔自珍郁郁寡歡,但終究沒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被認為“糟踐”了貝勒王遺妃,讓皇家丟了臉面,縱使他再有文采,皇家又怎么肯放過他。
于是,龔自珍的酒里不知何時出現了鴆毒。這種毒藥是宮廷內才會有的,無色無味,很難令人察覺。而且服用之后并不會立刻死亡,死后也沒有任何傷痕可供查驗,更是令人難以追查來源??芍^奪命于無形。
當然,這只是龔自珍離奇暴斃的說法之一,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是被晚年認識的一位名叫靈蕭的私娼及其愛人用鴆酒毒害。關于這些,眾說紛紜。
龔自珍的文學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他留下的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依舊是我國文學史上璀璨的明珠。
關于他的個人生活,無論是為人津津樂道,甚至被曾樸虛構改寫進《孽?;ā返亩∠慊ü福€是他之后暴斃的離奇經歷,都印證著這個人的存在,不僅僅是像人們常規印象里的文學形象,也是飽滿充實,而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