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哥舒翰,是在李白的詩里,杜甫的詩里,還有哥舒翰自己的詩里。
這是個頗有文采的戰(zhàn)將,在大唐名將云集,哥舒翰是個特殊的存在,他雖然是一個突厥人,但他既繼承了突厥人驍勇善戰(zhàn)的傳統(tǒng),又對漢族傳統(tǒng)文化有濃厚興趣。
(哥舒翰)
哥舒翰是在民族大融合時代出現(xiàn)的一個百戰(zhàn)英雄,從普通士兵做起,在對吐蕃作戰(zhàn)時因軍功卓著被封安西節(jié)度使,最后還被封為安西郡王。
當時大唐皇帝為激勵戰(zhàn)將封了不少王,但胡人被封王的只有兩人,比哥舒翰更早被封王的是安祿山。
在當時哥舒翰是朝野上下公認的大英雄了,但后來發(fā)生在哥舒翰身上的故事,卻顛覆了人們對他的盛贊,在他身上究竟發(fā)生了怎樣傳奇的經(jīng)歷呢?大英雄是如何變成俘虜了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唐朝)
哥舒翰出生在富貴之家,生活條件優(yōu)越。所以他從小就怎么開心怎么來,聲色犬馬樣樣不落,揮金如土,喜歡結交朋友,要不是家中遭遇變故,有可能他就這么渾渾噩噩度過一生了。
在哥舒翰四十歲時,發(fā)生在他身上一件事影響了他的后半生,這就是他父親的去世。父親在安西都護府任職期間,哥舒翰覺得特有面子,周圍聚集不少的朋友。
因為父親哥舒道元的離世,哥舒翰失去了強大的庇護,在接下來客居長安的三年時間里,混得連小小的長安尉都瞧不起他,也對他呼來喝去了。這讓他很是氣憤,便仗劍入河西從軍了。
43歲的哥舒翰在安西都護府成為一名普通士兵。
(哥舒翰投軍十年已經(jīng)名滿天下)
李隆基收養(yǎng)過一個義子叫王忠嗣,開元二十八年,在西北戍邊十年的王忠嗣升任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方節(jié)度使。
哥舒翰的軍事才能逐漸顯露,尤其在一次外出巡視時與吐蕃在苦拔海遭遇,他把有限的人馬分成三個梯隊,依次沖鋒,他的槍打斷了,就用僅存的半截槍跟敵人拼命。連破敵人三路人馬,敵人被全部拿下。
哥舒翰率領手下將士們牛刀小試、得勝而歸。長官王忠嗣對他這次打的漂亮仗大加贊賞。
王忠嗣先把他提拔為衙尉,接著任命他為大斗軍副使、右武衛(wèi)將軍,幾年下來,他成為王忠嗣麾下得力干將。
石堡城,是唐軍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十幾年前被吐蕃攻占。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玄宗皇帝執(zhí)意要拿下這座城。
(王忠嗣鎮(zhèn)守西北)
就給王忠嗣下了一道詔令,要他做一個奪取石堡城的軍事計劃。王忠嗣深知石堡城三面絕壁,僅一條路可通,而且吐蕃人在路上修筑了堅固的工事,縱使能拿下,損失一定不小,簡直得不償失。
玄宗皇帝另派一將攻打石堡城,令王忠嗣協(xié)助攻城。打了一段時間此人沒能拿下石堡城,回去怕皇上降罪,竟誣告王忠嗣掣肘。
玄宗聞言大怒,把王忠嗣抓進大獄。宰相李林甫在一邊煽風點火說王忠嗣覬覦太子之位,捏造了謀反的罪名,震怒之下,皇帝要殺王忠嗣。
公元747年哥舒翰代王忠嗣為壟右節(jié)度使。他作為王忠嗣的老部下,即刻動身去見皇上。最終在哥舒翰的苦諫下,王忠嗣被貶,皇上把攻打石堡城的任務交給哥舒翰。
(唐軍)
公元749年哥舒翰率領十萬大軍圍攻石堡城,一連數(shù)日,強攻不下,傷亡慘重。再這樣下去哥舒翰也得玩完。
橫豎一死,大家誰都躲不過,必須殺雞儆猴——斬副將立威,將士們一看退無可退,只得拼命往前沖,唐軍將士血染石堡城。
(征戰(zhàn)沙場的哥舒翰)
唐軍以極其慘重的代價,終于拿下了這座僅有千人把守的小城。這一戰(zhàn)殺死敵軍四百人,而唐軍損失六萬多人之多。
這次攻破石堡城極大鼓舞了邊境將士的信心,吐蕃人的擴張野心也受到打擊,不敢再滋事,邊境安定下來,百姓歡欣鼓舞。
為了嘉獎哥舒翰攻下石堡城的功績,朝廷賜他高官厚祿,這也激勵哥舒翰更加賣力地征討吐蕃,把這些年落入吐蕃之手的黃河九曲重新奪回來。玄宗把哥舒翰封為平西郡王。
哥舒翰與安祿山之間向來不睦。玄宗皇帝為了安撫哥舒翰,也曾創(chuàng)造機會讓二人和解。
(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
哥舒翰與安祿山都有異族血統(tǒng),一次安祿山曾當著玄宗的面對哥舒翰示好,可哥舒翰根本就不買他的賬,氣得安祿山拍案而起。二人差點打起來。
當時玄宗把安祿山當成干兒子,不是沒有人提醒他要提防點安祿山,可他不聽,還會把這個人告知安祿山。安祿山的族弟就不止一次跟皇上說過這樣的話,但皇帝卻把他的軍權給奪了。
白樂天詩中說:“漁陽鼙鼓動地來,六宮粉黛無顏色”。無顏色的又何止是六宮粉黛呢?安史之亂讓整個大唐都陷入動蕩中,唐玄宗做了四十年太平皇帝,對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還有冷靜的判斷和決策嗎?
(楊貴妃成為戰(zhàn)亂的犧牲品)
安祿山叛軍幾乎沒有遇到有效抵抗,起兵僅一個月內洛陽失守,守將封常清被免職,他火速趕到高仙芝鎮(zhèn)守的陜州,決心與他一起御敵,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對大唐也是忠心不二。
封常清向高仙芝建議,放棄陜州,死守潼關。能守住潼關,叛軍就到不了長安,而此時潼關沒多少兵,一旦被安祿山叛軍搶先拿下潼關,長安就危險了。
如果能按照封常清的計劃,能堅持到郭子儀、李光弼拿下叛軍巢穴,安祿山必然回轉,這樣潼關之圍可解,長安也能保全。可玄宗皇帝對邊將素有戒心,偏偏聽信監(jiān)軍邊令誠的讒言,把封、高二將給斬了。
可憐這封、高二位大將為大唐征戰(zhàn)沙場數(shù)十年,就這樣被殺掉了,哥舒翰都中風了還能打仗嗎?不能打也得打,這可由不得他了。玄宗皇帝下旨,哥舒翰得令趕赴潼關。
(安史之亂唐軍部署圖)
楊國忠給皇上建議,讓哥舒翰主動出擊跟安祿山?jīng)Q戰(zhàn),收復封常清、高仙芝丟失的兩座城池。要知道安祿山手里的二十萬人,可都是大唐精銳部隊,哥舒翰手里這些人是剛湊的新兵,還沒怎么訓練呢,怎么斗得過正規(guī)軍呢。
哥舒翰不想步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的后塵,只能由士卒們抬著,哭著出了潼關。他率二十萬大軍過黃河,走了三天,大軍走進河南靈寶西原一個七十里的峽谷地帶。
前有崤山阻隔,后有黃河天險,二十萬叛軍近在眼前,他們只好被動迎戰(zhàn)。哥舒翰率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擂鼓助威。
(安史之亂叛軍防御圖)
兩位副將帶領十幾萬人馬就沖進河谷,等叛軍的滾木雷石如冰雹一樣從高處砸下來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經(jīng)過一晚上的激戰(zhàn),唐軍二十萬人馬僅剩八千人。哥舒翰率領殘部返回潼關,他再想聚集人馬守關為時已晚。
哥舒翰手下有個蕃將叫火拔歸仁,不顧道義,把哥舒翰綁了,送到安祿山的大營。
(唐玄宗晚年)
安祿山得意洋洋地對他說:“你也有今天!”
哥舒翰慫了,他撲通一下跪倒在安祿山的面前,對安祿山說:“臣肉眼不識圣人。”
為了立功,哥舒翰甚至自告奮勇要寫信給昔日舊部招降,安祿山馬上許他高官厚祿,還把火拔歸仁殺了給他解恨。李光弼、李祗、魯炅等人接到哥舒翰的勸降信,大罵他為什么不以死謝罪。
一看哥舒翰招降不成,沒利用價值了,安祿山便把他押到洛陽幽禁起來。一年后叛軍發(fā)生內訌,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唐軍收復洛陽時,這些被關押的三十多名俘虜也都被安慶緒殺害了。可嘆哥舒翰屈膝投降竟落得如此的下場。
(安史之亂時的潼關)
詩云:
當年石堡建奇功,皇帝開恩爵位隆。
兵敗被俘非困獸,茍延下跪變?yōu)橄x。
藩王背主無恩義,為將為何不盡忠?
枉作叛賊刀下鬼,盛唐基業(yè)竟成空。
安祿山死有余辜,死在他兒子手里算是便宜他了。假如被唐軍抓到了,他會死得更慘。誰讓他忘恩負義非要造反呢?這不是作死嗎?
哥舒翰死得挺冤的,本來馳騁沙場已經(jīng)功成身退了,況且有病在身,何苦趕鴨子上架,死也要拉他墊背呢?可憐他半生辛苦掙來的功名統(tǒng)統(tǒng)都毀在安祿山這個叛賊之手。死都沒一點尊嚴,窩囊透了。
景陽岡. 哥舒翰的悲劇和盛唐的衰落[J]. 美文:上半月, 2021
黃樸民. 哥舒翰的英雄末路[J]. 文史天地,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