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玩力氣的比不過玩腦子的,玩腦子的比不過玩標準的。
無論哪一個行業,最牛的人永遠是定標準的那一小撮。
為什么秦始皇的歷史咖位如此之高?
就因為他是定標準的那個人。
此時的嬴政大約40歲,正是體力和閱歷處于最佳均衡點的年紀。
能夠在人生的前半段取得如此豐功偉績,嬴政的內心是充實的。
不過他感覺,“秦王”這個頭銜似乎不足以彰顯他的功績。
嬴政表示:我的成就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了,繼續叫秦王太寒磣,你們幫我想個新頭銜。
于是王綰、李斯這些人絞盡腦汁,想出來個稱號【泰皇】。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嬴政聽了覺得要改一改,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組成一個新名詞---皇帝。
從此以后,“皇帝”就成為了比“王”更高一級的專有名詞,印在嬴政的名片之上。
嬴政:我的名片頭銜是“皇帝”!
不僅如此,皇帝的自稱也要改。
不能叫“我”,也不能叫“本王”、“寡人”這些,得叫“朕”!
這是秦始皇的首創。
朕要吃飯!
朕要喝水!
朕要睡午覺!
朕要刷視頻!
看完文章記得給朕點關注!
秦始皇: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
弄完自己的新名片,嬴政還要為子孫后代操心,于是又把謚號的規矩重新定了一下。
在以前吧,君主涼了之后都要給個謚號,比如齊桓公、楚莊王、秦孝公等等。相當于對他的一生做一個評價。
如果這位老哥一輩子表現良好,沒有不良記錄,那么謚號也會很好,比如“文”、“武”、“莊”這些字,都是好評。
如果一輩子工作表現很差,那就對不起了,“煬”、“哀”、“戾”這些謚號您湊合著用吧~
這就讓嬴政很不爽:我的功績還要后人來評價?不行,規矩要改!
怎么個改法呢?改成這樣:
嬴政是第一位皇帝,No.1,于是就叫“始皇”;
嬴政的兒子就是No.2,于是就叫“二世”;
兒子的兒子就叫“三世”;
然后4、5、6、7、8一路順下去,一直到“萬世”;
這就很簡潔明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小步:必須贊一個!到了“618”、“1111”、“1314”這些數字的時候記得打折優惠哦~
秦始皇:你過來,我保證不打你!
嬴政的設想是好的,可誰能想到秦朝的國祚連個同花順都沒湊齊,二世就沒了~
所以這倒霉規矩自然也沒人愿意繼承,從西漢開始又恢復以前的謚號。
在秦漢的時候,朝代的更替要講究一個規矩,那就是《五德終始說》。
簡單理解,就是要按照金、木、水、火、土這五德的順序來進行版本更新。
秦始皇琢磨,周朝是火德,而秦替代了周,那么秦應該是水德。
這就是定基調了哈:秦帝國的屬性是水。
金為白,木為青,水為黑,火為紅,土為黃。
所以秦朝從上至下都以黑色為尊貴。
秦朝尚黑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秦國士卒的衣服甲胄是黑色,大臣們的朝服是黑色,車馬和旌旗是黑色,甚至連宮殿建筑的外表也是以黑色為基調。
這在中國歷史上屬于蝎子粑粑獨一份。
后面的任何一個朝代,崇尚的顏色都是以明亮的色調為主。
因為這是人類的本能,亮色系更容易讓人心情愉快,而黑色造成的感覺更多的是壓抑。
小步:我插句嘴,黑色的房子吸熱,夏天記得開空調~
秦始皇: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
定下了這些基本屬性之后,接下來就需要制定具體的細節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在了秦始皇的辦公桌上:
分封 or 郡縣?
什么叫分封制?顧名思義,就是天子大哥拿出一塊土地給你,并且可以傳給你的子孫后代。
分到土地的人,就叫做“諸侯”,分為公、候、伯等不同的級別。
這樣子把土地分封出去,對天子有什么好處呢?
答案是,省事。
天子可不是白叫的,叫你一聲天子,那領地內的吃喝拉撒這些事都要管起來才行啊。
要是管得不好,下面的小弟分分鐘換帶頭大哥你信不信?
叫你一聲“天子”,你敢答應嗎?
可是在古代交通和通信條件的限制下,天子管理的范圍是有限的。
方圓三百里之內也許還能夠得著,五百里咬咬牙也能堅持,然而一千里之外真的就鞭長莫及了。
萬一有個什么事,等消息傳過來就要幾個月,黃花菜都涼了。到時候事情處理不好,全是天子要背的鍋。
怎么破解這個困局?
很簡單,把遠方的土地分封出去,找個信得過的人來負責。
以周朝為例,西周的都城在關中鎬京,離最東邊的東海之濱差不多兩千里開外,夠遠的吧?
于是周天子把東邊那邊土地封給姜子牙,稱為齊國,就一下子解決了這個問題。
什么?最近經濟不景氣,GDP下滑?你齊國自己搞定。
最近失業率上升,就業情況不樂觀?你齊國自己搞定。
最近有自然災害,需要救援?你齊國自己搞定。
最近看世界杯比賽經常會卡?你齊國自己搞定。
總之,土地封給了你齊國,就要自負盈虧,出了什么問題就是齊國國君的鍋。
周天子:完美!
這么一看,諸侯們簡直就是背鍋俠啊?這倒霉差事有人愿意做嗎?
有,還很多!
一個工作崗位是不是熱門,最重要的是看需要付出些什么?又能夠得到些什么?
簡單說,就是要“錢多活少離家近”。
我們來看一看成為諸侯之后需要做什么:
1)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大哥的面子必須要給,大哥的話必須要聽)
2)為周天子鎮守疆土;(名義上土地的所有權還是周天子的,諸侯只是代為管理)
3)隨從作戰;(大哥出去干架,小弟必須跟上)
4)納貢;(小弟要知道孝敬大哥)
5)朝覲述職;(公司年底開會必須要去)
那么諸侯又可以享受哪些權利呢?
1)實際的所有權;(只要不犯大錯,周天子也不能輕易收回去)
2)人事任免權;(自己封地的員工自己招聘)
3)財政權;(自己封地的賦稅自己說了算)
4)軍事權;(諸侯們可以自己招募士卒)
這么一看,做一個諸侯好處還是很多的嘛~
除了面子上要對周天子保持尊重之外,需要付出的其實并不多,而得到的都是實打實的好處。
能夠有一塊可以世世代代傳下去的地盤,在地盤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說了算。
雖然要自負盈虧,但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
當了諸侯可是威風得很
如此說來,天子和諸侯各取所需,分封制豈不是雙贏?
非也,分封制有一個解決不掉的致命問題。
分封制說白了,就是【大哥+一群小弟】的運作模式,周天子把自己的小弟派出去各自管理一片地方。
這個小弟,可以是周天子的兒子們,也可以是周王室的宗親,還可以是有功勞的大臣們。
所以周天子分封的時候,對話是這樣的:
姜子牙,齊國這片地方交給你負責;
浩南,銅鑼灣以后你就是扛把子;
小步,唐人街那旮旯,不對!你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這是周天子和諸侯之間的對話,但是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諸侯們各自回家之后還得再分。
因為西周的時候社會是分階層的,最上面是周天子,接著是諸侯,再往下還有大夫、士、平民、奴隸等。
西周等級圖
也就是說,姜子牙拿了齊國的房產證回家,并不代表齊國就全都是他的了。他下面還有那么多大夫嗷嗷待哺,等著他把齊國的土地接著往下分封。
對周天子來說,他能管到的也就是諸侯這一層。平時有什么事,周天子可以給齊、晉、秦這些國君打電話。
然而再往下到大夫這一層,對不起,不是好友關系,周天子聯系不上了。
各國大夫:我的工資是我老板發,憑啥要聽你周天子的?
你看,每一層都只對自己的上一層負責,想要跨層管理?做不到。
這種情況對周天子來說有沒有隱患?當然有隱患。
諸侯們的實力膨脹到什么地步?
又招收了多少新的小弟?
各家諸侯在封地謀劃了些什么?
這些周天子全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管不住,豈不是很危險?
很多電視劇里的大哥不就是這么涼的么?
那么這個隱患能不能預防?
可以,但是很難。
為了防止出現上文的尷尬局面,周天子要滿足一個條件:
他必須永遠都是最強的。
這樣子才能壓制下面小弟不安分的內心,保證自己永遠是帶頭大哥。
于是在分封的時候,周天子需要把最大的一塊土地留給自己,稱為“王畿”。
這塊地方天子親自管理,所有的稅賦上繳天子,所有的士兵對天子負責。
各國諸侯也是一樣,分封大夫之后,要留一塊土地給自己,保證公室的力量是最強的。
還記得前面寫的諸侯的義務嗎?
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是納貢,而不是納稅。
看上去好像都是交一筆錢給周天子,可性質完全不同。
納稅是制度性的、強制性的,而納貢卻不是。
換句話說,周天子要花錢辦事,主要的來源還是自己“王畿”的財政,而沒法指望諸侯的納貢。
一旦“王畿”的基本盤出現問題,周天子沒有任何辦法來挽回局面。
周天子:還得靠自己啊~
最直觀的例子,西周鎬京被犬戎攻破,平王東遷,失去了關中平原的基本盤,只剩下洛陽一小塊地方。
各位諸侯一看:呦,大哥不復當年之勇了哈。之前的納貢咱哥幾個就不交了哈~
于是就有膽肥的諸侯開始不納貢,周天子氣得干瞪眼。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收入減少---實力減弱---諸侯不納貢---收入更少---實力更弱
整個東周600年,周天子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諸侯身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些都是因為原來的諸侯沒能保住最強的實力,被小弟一腳踢了下來。
然而分封制的特性,就注定了帶頭大哥不可能一直最強,誰還沒個閃失的時候?
這就引起了各家諸侯的反思:今天是我小弟,不代表一輩子都是我小弟。
于是從戰國時代開始,列國紛紛開始嘗試郡縣制,只是各家實行的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郡縣制有什么優勢呢?
通常理解,郡縣制分為三個層級:郡、縣、鄉里。
郡縣制示意圖
“郡”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單位,相當于省,主要負責的職位有三個:
郡守:一把手,負責每個郡的政務,直接向咸陽匯報工作。
郡尉:武力擔當,負責每個郡的軍事和治安。
郡監:負責監察工作,這個崗位不是每個朝代都有。
“郡”下面就是“縣”,同樣有三個重要職位:
縣令/長:超過一萬戶叫“縣令”,不到一萬戶叫“縣長”。一把手,負責政務,向郡守匯報。
縣尉:負責軍事和治安,還要負責征發徭役,工作量相當大。
縣丞:縣長的助手,負責司法、訴訟這一類的工作。
“縣”再往下就是“鄉”和“里”,已經是接觸老百姓的基層單位了。
“鄉”這一層的崗位有三老、嗇夫和游徼。
三老負責教化,嗇夫負責訴訟和收稅,游徼負責治安。
這就是秦朝郡縣制的基本框架,層級清晰,分工明確。
有朋友會問,“亭長”是個什么職務?漢高祖劉邦當初不是個亭長么?
其實“亭”不能算一個行政概念,而更像是一個治安的概念。
秦朝以十里為一亭,遍布各地,負責一些地方治安啊、抓盜賊啊這些工作。
可見“亭長”這個職務并不高,相當于現在的片警,負責一塊區域。
劉邦:不錯,我就是亭長!
1)秦始皇有人事任免權
前面說分封制,周天子把諸侯這一層分完,下面的就管不了了。
郡縣制可不是這樣,郡守是秦始皇任命的,他到了地方上任之后,卻沒有權力任命下面的縣令。
所有縣令的任命,必須要秦始皇簽字蓋章才行。
也就是說,縣令只是在工作上需要配合郡守,但是在身份上,縣令卻不是郡守的小弟,他的老板還是秦始皇。
這就杜絕了分封制管不住下面小弟的問題,所有人的工資都是秦始皇在發,下面人要是不聽話,飯碗可能就丟了。
能任免,能考核,就能管住人,秦始皇的威嚴就這么確立起來了。
2)郡縣制的辦事效率很高
形象的來看,郡縣制像不像一個巨大的樹根?
一層一層的根系不斷延伸,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土壤之中,將高高在上的秦始皇和底層的普通百姓聯系了起來。
這樣做有個好處,就是幫秦始皇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數據庫,讓他對各項KPI數據了如指掌。
比如秦帝國有多少個郡?每個郡有多少個縣?每個縣有多少戶人家?
這個縣男丁多少人,女子多少人,老人小孩又有多少人?
這個縣有多少畝地,能產多少糧食,能收上來多少稅?
這些關鍵數據秦始皇用excel表一拉,看得清清楚楚。
于是秦始皇決策的時候心里就有數了,能征發多少民夫來修長城,能拿出多少錢來建阿房宮等等。
秦始皇:朕要修長城!
等決策定下來之后,郡縣制還能以極高的效率讓秦始皇的命令得到執行。
舉個例子:
秦始皇說:你南陽郡今年征發5萬民夫給我去修長城。
命令從咸陽發出來,送到南陽郡守的手上。
郡守把下面的縣令都喊過來開會:我們郡今年的指標5萬,各個縣分一分。
A縣縣令分到3000人,回去之后把下面的鄉也喊過來開會:我們縣今年指標3000,各個鄉分一分。
B鄉分到200人,跟下面各個里正說:你們每個里出10個人。
然后里正就挨家挨戶去登記。
于是,5萬人,齊活!
這樣的辦事效率足以讓周天子淚流滿面。
站在秦始皇的角度,壓根兒不可能同意繼續實施分封制。
秦國從山洼洼里走出來,苦苦奮斗幾百年,就是為了掃平各國。現在好容易完事了,你讓秦國再把土地分出去,那這幾百年忙了個啥?
可要做出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因為“郡縣制”對秦始皇有利,對宗室、文臣、武將這些群體都不利。
人都是自私的,誰不想有個一畝三分地,自己說了算?
如果“郡縣制”一搞起來,工作變成合同制了,上下班要打卡考勤了,工作要考核績效了,績效不好還要扣獎金了。
換做是你,你選哪個?
于是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大批官員不斷向秦始皇制造輿論壓力,希望還是能搞“分封制”那一套。
這可不是一兩個人這么想,幾乎所有的中高層都會動這個心思。這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壓力,需要秦始皇面對。
但凡換個人軟弱一點,恐怕都不得不作出妥協。
可以參照漢高祖劉邦,由于在楚漢戰爭中表現不夠硬氣,依靠了英布、彭越這些外援的力量,所以在西漢初年不得不實行“郡國并行制”。
再參考宋太祖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后為了取得眾人的支持,不得不妥協取消遷都洛陽的計劃,將都城定在汴梁。
至于晉武帝司馬炎啥的,就別提了。
親自掃平天下的開國君主尚且如此,后面的繼任者想要改變更是難上加難。
劉邦:大家好,我是這一季的男主角
然而秦始皇不存在這些短板。
掃平六國是秦國獨立完成的,不存在外援的問題。
所有的作戰計劃和將領任免都是秦始皇拍板的,不存在依賴誰的問題。
秦始皇花費十年時間,讓“六王畢,四海一”,這份功績是前無古人的。
論資歷、論功績、論威望、論話語權,沒有人可以超過嬴政。
所以實行“郡縣制”的決策,只有秦始皇能做,也必須由秦始皇來做!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于是再也不提分封的事,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設立郡守和縣令。
之后的歷朝歷代,雖然在細節上會有變化,但整體上都不會超出秦始皇設定的框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始皇開帝業、設郡縣的意義可以無限拔高,因為他制定了后來兩千年的帝國標準。
然而從秦國老百姓的視角來看,這些事情似乎和他們的生活沒有關系,他們關心的是如何讓生活富足。
所以秦始皇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會直接影響百姓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