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朝皇帝主動實施天子守國門?不,朕是被靖難之役后遺癥逼迫的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今網上在評價歷朝歷代時,往往會用這句非常牛氣的話,作為明王朝的總評。特別是將明朝跟某清作對比,與某粉作斗爭時,更會將這句話當做克敵制勝的法寶。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明成祖遷都北京,是為了實踐“天子守國門”,以鎮壓國運,后世皇帝將這一行動當做祖制,自覺自愿的接過了這一重任,體現了明朝皇帝的氣節和擔當。

北京城老照片

歷過“天子守國門”的明英宗、明代宗、明世宗、明思宗四人,若是聽到這句話,估計會跑到太廟,對著明成祖(明太宗)的神主,獻上一個萌噠噠的無辜眼神。特別是在煤山自掛東南枝的崇禎皇帝,內心更是會無限地吐槽:“鬼才愿意天子守國門,鬼才愿意君王死社稷。朕這是被老祖宗,以及那幫不當人子的文臣給聯手坑了好吧?!?/p>

明朝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真相究竟如何,敬請聽阿越細細道來。

明太祖的進擊

1368年1月23日,夏歷戊申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府為京師,明王朝正式建立。當年八月,開國第一名將魏國公徐達率軍攻克元大都,元順帝經居庸關倉皇逃奔元上都(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元朝滅亡。明王朝就此一舉收回丟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取得了長城以南地區的統治權,這也是人們稱“得國最正者莫過于明”的根源所在。

元順帝屬于主動棄城北逃,走時有大量在京官員追隨,且退出中原后,仍據有中書省北部、嶺北行省、甘肅行省及遼陽行省,遠在西南的云南行省也掌握在元宗室、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手中,實力依然不容小覷,被稱為北元。形成了北元、明王朝南北對峙的局面。

明太祖畫像

明太祖深深明白,北方草原才是歷代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敵,只要草原上出現統一政權,必然會成為中原的夢魘。特別是北宋末年,燕云十六州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這個前車之鑒,讓他極度重視北元政權,重視草原民族。為此不惜在東、南兩個方向劃定十五個不征之國,以防分心他顧,讓自己及子孫后代集中精力對付來自草原的危險。

開國之時基本是歷朝歷代兵鋒最盛的時期,明太祖既然視北元為心腹之患,自然要“宜將剩勇追窮寇”,派徐達等大將提兵北上,以期畢其功于一役,在自己手里跟北元來個了結。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二十年(1387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軍接連深入大漠,將北元政權殺得遠遁漠北茍延殘喘。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會同藍玉、沐英征討盤踞云南的元梁王政權,一舉平定云貴,將北元留在南方的最后一股勢力剿滅。

在明軍的連番打擊下,北元內部勢力失衡,爆發內亂,阿里不哥系與忽必烈系之爭再起,北元最終分裂為阿里不哥系主導的西蒙古瓦剌部,和忽必烈系主導的東蒙古韃靼部,實力大減。是故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興為總兵官,率軍進討也速迭兒后,“弭絕邊患”,“自是虜不敢進邊者十余年”。

明太祖的邊防戰略

為對付北元,明太祖采取了軍政雙重手段,以換取中原的長治久安。在征討的同時,根據現實狀況不斷地調整施政方略。

明代衛所城池——大鵬所城

明太祖仿照隋唐的府兵制,創設了衛所制度,在全國設置了數百個衛,及一定數量的守御千戶所。起先所有衛所直隸于五軍都督府,可由于各都督府旗下衛所過多,難以管控,不利于軍事,故以洪武三年十二月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衛為都衛指揮使司為起點,于洪武三、四兩年中,將一批位于行省首府及戰略重鎮所在地的衛,提升為都衛,對本省或周邊衛所具有領導作用,相當于省軍區。與北元接壤的北疆地區共有四個行省,卻擁有六個都衛,由西到東分別為:位于河州(今甘肅臨夏縣)的西安行都衛,位于西安的西安都衛,位于太原的太原都衛,位于大同的大同都衛,位于北平的燕山都衛,位于遼陽的定遼都衛。

洪武八年(1375年)十一月,改都衛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改西安行都衛為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改西安都衛為陜西都指揮使司,改太原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改大同都衛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改燕山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加上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取得灤河、西遼河流域后,于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鎮)故地設立的大寧都指揮使司

至此明王朝在北方邊疆設立了七個省級軍事單位,其中陜西行都司、陜西行都司、大寧都司、遼東都司四個都司,為出于軍事需要而設,沒有對應的省級行政單位,在負擔軍事重任的同時,承擔著一定的民政職責。

明后期陜西行都司轄地

陜西行都司,先遷莊浪衛(今甘肅永登縣),后遷甘州衛城(今甘肅張掖),領甘州左衛等十二衛,古浪等四個守御千戶所,及亦集乃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等,直屬轄境大致相當于元甘肅行省賀蘭山以西地區。同時對哈密衛等關西七衛有一定領導權。

山西行都司,以大同府為治所,領有大同前衛等二十六衛,及官山衛、察汗腦兒衛等羈絆衛所。轄境為山西內長城以北,內蒙古陰山以南地區,東面包括宣府地區。位于關外河套地區的東勝衛、玉林衛、宣德衛等都屬于實土衛所。

北平行都司,洪武二十一年由大寧都司改置,轄大寧衛等十六個衛,及寬河、宜興兩個守御千戶所。轄境為燕山以北的古營州地,北到遼河支流潢河(西拉木倫河)、應昌(在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一線,由于位于關外,各衛所都屬于實土衛所。需要注意的是,在元上都基礎上建立的開平衛,及附屬的開平五屯衛,興和守御千戶所屬于北平都司管轄,而非北平行都司,《明史》記載有誤。

通過以上三個行都司,及北平都司,明太祖在洪武后期,建立起了一條西起居延海,中經陰山,東抵潢河、西遼河的北方防線。防線南側有諸多實土衛所的將士,及陸續遷徙而來的平民在此生產、生活。西側有關西七衛,東邊有遼東都司、降明的朵顏三衛等進行遮蔽,不說易守難攻,也是一條讓蒙古人不敢輕易南下的防線。

即便如此,明太祖為以防萬一還留了一手,那就是冊封皇子為擁有獨立軍權而不臨民的藩王。明太祖二十六子,除卻老九、老幺,其余二十四子皆活到成年,太子朱標以外的二十三人被封為藩王,藩地如下圖所示。

明太祖諸子分封示意圖

可以看出大部分藩王被分封于北方,集中于北方邊境及其附近的更是為數眾多。洪武年間已經就藩的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代王朱桂、肅王朱楧、遼王朱植、慶王朱栴、寧王朱權、谷王朱橞九人,被稱為明初九大塞王,每個人都手握三護衛,戰時還可以調動周邊諸衛。加上洪武年間來不及就藩的安王朱楹、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在老朱的計劃中沿邊一帶最終將集中十二位塞王,形成“親王御邊”的大戰略。

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月,明太祖借著有人參奏“寧、遼諸王各據沿邊草場牧放孳畜”的機會,放出他親自劃定的《三北山河形勝圖本》,以東勝衛為界劃分諸藩牧地,命各塞王不得多吃多占,妨礙當地軍民。這下算是將二十三個藩王的力量一股腦的打包輸送到北方大漠,并開放民屯,“北去不拘幾千里,大山小山,平野沙塞,軍民皆得取采”。

說白了,與漢朝時期在草原腹地修建邊墻和據點并無什么實質區別,在軍事力量的支持下,鼓勵內陸的民眾和邊境的軍民去漠南一代屯田駐守,跟蒙古人草原上的生存空間,靠人口優勢擠壓蒙古人的戰略迂回空間,達到化漠南為漢地的目的。這個戰略可謂是相當宏大,只可惜,明太祖沒有時間去實踐了。

洪武時期北方的大致控制疆界

由明太祖的這些政策可以看出,當時的北平府,后來的北京順天府,離邊境有六七百里(明代一里約等于576米),遠離邊疆,又有山西行都司、北平行都司遮蔽。加上左有代藩、谷藩雄師護衛,右有寧藩、遼藩勁旅守御,內有燕山為屏,妥妥地屬于腹地內里。即便遷都于此,也不需要天子守國門

禍起靖難

明太祖的設想雖好,可這一宏偉戰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懿文太子朱標因病薨逝那一刻,就注定了會成為水中月鏡中花。

朱標是明太祖的嫡長子,集父親的寵愛于一身,自其出生起就被寄予了厚望,著力對其進行培養,朝中重臣幾乎都在東宮輔導機構——詹事院中兼職,整個東宮團隊幾乎與朝堂合二為一。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朱元璋更是下旨“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啟皇太子處分,然后奏聞”,等于是提前將部分權力渡讓了朱標,任他施為。這種培養力度,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兩人的關系估計是歷代皇帝與儲君中最溫情的。也許在他眼中,自己和朱標、馬皇后才是相親相愛的一家子,至于其他兒子,與大兒子相比都是充值送的。

朱標也沒有辜負父皇的期望,其人頗具政治逞能,對諸弟也非常親厚,常在父皇面前為他們求情,無論是在朝臣中,還是在兄弟中,都具有極高的威望。只要他能順利接位,哪怕是在位時間不長,都可以讓政局平穩過渡,讓明太祖的草原攻防戰略延續下去。然而他讓父皇失望了。明太祖在他的喪禮上痛罵“不孝”,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白發人送黑發人,另一方面也是明白恐怕自己多年的心血,將一朝付諸東流了。這個打擊不可謂不重。

懿文太子朱標劇照

為此,垂垂老矣的明太祖不得不打起精神,想方設法彌補大兒子去世后所造成的影響。先是借著“藍玉案”發動大清洗,將朝中可能會對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盡數排除。而后讓最有可能對朱允炆造成威脅的兩個兒子,晉王朱棡、燕王朱棣達成恐怖平衡,相互牽制。并以祖制的方式規定“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諸王遣使奉表稱賀,謹守邊藩,三年不朝”,“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於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朱棡去世后,又利用周邊的谷王、遼王、寧王等藩王對燕王隱隱構成牽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為皇太孫即位做足了他認為所能做的安排后,71歲的明太祖帶著遺憾撒手人寰。當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這宣告了一個時代的告終。

明太祖作為開國君主,這江山是他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赫赫威名之下,藩王們沒人敢炸刺,是以在他手里塞王可以成為國之利刃。后世君主可沒他這么大威望,對藩王的掌控自然會有所不足,特別是繼位的還是朱允炆這個皇太孫,當開國功勛被祖父清理掉后,放眼望去那一幫子手握重兵的叔叔、堂兄弟們,猶如一個個眼中泛著綠光的惡狼。于是乎“總有刁民想害朕”這幾個字,自然而然地會閃現在他腦海中,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說實話,以明朝當時那個勢態,換誰上臺估計都會走削藩之路。但削藩有很多種方式,漢武帝的推恩令是一種,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又是一種,南朝時期的動大刀片子也是一種。

建文帝本身能力不足,為人又殘暴,在齊泰、黃子澄等文臣的忽悠下,立足未穩就開始厲行削藩,采取的手段更是相當暴虐,自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廢周王朱橚為庶人后,接連廢掉四位叔叔,逼死一位叔叔。

周王朱橚被流放云南蒙化,岷王朱楩被流放福建漳州,這兩個地方在當時屬于瘴癘之地,顯然有想要了他們命的意圖。代王朱桂雖然沒被流放,卻也被囚禁王府,任由看守將領凌辱,齊王朱榑被圈禁與京師應天府。湘王朱柏在建文帝派出的抓捕人員動手前,自焚而死,就是如此還給他上了個惡謚“戾”。

建文帝劇照

藩王之中實力最強的當屬洪武時期的九大塞王,很多人認為建文帝只動了一個代王,在準備動燕王時,朱棣直接反了。實際上在短短一年之內,塞王被建文帝處置了三個大半。所謂三個是指,被廢的代王朱桂,出動大軍準備武裝抓捕的寧王朱權,和奉命入京被強行留下的遼王朱植?!按蟀搿敝械陌雮€指燕王朱棣,小半個指肅王朱楧,面對建文帝的削藩朱楧非常識時務,主動提出內遷,最終由甘州遷藩蘭州,權力也被削掉了一部分。

從建文帝的所作所為來看,一旦讓他成功削藩,在座的叔叔們,估計連想要做個閑散富貴王爺都不可得。因此當四哥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挑頭造反后,大多數藩王都作壁上觀,兩不相幫。

建文朝時期,九大塞王中代王被廢,遼王被強留京師,谷王丟下軍隊南奔京師,三家護衛失去領袖;肅王內遷,對河西的影響力下降;燕王起兵靖難,寧王被燕王裹挾;只余下慶王這個長輩,和秦王、晉王兩個小輩沒有動作。本來年齡已到,應該分別就藩開原、沈陽、平涼的韓王、沈王和安王,沒能如期就藩。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等所轄,用于安定北疆的軍隊,也紛紛入場。

從建文帝削藩到燕王靖難,僅有短短四年,卻將明太祖苦心經營的北方草原攻略攪得天翻地覆,對北疆穩定造成了重大侵害。

北方防線的塌縮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朱棣作為靖難之役的勝利者,踩著皇宮大火的余燼,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宣布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以次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開啟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生涯,拉開了永樂盛世的序幕。

明成祖本人雄才大略,即位后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以至于后世史學家用“遠邁漢唐”,來稱贊永樂盛世。不可否認,永樂盛世是貨真價實的盛世,而非某清那個要打上問號,被人以“番薯”戲稱的三代盛世可比。然而盛世的光環,卻無法遮掩明朝北方防線,在永樂時期大踏步塌縮的事實。

北平行都司轄境(開平六衛歸屬有誤)

藩王鎮守地方這種戰略,只有明太祖這種威名顯赫的開國之君玩得轉,至于其他人,不要說是沒有多少政治才能的建文帝,連靠造反起家,同樣聲名遠播的明成祖都玩不轉。所以削藩成為任何在位皇帝的必然選擇。

明成祖的政治才能遠非建文帝這個毛頭小子可比,非常清楚自己要達成怎樣的一個效果,加上建文帝的前車之鑒,遂采用杯酒釋兵權式的懷柔削藩手段,讓藩王們交出兵權,當一個閑散王爺,以此換取他們自己及子孫后代的萬世榮華富貴。削藩過程中,部分塞王被改封藩地,內遷腹地。寧王朱權由關外大寧改封江西南昌,遼王朱植又廣寧改封湖廣荊州,沒有就藩的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分別改封陜西平涼(原安王府)和山西潞州,建文年間內遷蘭州的肅王朱梬也沒能回到甘州舊地。

藩王三護衛這支明軍精銳被撤并、轉設,靖難期間設在塞外的衛所也多有被抽調,明太祖構建的北方防線,頓時變得捉襟見肘。加上北方是戰爭的主戰場,經濟及社會秩序遭到極大的破壞。戰后明廷百廢待興,也無暇顧及北方明成祖遂做出了將關外諸衛或內遷,或廢止的決定,于永樂元年、二年分批處置諸衛。

北平行都司:由于全境位于關外,在這波遷廢運動中幾乎全軍覆沒。新城衛、富裕衛、會州衛、木榆衛、應昌衛、全寧衛、宜興所被廢止。大寧中衛、大寧前衛、富峪衛、營州五屯衛、興州五屯衛、寬河衛(寬河所改置)內遷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大寧棄守之后,逐漸被朵顏三衛所占,并牽連遼河河套地區。

北平都司:轄下的開平衛經過一番廢設遷播,最終落戶獨石口;開平五屯衛則盡數被廢止;興和所內遷宣府。

山西行都司轄境

山西行都司:鎮朔衛、定邊衛、云川衛、玉林衛、鎮虜衛、高山衛、東勝左衛、東勝右衛內遷北京畿內,后處于軍事需要云川衛、玉林衛等數衛回遷,但防區不在故地,而在長城以南的關內陸區。宣德衛被廢止。行都司所轄的河套東套地區盡數沒入蒙古手中,成為蒙古扣關的主要策源地。還累及屬于陜西、位于黃河以南的西套,最終也被鄂爾多斯部占領。

陜西行都司:威虜衛于永樂三年被廢止,導致亦集乃城連接肅州衛等地的道路不暢,最終于宣德五年淪陷。白城子、威遠,這兩個與威虜衛共同組成連通亦集乃城與行都司主體的守御千戶所,估計也在此前后消失。

也就是說,永樂初年明朝主動放棄了關外之地,將防線收縮到長城沿線,對關外地區只進行不定期巡邏的方式維持存在。宣德以后,隨著軍事力量的減弱,對關外故地的掌控幾乎喪失殆盡。明太祖數十年努力經營的成果,被建文帝、明成祖這對叔侄聯手丟棄,使得北京城離邊境僅有一二百里遠。所以作為明成祖的繼承者,各位大明皇爺,你們不守國門,誰守國門?畢竟祖宗做的好事,身為子孫含著淚也要背負。

阿越說

明成祖在位期間五次御駕親征漠北,重創韃靼、瓦剌,取得了赫赫戰功。但這些都屬于戰術上的勝利,在整個戰略上卻可以說是輸的一敗涂地。

明成祖靠藩王造反起家,與支持建文帝江南士大夫天然處于對立面,為此選擇了遷都北京??杉次怀跗谥鲃臃艞壝魈婵嘈慕洜I的關外漠南防線,使得防御力量大踏步的向南塌縮到長城沿線,讓北京暴露在蒙古人的兵鋒之下,一旦長城沿線某處失守,頃刻間就可以殺到北京城下,對京師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明朝九邊重鎮分布圖

為此明成祖故去后,朝廷曾出現過數次還都南京之議,終因種種原因擱淺,明英宗即位后不久,宣布撤銷北京各部的“行在”字樣,北京的都城地位才終于確立。只是如此一來皇帝等于是將自己置于對敵前線了。為加強長城防線,明王朝先后在沿邊設立了九座軍事重鎮,以取代過去的塞王御邊戰略。由東到西分別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陜西鎮)、甘肅鎮。

所以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從來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但正所謂“千金之子不坐垂堂”,面對外敵數次兵臨城下,明朝皇帝都沒有棄城而逃,這種氣節和擔當還是值得贊賞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朝定都南京,壽命也許更長?天子守國門,根本沒必要
【大明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明代靖難之役:朱棣10萬大軍無法攻破濟南城
明朝那些造反的藩王們
永樂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難功臣(上)雄鷹不死,燕子不飛
靖難之役后 大明朝的藩王都去哪兒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元朗区| 蒲江县| 土默特左旗| 胶南市| 甘谷县| 巴马| 大名县| 商丘市| 库伦旗| 日照市| 鲁甸县| 蒙自县| 修文县| 汉川市| 平原县| 巴彦县| 开鲁县| 米林县| 金阳县| 苏尼特右旗| 曲周县| 隆德县| 惠州市| 北宁市| 策勒县| 乐陵市| 客服| 长宁县| 鹤壁市| 抚顺市| 水富县| 双辽市| 页游| 深圳市| 武义县| 津南区| 长沙县| 吉木乃县| 治县。|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