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貞觀之治,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偉大君主,但是你可知,李世民身為天子,曾盛贊過他之前的一位君主,稱自己不如他。《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中寫道:“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于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為民父母之道也!”
那么,這位連李世民都佩服不已的漢文帝,究竟有著什么過人之處呢?事實上,如果縱觀漢文帝劉恒的帝王人生,根本無法挑出他的錯事。因為他可以說是集所有君主優點于一身,任用賢臣、仁義、孝順、樸素、嚴謹……雖然人都有缺點,但是因為他身上的光芒太過耀眼,已經遮擋住所有的黑點。
劉恒為政最大的特點是嚴謹踏實,或者也可以說他膽子小。因為事實上,他的性格看上去和父親劉邦一點都不像。劉邦縱使也是仁義之主,但明顯能看出他想要取得天下的野心,而劉恒即便即位的時候,都小心翼翼。
高后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此時,漢王朝急需一位出來總攬大局的皇帝。朝堂上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借機鏟除呂后的勢力,并想要尋找一個能夠代表他們勢力的王室之人登基。因此,代王劉恒就吸引了他們的視線。彼時,劉恒是王侯中年齡最大的王,且他身為劉邦之后,其母親身份低微,其宮中又沒有身世比較高貴的女子,因此不會重蹈呂后掌權之路。
當劉恒接到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之后,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謹慎詢問過手下謀士的意見,甚至過問了自己的母親,他母親也贊成之后才動身前往。之所以劉恒沒有這么快就答應,一是因為他出身卑微,從來沒有想過皇位之事;二是他自己本身也不太想卷入呂后和中央大臣之間的戰爭。劉恒與中央的大臣之間并未有過什么太深的交集,而他們能夠擁戴自己,確實需要仔細考量。
同年,劉恒即位。在他即位之后,其實表現出了濃重的不安全感和疑心,但是最后在處理問題上是比較得力的。比如在文帝三年(前177年)的時候,濟北王劉興起兵造反,雖然之后被鎮壓,但是由于劉恒施行仁政,并未將他處死,因此也導致各諸侯王謀反之心漸起。后來為了穩定帝位,他采取了賈誼的策略,將諸侯王勢力分散。
而對內,劉恒采取了“打一下給個甜棗”的措施,他本來立功臣周勃為右相,周勃怕自己權勢過高,于是主動辭去了官位。結果劉恒后來又因他謀反之罪將他打入大牢,緊接著又釋放,讓他還鄉。這一系列的舉措,其實比歷代皇帝濫殺無辜要奏效。比如朱元璋,將開國功臣幾乎全都殺害了,如果像劉恒一樣先判重罪,隨后再釋放,既給到了威懾力,又不至于落得個暴君的罵名。
劉恒能夠創造文景之治的開端,不僅與他處理諸臣與諸侯的方法有著莫大的關系,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在正確的時期制定正確的策略。他即位之初,其實還算是西漢的前期,因為在他之前的幾位皇帝幾乎都沒有什么實權。在這種情況下,呂后余孽剛平,正是百廢待興之時,他施行仁政,免除重刑,大力發展經濟。其實歷史上有不少朝代在建國之初實行的都是黃老學說無為而治,主張施行輕刑罰并減輕徭役賦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得民心并收攏皇權。
再加上他個人作風優良,比如說勤儉節約,日常上朝都穿著草鞋,衣服破了就縫補,連自己的墳墓都不舍得下功夫建。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載入《二十四孝》的皇帝,親自侍奉臥病在床的薄太后。因此,說他是君王的典范一點都不為過,他能夠因文景之治與自己的兒子列于史冊,是實至名歸。
因此,也難怪李世民都對他佩服不已。事實上,能夠以仁義治國的君主,通常并不像表面那樣軟弱,仁義之主之所以能夠被天下認可,是因為他所代表的仁義就是天下人的仁義,他所倡導的利益就是天下人之利益。所以民心所向,他能夠被大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