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談a
編輯 | 史談a
自漢末以來,中國的政治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并不是改朝換代造成的,但它確實是以新的形式對舊有的制度進行了調整。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制度改革就是恢復了分封制。分封制在秦朝就已經被廢除,到了西漢時期又被重新恢復,在歷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直到西晉時期,才被重新恢復,成為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那么晉朝為何要在這一時期恢復分封制呢,其原因又有哪些呢,歷史上的分封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分封制有著明顯不同。
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將領土或領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叔伯、侄子等人,并讓他們建立諸侯國的政治制度。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對諸侯進行征伐和控制,并擁有對這些諸侯國的生殺大權,在先秦時期,分封制是一種常見的政治制度。
除了周天子以外,各諸侯國的國君也會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屬、親信,并由他們組成一個大家族,然后再將這些領地進行分封。
這種制度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家天下”政治形式,分封制雖然能夠保證家族世世代代的傳承,但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因為這些諸侯國的權力是要受到周天子約束和限制的,而這種約束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們強大實力的體現。
當這種限制被打破時,他們就會進行反噬。因此,分封制也逐漸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從周王朝的角度來說,分封制是為了防止諸侯國勢力做大,進而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
因此,當周王朝開始衰弱時,對各個諸侯國的掌控也就沒有那么嚴格了,甚至會對這些諸侯國進行大規模的征伐。
這也是為什么在秦朝時期,我們能夠看到在軍事實力方面非常強大的諸侯國,例如秦國和趙國。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分封制也是導致秦國和趙國強大起來的原因之一,因為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必然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而當這些國家互相消耗時,周天子就會失去對各個諸侯國的掌控能力。如此一來,周天子對各個諸侯國的影響力自然就會降低。
漢代實行的分封制對于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它結束了自秦以來形成的“大一統”局面,使得各個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分裂,給以后的“大一統”政治埋下了隱患。
其次,分封制確立了諸侯王在政治上的地位,而這種地位又被后世皇帝所利用。
最后,分封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對以后封建制度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以后實行過郡縣制和分封制兩種制度,郡縣制實行時間比較早,對中國社會產生過深遠影響,但在秦朝滅亡后就被廢除。
而分封制雖然從秦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但它始終沒有在中國社會中發揮過真正的作用,那么為什么會在晉朝時期重新恢復分封制呢。
首先,由于晉朝建立后,政權仍處于動蕩狀態,政治局勢非常不穩定,而且晉朝的皇帝并沒有多少能力,其統治能力十分有限。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恢復分封制就成為了晉朝皇帝們的選擇,其次,雖然分封制是歷史上出現過的制度,但它在當時并不是一個成熟的制度。
這主要是因為分封制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存在,而且已經在當時發揮了作用,并且,在漢朝時期的政治格局中并沒有諸侯王的存在,只有諸侯王和郡守兩種官職。
到了東漢末年,雖然地方割據勢力仍然存在,但主要是因為中原地區出現了戰亂,而此時中原地區出現了一個分裂勢力——黃巾起義。
西晉時期分封的諸侯有兩個:一是在曹魏時期被封為王的曹休、曹真、司馬懿;二是司馬炎建立晉朝后,追尊曹植為武皇帝,追尊曹操為文皇帝。
同時將曹植的封地賜給了曹真,分別建立了上黨郡和譙郡,司馬炎建立晉朝后,將魏朝的三個諸侯國全部消滅,曹魏在中原的統治被徹底清除。
而司馬炎禪讓后稱帝,建立晉朝,當時司馬氏所分封的諸侯國中,曹魏的勢力最強。因此晉朝建立后,為了穩定政權,就需要對曹魏政權進行清算。
根據司馬炎所立的詔令規定:“自今以后,諸王不得封國。”
這一詔令也是司馬氏能夠完成篡權大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曹魏政權被晉朝取代后,曹魏雖然被消滅了,但曹魏政權在中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
西晉時期分封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在西晉分封制度下,地方諸侯已經獲得了相對獨立的政治地位,并且在權力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西晉時期地方諸侯已經成為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勢力,為后來隋唐時期的地方割據奠定了基礎。
其次,西晉分封制度還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在西晉分封制度下,地方諸侯大多都是中央政權的死敵,他們不但沒有與中央政權合作的意愿,反而都想取而代之。
因此,他們對中央政權十分敵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晉朝統治者不得不加強對地方諸侯的控制。
在西晉分封制度下,地方諸侯便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土壤,因此他們不得不服從中央政權的管理,這從客觀上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最后,西晉分封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內穩定。
在西晉時期,各地諸侯大都與中央政權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關系,尤其是西晉后期,由于王衍等人的賣國行徑,各地諸侯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日益激化。
為了維護國內穩定,晉朝統治者不得不加強對地方諸侯的控制,而西晉分封制度不僅有利于維護國內穩定,還有利于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西晉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晉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分封大量諸侯。
這些諸侯大多都是地方豪強勢力,他們擁有較強的政治軍事實力,這就使得晉朝統治者不得不通過分封來抑制地方諸侯勢力的發展。
西晉的分封制,是在司馬氏政權的實際統治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西晉的分封制度必然要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狀,其特點也與之前的分封制有著明顯不同。
首先,西晉分封制度有著較為嚴格的等級規定,將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也就是常說的五等制。
其次,諸侯王不僅擁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還可以通過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參與政治活動,比如軍事行動和任命官吏等。
最后,西晉諸侯王擁有封地和食邑,但其地位卻要遠遠低于皇帝,諸侯王不僅是晉朝的最高統治者,而且還擁有兵權和行政權。
在這種情況下,分封制便很難發揮出積極作用,就像秦末漢初一樣,諸侯王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能與中央政權相抗衡。
同時,西晉分封制度還存在著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以宗室為中心,其他宗族勢力并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而是在西晉政權的控制下繼續發展壯大。
從晉朝的整體發展來看,宗室的勢力雖然得到了增強,但并沒有起到加強中央政權的作用。
從晉朝分封制度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西晉的初期,雖然分封制度被確立起來了,但由于受到宗室勢力的影響和制約,分封制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
而到了西晉后期,宗室勢力已經無法與中央政權相抗衡,此時分封制便開始向下進行調整。
分封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為什么到了晉朝卻沒有實行分封制呢,其實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晉朝的政治體制與漢朝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漢朝建立之后,實行了皇帝獨攬大權的制度,而晉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可能建立類似于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再加上晉朝時期皇帝的權力十分有限,實行分封制無疑會加劇內部矛盾,導致統治更加困難,其次,晉朝沒有建立起成熟的郡縣制。
魏晉時期雖然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但是這些中正官所推薦的人才也不一定都是合格的,而且九品中正制在東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嚴重危機,而西晉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
因此晉朝沒有推行分封制也是十分正常的,最后,晉朝時期的民族關系十分復雜,這也是不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晉朝時期的民族問題十分復雜,不僅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還有南方土著政權的威脅,再加上晉朝時期皇帝和大臣之間斗爭十分激烈,也不利于分封制的實行。
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有一個時期也曾經出現過分封制,那就是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很多個政權,其中最強大的莫過于北齊和北周。
北齊和北周都實行過分封制,但是二者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北齊實行分封制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認為自己應該擁有更大的權力,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自己所屬地區。
所以北齊采用了分封制度,以此來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地位。
晉朝在建立初期,由于國家基礎薄弱,又沒有外部威脅,所以需要分封以鞏固統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朝內部問題越來越嚴重,而國家的外部威脅也越來越大。
因此,晉朝統治者為了更好地抵御外敵入侵,必須重新實行分封,除此之外,晉朝的統治者對宗室成員并沒有進行分封,而是以土地的形式將他們集中在一起。
這種方式能夠避免出現不能團結一致抵御外敵入侵的情況發生,不過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晉朝統治者不再需要這種形式了。
因此在晉武帝去世后不久,宗室成員就遭到了屠殺。直到晉惠帝時期,這種形式才被再次恢復。
但到了東晉時期,宗室成員已經完全沒有了之前的地位和權力,而這種形式也已經沒有再被恢復的必要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