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76歲的女皇武則天將年輕的世家子弟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召入宮中,作為自己的男寵“養(yǎng)”了起來,但是,朝中的文武大臣對于女皇武則天這一舉動則持反對意見,畢竟女皇武則天已經步入晚年,身體狀況可謂是一天不如一天,養(yǎng)男寵這個事情對于武則天明顯是弊大于利。
與此同時,女皇武則天面對文武大臣的反對,不僅不為所動,還對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給予高官厚祿,還讓二人參與到治國理政的事務中來,而張氏兄弟則至此恃寵而驕,在朝堂之上為所欲為,這就令文武百官不禁感嘆道:女皇武則天越老越糊涂了!
就在群臣對于這個事情始終耿耿于懷時,八年之后上演的“神龍政變”,卻令人頓時茅塞頓開,不由得稱贊女皇武則天“養(yǎng)男寵”的手段真是十分高明,可謂是提前布下了一個大“局”。
那么女皇武則天“養(yǎng)男寵”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這個“局”又有多大呢?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皇位繼承人成為了她最大的困擾和心結,為此她就將狄仁杰召進宮中,征詢他的意見。
狄仁杰進宮之后,武則天就對狄仁杰說道,自己想要立侄子武三思為儲君。
而狄仁杰聽后,則是直言不諱地說道:陛下,現(xiàn)如今,天下人對于唐朝的恩德十分的思念,如果要選立儲君,微臣覺得廬陵王李顯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新唐書·狄仁杰傳》:會后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今欲繼統(tǒng),非廬陵王莫可。”后怒,罷議。
武則天聽后,臉色有點不悅,陷入到深思之中,狄仁杰見狀,則是繼續(xù)開口說道:太宗皇帝南征北戰(zhàn),開疆擴土,平定天下,先帝將江山社稷托付于陛下,陛下現(xiàn)在卻要將江山社稷托付給外姓之人,只是不符合禮法的,況且,侄子和兒子的關系那個更近一點呢?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狄仁杰每從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
陛下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廟,但是如果立侄子為儲君的話,陛下將不會擁有配享宗廟的機會。
武則天聽后,龍顏不悅,當即開口說道:懷英,這是朕的家事,你不能多做干預。
狄仁杰聽后,則回答道:天子是元首,而臣子則為四肢,是一個整體,況且微臣身居宰相一職,怎么能夠不管不顧呢?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杰曰:“王者為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
狄仁杰言簡意賅的話語,頓時使得武則天茅塞頓開,她當即派人去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回,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但是武則天考慮到貿然將李顯復立為太子,將會使得武氏一族由此和李唐皇室展開一場“腥風血雨”的爭斗,如何處理好雙方之間的關系和沖突就成為了武則天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多日的深思熟慮,武則天終于想出了對策,那就是為雙方制造一個共同的敵人,制造一個契機,使得雙方成為同盟者,共同應對這個敵人。
于是乎,在公元697年,已經年僅76歲的女皇武則天不顧群臣的反對,將年輕俊朗的世家子弟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召入宮中,成為自己的男寵。
而后,女皇武則天又將這兩個毫無學識的張氏兄弟予以封賞,張昌宗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張易之則被封為鄴國公,此后,二人恃寵而驕,把持朝政,敗壞朝綱,可謂是無惡不作。
張氏兄弟的出現(xiàn)打破了唐王朝權利的平衡,他們兄弟二人依仗著武則天在背后給他們二人撐腰,就開始逐漸建立屬于李唐皇室,以及武氏的權利給奪了去。
這就使得李唐皇室以及武氏一族放下了各自的偏見和敵對,選擇一致將矛頭對準張氏兄弟,
大足元年,李顯之子李重潤,與其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以及來自武氏一族的魏王武延基三人在一起密謀反對張氏兄弟的肆意妄為。
但是這個事情被張氏兄弟獲悉,他們二人當即跑到武則天面前控訴三人的罪行,使得武則天為之震怒,將三人賜死。
《資治通鑒》:“中宗為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潤、魏王及女弟永泰郡主竊言二張專政。易之訴于則天,付太子自弘問處置,太子并自縊殺之。”
李顯之子李重潤,永泰郡主李仙蕙一個是武則天的親孫子,一個是親孫女,而魏王武延基則是武則天的親侄孫,三人都是李唐皇室和武氏一族的第三代承襲者,都被寄予厚望,但是武則天卻在這個關鍵的節(jié)點,選擇站位張氏兄弟,將與自己有血緣的三個人全部賜死,這樣無非就是將李唐皇室和武氏一族綁的更緊,讓這兩個集團能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聯(lián)合朝中的文武官員發(fā)動神龍政變,將張氏兄弟以及他們的黨羽全部誅殺殆盡,隨后率軍進入內宮之中逼迫了年老體弱的武則天退位。
《舊唐書·桓彥范傳》:“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于廊下。”
武則天退位之后,太子李顯登上了帝王,重新執(zhí)掌大唐神器,而作為武氏一族掌舵人的武三思在這次神龍政變不僅沒有給這些發(fā)動政變的文臣武將下絆子,使壞,反而在關鍵的時刻給予了幫助,使得這次“神龍政變”得以成功。
事后,鳳閣侍郎張柬之曾多次上諫李顯,請求李顯將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一族全部誅殺殆盡,但是李顯并沒有聽張柬之地,反而是對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一族族人給予了封賞和恩寵。
而李顯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李唐皇室和武氏一族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雙方已經成為了互利共生的同盟者,而李顯作為大唐王朝的天子,他需要這種關系繼續(xù)存在下去,這樣將會對他的權利起一個良好的鞏固作用。
而促成這種局面出現(xiàn)的始作俑者赫然就是女皇武則天,她在76歲的高齡召來了張氏兄弟成為自己的男寵,隨后又將他們逐步打造成為唐王朝的第三股力量,并且利用這股力量來促使李唐皇室和武氏一族結成同盟者,最后,在李唐皇室和武氏一族的合擊之下,張氏兄弟身死人手。
女皇武則天用了八年的時間布下了這個大“局”,使得李唐皇室和武氏一族形成了和諧相處的局面,也使得武則天可以放心而去,從這幾點來看,武則天真是一個太過高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