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領的大軍橫掃了整個中亞地區,不僅擊潰了當時如日中天的花拉子模國,同時也開啟了蒙古三次西征的序幕。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就是關于成吉思汗和蒙古軍隊第一次西征的故事。
起因
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在某種意義上源于一次“特殊的意外”。1217年,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草原統一和初次南征金國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開拓蒙古汗國的影響力,同時解決草原物資缺乏的問題,派出了一支450人的商隊,去往西方的花拉子模國進行貿易,以獲取蒙古所需的物資和生產生活資料。
但不幸的是,當這支450人的商隊抵達錫兒河畔的花拉子模邊境城市訛答剌城時,其城主海爾汗(原名亦納勒術)因為貪圖蒙古商隊的財寶,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殘酷殺害了商隊的所有人,并將蒙古人的奇珍異寶據為己有。不過意外的是,商隊中的一個駱駝夫僥幸躲藏起來,并千辛萬苦地返回了蒙古,將商隊遇害的消息告知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聽聞中悲憤交加,蒙古人恩仇必報的血性已經被激發。而后,成吉思汗向花拉子模派出討要說法的使者再次被狂妄的花拉子模蘇丹殺死,這下徹底激怒了成吉思汗,他決定用戰爭的形式復仇,這一事件也成為了蒙古第一次西征的直接導火索。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先基本了解一些花拉子模:
花拉子模位于阿姆河下游,統治區域南至印度洋,東南至印度河,北鄰咸海和里海,西北至阿塞拜疆,統治面積約為360萬平方公里。簡單來說,花拉子模的統治區域相對于現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11世紀到14世紀早期的中亞細亞第一大國。花拉子模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巔峰時期的軍隊驍勇善戰,成為了當時中亞地區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花拉子模的國王被稱為“蘇丹”,而后來與成吉思汗正面交鋒的這位蘇丹就是“摩柯末”,他于公元1200年繼位,并進一步通過戰爭拓展了花拉子模的領土和影響力。到了1220年左右,花拉子模國和蒙古汗國實際上成為了相鄰的東西方的兩大帝國,所以它們之間的沖突和戰爭看似偶然,實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出生于1162年,病逝于1227年,是古代歷史上最重要、最無法被忽視的偉大人物之一。成吉思汗生于危難,長于艱險之中。歷經20多年的戰爭,成吉思汗先后征服了蒙古草原上的蔑兒乞、塔塔爾、泰赤烏、札答蘭、克烈、乃蠻等強大的部落,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這也拉開了一代天驕征服世界的序幕。
出征
公元1219年4月,成吉思汗在蒙古的斡難河老營召開了最高級別的軍政會議,就征討花拉子模達成一致。于是,成吉思汗親自率領約20萬軍隊向西方開拔,目標直指花拉子模國。由于橫亙在蒙古汗國與花拉子模之間的西遼已經被征服,因此成吉思汗與蒙古軍隊西進的一路上幾乎是暢通無阻。加之成吉思汗嚴明的軍紀和超強的指揮調度能力,使得蒙古大軍的行軍速度遠超花拉子模人的預期。到了1219年9月,就當花拉子模人預計蒙古軍隊還需要一年才能抵達的時候,成吉思汗的大軍卻如神兵天降一般忽然出現。
復仇與殺伐
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大軍到達訛答剌城下,而這里也是蒙古商隊慘死的地方,具有標志性意義。到達花拉子模后,成吉思汗適時地對20萬軍隊進行了分拆,以實現各個擊破的目標。第一路由成吉思汗的第二子與第三子,即察合臺與窩闊臺率領,目標是攻取訛答剌城;第二路則由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率領,向氈的城和養吉干城進軍;第三路則由多位大將統帥,目標是攻取忽氈城、別納客忒城等地;第四路則由成吉思汗與幼子托雷統領,實際上也就是蒙古的中軍,目標直指花拉子模的文化中心不花剌城。按照成吉思汗的計劃,四路大軍各自攻取目標,于2個月后會師花拉子模的新首都撒麻耳干。
在訛答剌城下,蒙古軍隊與守軍激戰長達五個月,最終城池被攻破,城內守軍幾乎被屠殺殆盡,而“挑起戰爭”海爾汗則被活捉,后來被成吉思汗處死。當然,在征討花拉子模的過程中,蒙古軍隊的屠殺見于多方記載。比如,波斯文獻記載,在攻陷你沙不兒城的戰役中,蒙古人屠殺的數字據說是174萬7千人,這一數字超過了也里城被殺的160萬。而蒙古史學家的記載則說也里城的死亡總數達到240萬。后來更多學者也估計在成吉思汗入侵中亞的五年中,死亡人數大約為1500萬。然而,即便是這個比較適中的總數,也要求每個蒙古人要殺死一百多人;當然,其他城市夸大的記錄,則要求每位蒙古士兵要屠殺350人。可以說,蒙古軍隊復仇火焰燃燒的地方,花拉子模幾乎尸橫遍野、片瓦無存。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花拉子模蘇丹的部署,新首都撒麻耳干留下了11萬軍隊駐守,但是摩訶末蘇丹卻在成吉思汗抵達前懦弱的逃離了首都,使得這座城市僅僅8天就被蒙古軍隊攻陷。另外,花拉子模的舊都玉龍杰赤也是中亞的一座名城,駐守的軍隊至少有10萬,城中守將是花拉子模的欽察諸汗,他們頑強的抵抗了7個月之久,這也是蒙古西征中最為艱苦的攻城戰之一。
死亡與勝利
摩訶末作為花拉子模的最高統治者,從一開始面對蒙古西征軍隊時就缺乏勇氣和斗志。尤其是他在蒙古軍隊合圍首都撒麻耳干前選擇了匆忙的逃遁,使得首都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這也埋下了花拉子模敗亡的伏筆。在摩柯末看似慶幸的逃離之后,蒙古人對他一路窮追不舍。成吉思汗的兩位大將哲別與速不臺像“索命鬼”一樣追繳摩柯末和他的隊伍。這里多說一句,這里提到的哲別就是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教過郭靖射箭的那個人,他也是蒙古軍隊中最有名的神箭手,頗得成吉思汗賞識。言歸正傳,哲別與速不臺的一路追殺,使得蘇丹摩柯末幾乎沒有立足之地,而早已被蒙古人嚇破膽的他,每次與蒙古軍隊的遭遇總是以“一觸即潰”收場。
1220年12月,摩訶末在與蒙古人遭遇后一戰即潰,于是率領余部倉皇逃向里海的一個小島。此時的摩訶末已經窮途末路,他在臨終前指定他的兒子扎蘭丁為花拉子模的新蘇丹,希望可以讓他重振花拉子模國。可悲的是,摩訶末慘死在海島上的時候,由于害怕蒙古軍隊的追殺,只能草草下葬,他甚至沒有一具像樣的棺槨,只能用自己的衣物來裹尸。
蘇丹摩柯末的死亡,事實上標志著花拉子模的滅亡與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勝利。雖然后來花拉子模的新蘇丹扎蘭丁重新組織人馬展開了反抗,甚至在八魯灣一戰中擊敗了蒙古軍,殲滅蒙古軍隊1萬5000人,但是仍然無法扭轉整個戰爭的大局。緊接著,成吉思汗開始全力追殺扎蘭丁,甚至一度將扎蘭丁逼到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扎蘭丁此后開始了數年的輾轉與抗爭,但是最終無法實現花拉子模的復國大業,他于1231年被庫爾迪斯坦山的山民所殺。至此,花拉子模的王系徹底斷絕。
1224年,成吉思汗在“圓滿完成”了復仇與征討的大業后,班師返回蒙古草原。至于班師回朝的原因,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成吉思汗的謀臣耶律楚材為了勸諫其停止西征,與其他人謀劃了“角端見”的故事,這件事見于《元史》、多桑《蒙古史》等多部著作中。故事說,成吉思汗手下的一個將領在印度鐵門關看見一個怪獸,不僅鹿形馬尾,而且可以說人話,其中它說的一句“汝君宜早回”更是引起成吉思汗的重視。成吉思汗詢問耶律楚材這是什么意思,耶律楚材則順機解釋說,祥瑞出現的意思是希望大汗早日班師。當然,這個故事帶有一定傳奇色彩,但是歷經西征的勝利,蒙古軍隊的班師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西征的影響
成吉思汗主導的第一次蒙古西征無疑是古代戰爭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他不僅開拓了蒙古帝國的影響力和版圖,而且促進了多民族之間文化、經濟與思想的交流,事實上加速了蒙古社會的轉型。在第一次西征的5年間,成吉思汗完成了復仇、征服的目標,也讓廣闊的中亞地區成為了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為后來欽察漢國與伊利漢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成吉思汗所主導的蒙古西征都是世界戰爭史與文明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所造成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東西方的歷史進程,也讓西方世界更進一步認識了他們的東方鄰居,同時也以另外一種“改天換地”的面貌重塑了西方的權力、政治、文化與戰爭格局,讓蒙古與成吉思汗的名字為更多人所熟知,奠定了成吉思汗“千年風云第一人”的聲譽和地位。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800年前的那次遠行、殺伐與征討,不僅是蒙古發展史光輝的一頁,也是古代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間的許多故事、傳奇和細節將留待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