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管夷吾舉于士,百里奚舉于市。”
管夷吾(即管仲)從獄官中解救出來受任用,百里奚從奴隸市集贖回來被起用。
管仲與百里奚既處于同一時代,且均為賢臣良將,在孟子眼中兩人并駕齊驅,齊名遠揚。
經歷相似,管仲曾經屢遭碰壁,百里奚多次求職失敗;
摯友相伴,管仲有鮑叔牙,百里奚有蹇叔;
底層逆襲,齊桓公從囚徒中釋放管仲而任用為相,秦穆公從奴隸中選拔百里奚任命為大夫;
助力稱霸,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百里奚輔佐秦穆公稱霸一方。
……
然而,司馬遷卻厚此薄彼:管仲進入列傳而“管鮑之交”千古流芳;百里奚像謎一樣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甚至還不如“孫叔敖舉于海”。
管仲謀生屢遭失敗
管仲與百里奚出身底層,屬于普通百姓。而且兩人前半生經歷極其相似,“衰神”相伴處處碰壁,為謀生而四處奔波。
在《管晏列傳》中,司馬遷使用第一人稱,管仲以自述的形式介紹了自己悲催的前半生。
為了維持生活,“嘗與鮑叔賈”——與鮑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貧困”,所以不會投入太多資金,但是,“分財利多自與”,每次賺錢分利,管仲都要多分一些。
于是,有人向鮑叔牙抱怨不公平,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財,而知道管仲家境貧寒,急需用錢。
這么合伙,買賣干了太久。有一次,管仲“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給鮑叔牙籌劃更大買賣,豈料這次生意賠本,使他們陷入困頓境地。
然而,鮑叔牙并未因此埋怨管仲,反而認為人都有走運和背運的時候,管仲只是不走運而已。
管仲和鮑叔牙曾經一起上過戰場。在戰場上,管仲“嘗三戰三走”,多次當逃兵,置鮑叔牙于不顧。鮑叔并不認為管仲膽小怕死,知道他還有老娘需要贍養。
“嘗三仕三見逐于君”,管仲也曾經出仕作官,但是屢遭國君驅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鮑叔牙不認為管仲不成器,認為管仲只是生不逢時罷了。
由此可見,管仲不僅窮困潦倒,還運氣不佳,就像衰神附身干啥啥不成,還附帶著連累了好友鮑叔牙。
其實,百里奚的經歷同樣坎坷,流落街頭乞討,入職單位屢屢倒臺,還差點搭上性命。
百里奚坎坷求職路
“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百里奚是楚國鄉野之人。“臣常游困于齊而乞食铚(今安徽宿縣)人”,百里奚家境貧寒,在齊國求學時沒有飯錢,最終流落街頭乞討為生。
“蹇叔收臣”,蹇叔收留了四處乞討的百里奚。
齊僖公死后,齊襄公諸兒繼位。襄公荒淫、昏庸,又常欺辱大臣,迫害兄弟。齊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造反殺害了齊襄公,而自立為齊君。
公孫無知是齊僖公同母弟弟夷仲年的兒子。
“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百里奚打算到齊國謀差,蹇叔卻阻止了。公孫無知上任僅三個月,外出游玩時被暗殺了。此時,管仲陪同公子姜糾流亡魯國。
百里奚沒有陷入齊國內亂,而輾轉到周王朝求職。
百里奚到了洛陽之后,報班學習“飯牛”——專業養牛。為何要學養牛呢?
“周王子頹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因為周王姬頹喜歡牛,百里奚學養牛以獲得姬頹的賞識。
百里奚的養牛技術“家喻戶曉”之后,姬頹大肆招聘“牛技術”。“及頹欲用臣,蹇叔止臣”,就在百里奚即將赴任時,蹇叔再一次阻止了。“臣去,得不誅”,百里奚離開了姬頹,所以沒有喪命。
周釐王姬胡齊駕崩后,其子周惠王姬閬即位。周惠王二年(即晉獻公二年),姬頹與燕國、衛國聯合發動內亂,周惠王出逃到溫邑。
姬頹即位為周王。姬頹是周莊王姬佗的庶子,周釐王姬胡齊的弟弟。姬頹在位不到兩年,晉獻公四年,鄭厲公與虢國國君聯合“襲殺”姬頹,護送周惠王姬閬回周。
“臣誠私利祿爵”,百里奚為了錢財最終選擇到虞國供職,即使“虞君不用臣”。
摒棄前嫌用賢良
齊襄公姜諸兒是齊桓公姜小白的異母兄長。齊襄公與其異母妹亂倫通奸,并派彭生殺害妹夫魯桓公。弟弟們擔心遭迫害紛紛出國避難,姜糾和姜小白流亡到魯國和莒國。
齊襄公被堂弟公孫無知殺害,而上任僅三個月公孫無知被暗殺了。
魯國得知齊國沒了國君,立馬派兵護送姜糾回齊繼位。同時,讓管仲帶一隊人馬埋伏在莒國回齊國必經的路上,準備攔道截殺同樣回齊搶奪王位的姜小白。
管仲提前埋伏在路旁,發現姜小白的車隊,立馬下令搭箭射向姜小白專車。姜小白被箭設中了腰帶掛鉤,當即躺下裝死。
而管仲以為姜小白中箭身亡,趕緊回魯國復命。姜糾得知姜小白已死,慢悠悠地往齊國走去。
姜小白以裝死迷惑了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因此先趕回了齊國,并繼位為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上任之后派兵阻擊魯國護送軍隊,并將其擊敗。魯國迫于齊國威懾,不得已殺掉了姜糾,而輔佐姜糾的召忽自殺殉難,管仲則被囚送到齊國。
管仲為什么寧愿被囚也不殉難呢?
因為好友鮑叔牙輔佐齊桓公,而且管仲也知道鮑叔牙不會讓他死掉。
“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史記·齊世家》
“如果大王要治理齊國,有高傒和鮑叔牙足夠了。假使大王要稱霸諸侯,除了管仲別無他選。管仲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鮑叔牙將管仲推薦給了齊桓公。
齊桓公摒棄前嫌,迎接管仲,“厚禮以為大夫,任政”。齊桓公七年會諸侯于鄄而始霸諸侯。
五張羊皮贖人才
晉獻公二十二年(即齊桓公三十一年),晉國再次借道虞國以攻打虢國。上次借道是晉獻公十九年,虢國曾受命攻打曲沃武公——即晉獻公的父親。晉獻公派荀息給虞國國君送禮——屈邑所產的馬匹。
“其冬,晉滅虢,虢公丑奔周。還,襲滅虞,虜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作為奴仆陪嫁)秦穆姬。”——《史記·晉世家》
當年冬天,晉國滅掉虢國,虢國君丑逃往周朝。晉軍撤軍途中,偷襲了虞國,俘虜了虞國國君以及大夫井伯、百里奚,并將百里奚作為秦穆姬(晉獻公太子申生的姐姐)的陪嫁奴仆。
百里奚倒霉催的,到哪里去入職都會破產。
百里奚不甘作奴仆,終于從秦國逃亡。誰承想,才脫虎口又入狼窩。百里奚跑到了宛(今河南南陽),在秦楚邊界又被楚國戍守的士兵抓獲了。
“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能力卓著,原打算重金從楚國贖買。“恐楚人不與”,又擔心楚國不賣或殺掉。
于是,派人到楚國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楚國這兒),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國一看囚禁的奴隸中,“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百里奚不過是七十多歲的老頭兒,僅值五張黑羊皮。留著還得管飯,五張羊皮也值了,于是就賣給了秦國。
“語三日,穆公大悅,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秦穆公與百里奚商談國事,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連續三天。秦穆公對談話相當滿意,于是把國家政事委托給百里奚全權處理。百里奚也因此獲得“五羖大夫”稱號。
純粹的友誼,與金錢無關,與名利無關,與處境無關,只是一份彼此欣賞,彼此成就。
成語“管鮑之交”,常用來形容朋友之間的友誼可以比金堅硬牢固。
管仲因為貧困,常常占鮑叔牙的便宜,然而鮑叔牙始終與管仲友好相處,并未口角之爭。即使管仲經商謀劃失誤,戰場上當逃兵,官場上屢被驅逐,這些都沒有改變鮑叔牙對管仲友情。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史記·管晏列傳》
齊桓公繼位,鮑叔牙舉薦了身處對立陣營的管仲,并且讓出高位給管仲。
鮑叔牙此舉既是為了友誼,也是為了齊國發展。所以鮑叔牙子孫后代能夠享受俸祿,十幾代擁有封邑,而且還出現了很有名望的大夫。
百里奚流落街頭時,蹇叔收留了他;百里奚入職前途未卜的單位,蹇叔又多次勸阻……蹇叔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諍友,設身處地的為朋友著想。
而百里奚被秦穆公任命為大夫之后,同樣沒有忘記舉薦好友蹇叔。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史記·秦本紀》
百里奚明知道虞君不會任用,但貪圖私利祿爵,就留在虞國。此前聽從了蹇叔兩次勸阻,所以兩次脫離災難。一次未聽蹇叔建議,就遭遇虞國之難。由此得知蹇叔賢能之才。
“于是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秦穆公派人以豐厚薪金迎接蹇叔,封為上大夫。按照卿大夫士三級九等,蹇叔的上大夫比百里奚大夫級別高一等。
百里奚、鮑叔牙都是識賢助賢之人,大公無私讓位于賢能,為國家發揮更大作用,這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司馬遷說“天下不多(贊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史記·管晏列傳》
鮑叔牙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管仲被受到重用,在齊國處理政事,實行變革強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并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些都是管仲的智謀。
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高度評價管仲,也成為后世評價管仲的參照。
然而,其中還隱藏著一個信息“鮑叔遂進管仲”,這是客觀必要條件。管仲能夠實現人生抱負,離不開鮑叔牙大公無私地舉薦。
所以,《管晏列傳》看似對管仲推崇有加,其實背后隱藏著對鮑叔牙的贊譽,“天下不多(贊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當然,管仲在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七年,諸侯會桓公于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從此來看,管仲僅用了七年,使齊國國力繁榮昌盛,齊桓公才得以稱霸諸侯。
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史記·商鞅列傳》
百里奚出任秦國國相六七年,而后向東討伐過鄭國。曾三次扶持擁立晉國國君(惠公、懷公、文公),一次出兵平復了楚國禍亂。興辦教育,嚴守邊境,所以巴國前來納貢;施德政于諸侯,四方少數民族前來朝見。
在《商鞅列傳》中,司馬遷借用了趙良勸諫商鞅的話,大致可以作為百里奚評價標準。
秦穆公十四年,也就是晉惠公五年,秦國鬧饑荒,向晉國借糧遭拒。此前一年,晉國鬧饑荒,秦國輸糧助晉度過危機。秦穆公十五年,晉軍趁人之危,“興兵將攻秦”。秦穆公帶兵迎擊晉軍,在韓原俘虜了晉惠公。
秦穆公三十二年,晉文公離世,秦欲穿越晉國、周王朝而攻打鄭國,百里奚和蹇叔“哭師”,不同意秦國出兵。秦穆公一意孤行,結果次年回撤過程中在崤遭到晉軍伏擊,全軍覆沒,三將軍也被俘虜。
這兩次對晉作戰背后都有百里奚身影。支持韓原之戰和不同意出兵鄭國,兩次戰爭結局證實了百里奚的賢能。但是,司馬遷卻沒有明確百里奚的貢獻,確實讓人意外。
“管仲世所謂賢相,然孔子小之”,世人都認為管仲是賢相,但是孔子卻認為他太小器了。司馬遷好像并不太贊同孔子的評判。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富貴奢華的生活,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但是齊國人卻不認為這是奢侈僭越行為。
管仲為何能夠贏得民心?
“俗(百姓)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懂得給予就是索取,這是執政者的寶貴經驗。
“享其利者為有德”,只要享受了好處就可以認為有仁德。
所以,管仲推行的富國強兵改革,“與俗同好惡”,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推行政令如同流水一樣,順應百姓心意。如此革新必然會“倉廩實,衣食足”,百姓豈能不歡欣鼓舞。#洞見#?
“管仲卒,齊遵其政,常強于諸侯”,管仲對于齊國的影響很大,即使管仲逝世多年,齊國仍然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諸侯強大。
與管仲相比,百里奚生活異常簡樸,出行從不乘車馬,即使天熱也不使用傘遮陽,在都城中行走,不用車馬隨從,也不帶甲兵護衛。這種樸素親民的形象贏得好感,起到了教化官員、民眾的作用。
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史記·商鞅列傳》
百里奚死后,秦國百姓如喪考妣,無論是通邑大都,還是偏遠鄉村,哀傷痛哭之人比比皆是。由此可見,百里奚也是頗得人心。(“舂者不相杵”,舂米需要喊號子,類似歌謠。)
“德行施于后代”,這仍然是《商鞅列傳》中趙良的一句話,意思并非指百里奚的德行恩澤后世子孫,而是指百里奚德行影響延續到后來,所以由余受感化從西戎投奔到秦。
~~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比會發現,無論是出身,還是友情,百里奚和管仲可以說命運相同。而百里奚對于秦國的影響,乃至于秦穆公稱霸諸侯,稱得上居功至偉。就像管仲之于齊國改變,助力齊桓公稱霸諸侯。
而百里奚生活簡樸,相對于管仲奢靡浮華可能更親民一些,那么司馬遷為什么會厚此薄彼呢?
至今,百思不得其解。#歷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