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地圖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常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春秋是列國并峙的時代,東周前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把都城由鎬京(西安)遷到洛邑(洛陽),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百里,各諸侯國紛紛群雄割據,不再朝見周王,其統帥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其中主要有魯國、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宋國、衛國、鄭國、陳國、蔡國、吳國、越國、曹國、燕國等。
戰國,亦稱戰國時代、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后的大變革時期,東周列國諸侯爭斗激烈的時代。關于戰國的起始年份,有多種說法,與春秋在歷史上并無明確時間界限,而戰國時期結束于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經過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戰國七雄格局。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為諸侯,前386年,田和列為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34]當時形勢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志著戰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