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博團隊
剛剛,山東官宣,省會濟南實有人口破千萬。
在9月27日舉行的“山東這十年·濟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委書記透露了一個重要數據:
濟南實有人口突破1000萬。
這對濟南來講,是一個歷史性大突破。
這意味著,在全國常住人口千萬以上城市的座次表上,馬上要有濟南的一席之地了。
最沒有存在感的省會,正在強勢崛起。
01
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破千萬的城市有17座,位列其中的成都、廣州、武漢、鄭州以及西安既是強省會,又是國家中心城市;
杭州、石家莊、長沙雖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但均為強省會。
而具體到山東,目前只有臨沂、青島達到了千萬人口,省會城市濟南不見蹤影。
2021年末,濟南常住人口達到933.6萬人,距離千萬人口尚有一定距離。
一年時間不到,濟南就官宣實有人口突破1000萬,確實讓人驚喜。
不過,市委書記說的實有人口概念,比常住人口的范圍要大。
從統計角度來講,常住人口是指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且經濟和生活與本戶連成一體的人口。
戶籍人口扣掉離開半年以上的,非戶籍人口中居住半年以上的,這兩個加起來就是常住人口了。
而實有人口包括了常住人口、流動人口、戶籍人口和外籍人口。
雖然統計路徑略有不同,但是實有人口破千萬,說明濟南的吸引力在逐步提升,常住人口距離破千萬也不遠了。
濟南人口快速提升,一方面受益于行政區劃的調整,另一方面在于放寬落戶,吸引大學生前往就業。
2018年12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
(萊蕪市現已并入濟南市)
吞并萊蕪之后的濟南:
· 面積增大2200余平方公里,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
· 人口多了137萬,總人口超過870萬
· 經濟總量一躍超過煙臺,居全省第二位。
和2018年相比,2019年濟南城區人口增加180.17萬人,至595.66萬人,濟南首次從大城市晉升至特大城市。
目前,山東只有濟南、青島是特大城市,城區人口500-1000萬,符合建設都市圈的條件。
2020年濟南對人才落戶采取了“全放開、零門檻”的落戶新政,還建立普惠性青年人才政策體系,吸引大學畢業生來濟留濟落戶就業創業。
數據顯示,濟南引才新政效果明顯,2021年,實施“零門檻”落戶后的濟南,市外遷入人口數量達16.02萬人,同期增長居全省第一。
可以明顯看到,2019年之后,濟南的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和小學生在校人數均上新臺階。
2021年濟南市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933.6萬人,相比2011年十年增加了245.1萬人;
2021年濟南戶籍人口816.6萬,相比2011年,十年間增加了210萬,增長率超過30%。
2010-2020年,十年間濟南市區戶籍人口翻了一倍,增加了357.3萬。
2021年濟南小學生在校人數61萬人,比2018年增加了14.3萬人,猛漲了30%。
實有人口突破千萬,對于濟南來說是個可喜的成就,隨著人口規模進一步增長,濟南的發展空間將會進一步擴大。
02
近10年來,濟南在山東的經濟首位度徘徊在11%左右,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列倒數第一。
2021年,濟南市GDP為11432.2億元,山東省GDP為83095.9億元,濟南的經濟首位度為0.138。
這種尷尬的存在,使山東省和濟南市意識到一點,必須提升省會的首位度。
過去,經濟強市青島與省會濟南“平起平坐”,那么,未來五年,濟南和青島在山東發展大局中扮演的角色,必須有所區分。
參照我國雙子星城市組合的普遍特點,一個是省會城市,一個是國家計劃單列市或區域中心城市,一個政經資源集中,一個經濟基礎好。
山東最后決定借鑒廣東,讓濟南和青島,走廣州和深圳的路子。
十四五期間,山東構建“一群兩心三圈”發展布局。
“一群”,是指山東半島城市群,“兩心”,就是指濟南和青島,“三圈”,是指省會、膠東、魯南三個經濟圈。
這里插一句,膠東經濟圈的面積5.2萬平方公里,省會經濟圈達到了6萬平方公里,都超過了國家對都市圈規劃面積的上限(1小時通勤圈,2萬多平方公里),所以,山東畫的三個圈,意義不大。
重點看山東十四五規劃對濟南和青島的提法,
對濟南:
實施“強省會”戰略,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帶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率先突破,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作出示范。
對青島:
以全方位“搞活一座城”為統領,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國際化創新標桿城市和宜居宜業品質灣區城市,打造東部地區轉型發展增長極、長江以北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在山東內部,國家中心城市的頭銜給了濟南,接下來有待國家正式批復。
國家中心城市對外要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對內則是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的樞紐,是科教、文化和創新中心,具備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
結合山東人口過億、經濟總量全國第三,地處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來看,濟南的重要性自然拔高不少。
在此機遇之下,濟南正成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省會經濟圈龍頭城市,以后的發展還要繼續上臺階。
而青島歷來是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更是山東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當前,青島定位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繼續走開放、創新、引領之路,擔任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橋頭堡的重任。
事實上,我國目前的5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由北向南,全部為濱海城市,在行政建制不變的情況下,被賦予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成為我國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總的來說,山東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統籌推進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發展,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發展中的位勢。
03
最后來看下濟南的經濟發展情況。
今年上半年,濟南的經濟總量5481.3億,在全國排名第20位,全年經濟總量破萬億已無懸念。
青島的經濟總量7070.35億,排名第13位,此外,山東煙臺(4349.91億)和濰坊(3522.96億)也上榜全國前35強,分列第25和33名。
可以看出,山東有4個城市經濟實力比較強,濟南距離絕對王者青島還差一小截,后面還有煙臺緊隨其后,省內追趕的壓力較大。
在北方城市中,北京屬于第一梯度,半年經濟總量接近2萬億;
天津、青島、鄭州,屬于第二梯隊,半年經濟總量六七千億左右。
接下來就是濟南、西安,屬于第三梯隊,半年GDP五千億左右。
再看截至今年7月全國資金總量30強排名,濟南以2.5萬億排名16位,增速10.2%。
山東省內,濟南匯聚的資金總量排名第一,青島以2.4萬億排名第二。
資金總量上,濟南略勝一籌。
北方城市中,北京以21.7萬億資金總量排名第一,天津以3.8萬億排名第二,西安以3萬億排名第三,鄭州2.8萬億排名第四,濟南2.5萬億排第五,青島2.4萬億排第六。
結合來看,濟南在北方城市中,經濟實力和匯聚資金總量排名均為第五,剛好被鄭州壓一頭,應該先對標鄭州,全方位提升軟硬實力。
山東省內來看,由于各市經濟發展較為均衡,沒有拉開差距,所以單看省會濟南的經濟首位度不高。
總的來講,濟南要做大做強,把握國家級省級發展戰略,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還得繼續提升在全國的知名度,擦亮泉城名片,吸引更多人才聚集才行。
除了擴大版圖,城市經濟的發展最終還是得靠人,靠人才。
濟南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包括傳統產業體系升級,挖掘新經濟動能,提升民營經濟活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