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佩服他的說他英雄氣概,死于小人劉邦之手;不認可他的說他是個莽夫,只知道打打殺殺,最終自食惡果。憑著軍事迅速崛起,又迅速跌落,如曇花一現,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存在。
前202年,項羽被圍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兵敗,自刎于烏江,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臨死前,項羽慨嘆,起兵八年,從未敗北,今困于此,實乃天要亡我。想必不少人都有疑問,項羽這么強大的人,為什么最終失敗了呢?
項羽為什么失敗,我看過各種解讀,總覺得言之未盡,都沒有把項羽失敗的原因拆解清楚,亦或是浮于表面人云亦云,無法解構項羽失敗的底層邏輯。我試著在這里給出自己的答案,也許看完這篇,你就不必再看任何其他的分析解讀。
本文分為以下小節:一,誰能打敗秦軍主力;二,項羽的個性;三,建立秩序的底層邏輯;四,一以貫之的暴力方案;五,戰略上的致命失誤;六,兵敗烏江的末路霸王;
一,誰能打敗秦軍主力
秦二世登基后,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打響了反抗秦朝暴政的第一槍,一時豪杰并起,紛紛加入了反秦聯盟。陳勝,吳廣,張耳,陳馀,項梁,劉邦,田儋,彭越,英布等,各路豪杰都走上了抗秦及爭霸的舞臺。
陳勝雖然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市場還是一片藍海時,便率先攻入市場,但由于自身素養的缺陷,并沒有成為反秦勢力中最強大的起義軍。畢竟陳勝只是底層人出身,他既不懂政治,也沒有自己的核心班底,更沒能力完全控制自己的驕兵悍將,最終死于非命。
反秦勢力中,最強大的一支是項梁,項梁是楚國將軍項燕的兒子,名門之后,項梁與侄子項羽在吳中避仇,吳中賢士大夫都出自其家族門下。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后,項梁決定起事,去見會稽太守殷通,以眼神示意項羽,砍了會稽太守殷通的頭,得吳中精兵八千人。
這一年項羽二十四歲。
項梁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此時,吳廣由于驕縱被下屬王臧殺死,王臧被秦將章邯擊殺,迫于章邯的壓力,陳勝的馬車夫莊賈殺死陳勝投降。陳勝吳廣起義落下帷幕,項梁做大。
為什么要立六國后人為王呢?一方面秦國的軍力還非常強大,需要更多的起義者來對抗秦國,立熊心為王,其余六國后人必然也會響應,反秦聯盟會更強大;另一方面,戰國五百年,六國的招牌還是響亮的老字號,作為旗幟更容易贏得民心。
項梁采用了范增立六國后人的建議,陳勝沒有采用張耳、陳馀立六國后人的建議,兩者的差距可見一斑。
以楚懷王熊心為首的反秦聯盟成立了,但反秦事業進展并不順利。秦將章邯勢如破竹,接連擊殺齊王田儋,魏王咎,武信君項梁。起義軍在秦軍面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并且起義軍聯盟之間,忙于互相攻訐,爭奪地盤,而面對秦軍,都無所適從,只能挨打。
此時,反秦事業的主要矛盾就是,強大的秦軍力量和弱小的起義軍力量之間的矛盾。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誰就能成為領袖。換句話說,領袖的地位必然是打出來的。反秦聯盟中,若無此能人,被秦軍鎮壓最終覆滅是遲早的事,所有造反的人都要玩完。
項梁戰死后,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去救趙。章邯和王離的大軍已經圍困趙王多時了。楚懷王的任命很有意思,他是項氏家族扶起來的傀儡,但顯然他不想做傀儡,任命宋義是用來制約項氏的,項羽在他眼里只是個打仗的工具人。
此前,項梁由于打過幾個勝仗,變得驕傲輕敵。宋義看了出來,料定項梁必敗,果然項梁被章邯擊殺。楚懷王認為此人知兵,任命宋義做上將軍。但能看出端倪,和能把事情做好,是兩回事。宋義拿到軍權后,并不急于救趙,而是作壁上觀,等待秦國和趙國兩敗俱傷再出兵。
于是局面就成了這樣:章邯疏通甬道,給王離大軍輸送糧草,王離帶著從邊境抗擊匈奴的正規軍,猛攻巨鹿城。楚軍宋義在一旁看著,陳馀大軍在一旁看著,齊國軍隊在一旁看著,燕國軍隊在一旁看著,張敖的軍隊在一旁看著,一群看客,一群烏合之眾,沒有一個人敢去觸碰秦軍的逆鱗。
只有被圍困在巨鹿城中的趙王和張耳,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絕望地等待著死亡的降臨。一旦趙國覆滅,其他的看客也會如風卷殘云般,被秦軍擊破,一個也跑不了。劇本已經寫好,主角秦軍和配角反秦聯盟軍也準備就緒,正在按著劇本的設定來演出。
而在這個時候,項羽站出來了。項羽說,“現在軍中卻糧,士卒凍饑,這樣下去能耗多久?況且秦軍強大,趙國新立,以秦取趙如探囊取物,若不戮力攻秦,危在旦夕!宋義不體恤士卒而飲酒高會,不是匡扶社稷的人!”
項羽斬宋義頭,奪宋義兵權,引兵渡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糧,項羽要與秦軍決一死戰。順便插一句,秦將王離是王翦的孫子,項羽是楚將項燕的孫子,當年王翦滅楚,項燕兵敗死于王翦之手。今日項羽遇上王離,此間種種恩怨必須有個了斷!爺爺未竟的事業由我項羽來完成!
項羽派兵隔絕章邯的甬道,章邯糧草運不進去,王離軍缺糧食。項羽率軍以一顆必死之心,向秦軍發起猛攻。項羽與秦軍遭遇九戰,楚軍以一當十,大破秦軍,戰局已定,楚軍大勝,當此之時,諸侯軍才敢去攻擊秦軍,秦將王離戰死,章邯引兵退卻。
巨鹿之戰,項羽憑借其果決的意志,超凡的軍事才能,一舉攻破秦軍主力,這也是起義軍第一次真正的打敗秦軍。戰勝后,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對項羽都莫敢仰視,經此一戰,項羽在反秦聯盟中取得了絕對的領導地位。
這一年項羽二十六歲。
同年,章邯軍投降項羽。秦朝氣數已盡,敗局已定。
項羽名副其實地成了各諸侯之間的領袖。此刻,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從強大的秦軍力量和弱小的反秦聯盟軍的矛盾,變成了老百姓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新秩序尚未建立之間的矛盾。主題從反抗暴秦,完全變成了諸侯爭霸。
原來的矛盾項羽已經解決了,他打敗了秦軍,老百姓從暴秦的桎梏中解脫了。但打敗秦軍的人,真的就善于建立起一套新秩序嗎?項羽又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如果項羽處理不好這個問題,那他的領袖地位還會長久嗎?
二,項羽的個性
講諸侯爭霸,誰能建立起一套新秩序之前,我們來分析下項羽本人的個性思維特點,以及他的核心團隊有哪些人構成。把這些弄清楚,才能知道,項羽是怎么做決策的,他本人行事的底層邏輯是什么,以免浮于表面,就事論事。
項羽出身軍事世家,在打仗方面的造詣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是家學淵源。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話糙理不糙。項羽年輕時學書不成,認為書只是記姓名的,毫無興趣。讀書本身與將軍的氣質就格格不入,這很正常。
學劍又不成,項羽要學萬人敵,于是項梁教他兵法,項羽略知其意,就不學了。以項羽日后的軍事表現來看,與其說略知其意,不如說是天資聰明,融會貫通。項羽幾乎百戰百勝,放在歷史上,也是排得上名的一流軍事家。
可見,項羽的第一個個性特點:將軍思維,以武力解決問題。
鴻門宴時,劉邦向項羽賠罪說,“臣與將軍勠力攻秦,沒想到自己能先入關中,才能今天在這里見到將軍?,F在有小人進讒言,讓將軍我和臣有了隔閡?!表椨鹫f,“這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何至于如此?”
劉邦一句客套話,直接讓項羽把曹無傷供出來了。
而樊噲在鴻門宴為劉邦說情,“沛公先入咸陽,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而等待將軍到來。勞苦功高如此,沒聽說得到什么封賞,反而聽說要誅殺有功的人,這不是暴秦的作風嗎,我認為將軍不會這樣做。”項羽沒有回應
包括劉邦項羽對峙時,劉邦細數項羽十大罪狀,項羽也沒應對,而是拿起弓弩射擊沛公。
可見,項羽的第二個個性特點是:不善于政治辭令。
韓信和劉邦漢中對時,韓信說,“有功勞該封爵的人,項羽把印磨壞了,都不舍得給出去。”陳平也向劉邦提起過,“項羽不信任別人,除了項氏家族和妻子的弟弟,其他人就算有能力,也不會得到重用。”
項羽的策略是差異化的,對宗族的人,他是樂于封賞的;對非項氏的人,再有功勞也沒用,因為你不姓項。為什么后來劉邦,去離間鐘離昧、范增和項羽的關系,那么容易就成功了?因為本質上項羽并不信任非項氏的其他人。
可見,項羽的第三個個性特點是:過分信任宗族勢力,不信任其他人。
項羽攻擊襄城,久攻不下,攻克之后,項羽把守城的軍民都坑殺掉,來報復他們之前堅守襄城。在沒必要去殺伐的情境下,項羽也會大動干戈。
可見,項羽的第四個個性特點是:性情暴戾。
以上是項羽個性上最重要的四個特點。西楚集團是以項羽為核心,項氏家族人員為核心圈層,范增龍且鐘離昧為外圍圈層,構成的領導團體。
為什么鴻門宴上,范增示意項羽殺劉邦,項羽卻下不了決心?因為項羽更信任的是項伯,項伯不讓殺,項羽聽從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真的殺不了劉邦嗎?也不是。而是范增指揮不動項莊,項羽和項伯沒點頭,項莊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范增非核心圈層,項伯是核心圈層,項羽決策時只相信項氏家族人。這才是劉邦能在鴻門宴上脫身,真正的原因。這也是項羽做決策的機制,只信項家人。
包括項羽后來要烹了劉太公,以項羽暴戾的個性,這事他是干的出來的。也是項伯的勸阻,項羽才罷休。項羽對項家人可謂言聽計從。
即便鐘離昧龍且范增,也不過是外圍圈層,韓信陳平這些人,能受到重用嗎?絕無可能。陳平最高做到都尉,韓信最高是執戟郎中,可謂大才小用。他們的離開是必然的。
三,建立秩序的底層邏輯
統治的本質就是建立一套安定的秩序。建立秩序的成本越低,統治就越穩固;建立秩序的成本越高,統治就越難以持續。統治和商業的核心邏輯是一樣的,成本越低競爭力就越強,收益和利潤就越大,別人就無法和你競爭。
那么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統治手段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先不直接給出答案,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論語》中的兩段話:
篇一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o:p>
子路對孔子說:“衛君等著您去治理國家,您準備先做什么?”孔子道:“那一定是端正名分了!”子路說:“有必要這樣嗎?您真是迂腐到家了!為什么非要糾正名分呢?”孔子道:“你真是太粗野了!仲由!君子對于他所不懂的東西,都會存疑不言。名分不正,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言語不能順理成章,事情就無法辦成;事情無法辦成,禮樂制度便不能興盛;禮樂不興盛,刑罰也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不知所措。所以君子一定要師出有名,并且可以用言語說出來,說出的言語也一定得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語不能隨意馬虎。“
篇二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o:p>
孔子這兩段話說,為政最重要是正名,取信于民。正名是說要有一套完備的話語體系,取信于民是說獲取人民的信任??鬃邮且碱I民眾思想的高低,思想是一個人的操作系統,占領民眾的思想,民眾的肢體自然也會順從。
換個現代化的詞語,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統治手段是,控制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出問題,就一切都沒問題。
毛主席說,干革命要靠兩桿子,槍桿子和筆桿子。筆桿子即是為了占領意識形態的高地,占領民眾的思想,贏得民心。
為什么統治最核心的手段是筆桿子,而不是槍桿子呢?因為后者的成本太高了,出問題就出動暴力機器,根本無法維持,暴力機器更多的是起到震懾的作用。比如秦朝,起義軍四起,民心大亂,要靠暴力機器去鎮壓時,已經沒用了,因為鎮壓不完,鎮壓的成本太高了,社會秩序的實際運行是靠筆桿子的支撐。
槍桿子和筆桿子兩者都是必需的,但槍桿子的成本遠高于筆桿子,在同樣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必然優先使用筆桿子。
正名,取信于民,筆桿子,指的都是一個東西,即是對意識形態的控制。
我們不妨看看美國是怎么做的。美國作為全球霸主,它要維系對全球的統治,最重要的就是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顯然,美國沒有能力把全世界的國家都揍一遍。那樣成本太高了,它的國力也不支撐它這么做。
不管是越南戰爭,還是當年的朝鮮戰爭,亦或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美國都沒有討到什么巧。在中東的戰爭打得國力疲敝。想挑戰全天下,必然分分鐘亡國。所以所謂的航母艦隊,其實都是為意識形態的輸出服務的。
美國對于輸出意識形態這件事,可謂不遺余力。美國是這樣說的,只要你采納美式自由民主政治的方案,國家就可以強大。美國式自由民主政治,包治百病。這個邏輯完全經不起推敲,用一個成語形容叫做刻舟求劍。
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族性格等等,都各不相同。只能因地制宜,選取適合自己的制度,才是對的。哪有什么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呢?好比說這件衣服好,不管什么樣的人,高矮胖瘦,穿了都合身。睜著眼睛說瞎話罷了。
美國當然知道它的說辭站不住腳,但它還是要費盡心機去推廣。因為這樣對它的全球統治是最有利的,當所有人在思想中都相信美國的時候,美國永遠就都是老大。這個統治成本最低,也最見效。美國這一套說辭生活中總有人去相信,跟磕了藥似的深信不疑。
我們的文化說的是,君子和而不同,每個國家都可以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制度方案。顯然,在邏輯上要比美國高明。不管美國所宣傳的“美式自由民主政治”多么的“深入人心”,早晚會被中國方案取代。因為我們的邏輯是通的,它的邏輯講不通。
在中東的戰爭,美國單純的是為了石油嗎,為了利益嗎?都不盡然。還是為了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搞顏色革命。因為美國的“美式自由民主政治”沒有兼容性,中東的人民有自己的信仰,美國要去推自己的普世價值觀,必然和中東人民的意識形態有沖突,就必然要打起來。
所以說,統治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控制意識形態。美國在輸出意識形態上面是非常成功的,對“美式自由民主政治”狂熱的小伙伴比比皆是。盡管這個東西在邏輯上一竅不通。所以民族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復興,只有我們的優秀文化更多的輸出到全世界,我們與外國人打交道才會更便利,商業才會更好的開展,我們國家才會更有影響力。
再舉一個更貼近的例子,你有兩個領導,其中一個動不動就拿績效來威脅你,不好好干活,就扣你的錢,你心里很生氣但又沒辦法,只得乖乖地聽他的指揮;另一個領導能力很強,氣度非凡,讓你驚為天人,也從來不威脅你,只是指導你做事幫你成長,你內心對他也特別崇敬,心甘情愿的受他的驅使。
哪一個領導你更喜歡?毫無疑問是后者。哪一個領導管理的成本更低?毫無疑問也是后者。這是人與人之間微觀的意識形態上的占領。占領了意識形態,就占領了一切。宋江并不是最能打的,但是梁山頭目是宋江,因為他聲名遠播,善于控制人心。好馬出腿上,好漢出嘴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一以貫之的暴力方案
當你拿著錘子時,你看全世界都像釘子。項羽是一個武人,靠軍事起家,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贏得了霸主地位,但成于此也敗于此,項羽不管碰到什么問題,都是用軍事的思維去解決的,不服氣我就打你。
項羽也絲毫不在乎什么意識形態的東西,什么道義,什么民心,在他眼里一文不值。凡是不服我項羽的,我就打到你們服為止。簡直像是一個瘋子。
于是項羽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他不給人留活路,強力鎮壓,對方就更沒得選,只能負隅頑抗。其他旁觀者看項羽如此暴戾,也只能硬剛到底。于是項羽越打,背叛他的人就越多,他就不得不繼續打下去。統治的成本也越來越高??v然百戰百勝,又有何益?
前206年,項羽察覺章邯投降的秦吏卒有怨言,于是在新安城南坑殺秦卒二十萬。何其殘暴!這二十萬秦卒的家人還會支持項羽嗎?決然不會。
同年,項羽引兵西入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燒殺搶掠,與土匪流氓何異,這是能給百姓帶來安定生活的軍隊嗎?與劉邦入關時約法三章相比,簡直是喪心病狂。秦民對項羽無比的失望。如果你是秦民,你愿意選劉邦還是項羽?毫無疑問選劉邦。項羽絲毫不顧及其行為產生的影響,也不顧及民心所向,簡直殘暴不仁不可理喻。
謀士韓生勸項羽定都關中,王天下。項羽要東歸,說,“富貴卻不回故鄉,如同夜里穿著華麗的衣服,誰會知道呢?”韓生發牢騷說,楚人沐猴而冠,項羽大怒,烹了韓生。絲毫不顧及影響,失了天下謀士的心。
前205年,項羽派人擊殺義帝,也就是楚懷王熊心。自然是為了報之前熊心排擠他的一箭之仇。度量如此,何以為王?
這讓劉邦師出有名,發關中兵,聯合各路諸侯,誅殺義帝者,共同擊殺之!
齊王反楚。項羽令諸將擊齊,自己率領精兵三萬人,把劉邦十余萬人打的落花流水。
前204年,九江王英布背叛項羽。項羽讓項聲,龍且攻九江王。
五月,項羽領兵東擊彭越。劉邦趁機占領成皋。
六月,項羽擊敗彭越。引兵而西,又擊敗劉邦。劉邦從成皋出逃。
項羽果然是百戰百勝。在政治上,在人心上,項羽已經徹底的輸了。但是在軍事上,項羽還沒有輸。諸侯看漢王不利,由背叛漢王,親向楚國。這只是因為項羽還能打,這些諸侯對項羽已經沒有任何好感,僅僅是因為項羽還能打,不得已倒向楚國而已。
彭越攻下梁地。項羽又引兵東行,去打彭越。于是劉邦趁機占領滎陽,成皋,敖倉。
前203年,項羽攻破梁地。又回兵成皋。
項羽就這樣像個救火隊長似的,東奔西走。這是項羽思想上的錯誤,解決方案上的錯誤導致的,單靠武力是無法維系統治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項羽不明白這個道理。
天下所有人都希望項羽出局,項羽如此殘暴不仁,毫無底線,只有項羽出局,天下才能安定。然而項羽仍然無所畏懼,他意識不到自己的種種錯誤,只是倚仗自己軍事才能,東征西戰。盡管大家都看項羽不順眼,但是卻沒有能力干掉他。
打不過項羽統領的楚軍,這是漢軍聯盟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一個叫韓信的將軍出現了,項羽派龍且討伐韓信,韓信大敗龍且,龍且戰死。
聽到龍且的死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了恐懼。
五,戰略上的致命失誤
項羽從來不談什么戰略,項羽除了會打和殺外,一無是處。年輕時學書不成,雖為楚國貴族,實際則毫無文化,說他沐猴而冠都抬舉他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來說一下項羽在戰略上的三個失誤。
第一個戰略失誤是沒有建立統一戰線。具體來說是三條統一戰線,和諸侯王的統一戰線,和天下人才的統一戰線,和老百姓的統一戰線。這三者,無一例外的,項羽都站在了其對立面。相反,劉邦建立了這三條統一戰線,最終戰勝了項羽。
為什么項羽沒有建立這三條統一戰線呢?一方面是項羽沒有這個意識,自身的格局不夠;另一方面是他在軍事上能力太突出了,習慣于用軍事手段,軍事思維去解決問題,沒有想過其他的方式。
毛主席說,政治就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項羽的朋友只有項氏家族及江東子弟,他對項家人是信任又偏愛的,對自己的士卒是十分體恤的。他的心里只有這個小家,而沒有天下大家。
所謂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心中得有天下,才能夠得天下。項羽并沒有這個意識。
第二個戰略失誤是,項羽沒有理解郡縣制的含義,思維方式仍舊停留在戰國爭霸的時代。這個倒是正常,秦始皇太過于超前了,別說項羽,當時的其他人中龍鳳如韓信,也是如此,思維還停留在戰國時代。這也是韓信沒有反劉邦,覺得自己會裂地而王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巡游,項羽看到后說,“彼可取而代之也?!逼渲静恍?。但實際上呢,項羽和秦始皇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秦始皇的格局和開創性,遠非項羽能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秦始皇真是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病,才以曠古爍今的魄力和勇氣建立了郡縣制。
分封制時,諸侯國的財政、行政、軍備大權都是獨立于中央所存在的。儼然國中之國。發展下去,必然會和中央形成競爭,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秦始皇用郡縣制,實現了所有權和治權的分離,郡守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這種創造性的革新怎么贊美都不過分。
項羽即便沒有看到郡縣制的好處,回到周朝分封制也好,消滅諸侯王,分封項氏子孫到全國各地,至少也會有短暫的太平,雖然最終發展下去會大打出手,但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
郡縣制和分封制,項羽都沒有采用。而是回到戰國爭霸的模式,各諸侯王既非項氏人員,又有獨立的行政財政軍事大權,那怎么可能和平呢?他封自己做西楚霸王,讓天下再倒退到爭霸的地獄模式。實在是最錯誤的選擇,他的統治也必然不長久。
第三個戰略失誤是,項羽沒有定都關中。這與前一個戰略失誤是分不開的,項羽并不想王天下,自然就不會去想在哪里定都可以王天下。項羽是要做西楚霸王,做楚人的王,衣錦還鄉,而不是做天下的王。
這就導致后續反楚聯盟形成時,項羽四處征戰的局面。倘若他定都關中,土地肥沃,據關而守,即使單純守著,也不會喪失天下,兵敗身亡。這個戰略上的決策失誤,導致了他后續戰爭上一系列的被動局面。定都關中,后續必然不會被圍垓下,糧草也不會短缺,勝負也未可知。
以上三個戰略錯誤一定,項羽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即便沒有韓信出現,項羽最終也會敗,他可以靠軍事才能維持統治,他的子孫有這個能力嗎,項羽政權的失敗只是早和晚的問題。
六,兵敗烏江的末路霸王
項羽聽說龍且戰死,采取了與以往行事風格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派武涉去和韓信談判,告訴韓信兔死狗烹的道理,期望韓信能背棄劉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項羽便有一線生機。結果韓信拒絕了。
韓信的軍事才能從哪里來?無非理論與實踐。用兵之道是誰教的,不得而知;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前,僅有的軍事實踐便是在項羽的軍隊。從這個角度看,是項羽培養了韓信。韓信攻趙時背水一戰,怎么看都有項羽反秦時破釜沉舟的影子,兩個戰役可謂異曲同工。
項羽自知糧食不夠,失道寡助,答應了劉邦劃鴻溝為界的約定,引兵東歸。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決定乘勝追擊,不給項羽喘氣的機會。在漢王劉邦的許諾下,各路諸侯一并趕來,針對項羽的殲滅戰打響了。
反楚聯盟的軍事總指揮是韓信,一個中國歷史上獨一檔的軍事天才,對戰窮途末路的昔日霸王。韓信設計十面埋伏,把戰爭完成了藝術,如神仙打仗般一天不到便消滅了項羽主力;四面楚歌,把音樂又玩成了戰爭,徹底瓦解了項羽和楚軍的意志。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悲歌慷慨。
項羽夜里突圍后出逃,迷失道路,問一田父,田父故意誤導他向左,于是項羽陷入大澤中,走投無路,被漢軍追上。田父是否真實存在,大概不存在,但項羽人心盡失,卻是不爭的事實。
項羽知道此次難逃一死,對屬下說,“我起兵至今,八年了;親自打了七十多仗,從未敗北,于是才稱霸天下。然而今天最終被圍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裉旃倘粵Q死,我愿和你們一起快戰,一定可以突破重圍,斬殺敵將,拔取敵旗。讓你們知道,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的罪。”
已至此時,項羽仍然執迷不悟。因為他能打仗,打敗了秦軍主力,于是成為西楚霸王。這是對的。而今天被圍困在這里,是上天要亡他嗎?是的。但上天為什么要亡他呢?因為項羽不僅不能給天下提供安定的秩序,而且自矜功伐,做了太多濫殺無辜的事情,失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上天才要亡他。而于此種種,項羽只字不提。與諸君快戰,可見項羽的意志已經徹底瓦解了??煺?,痛快也?,F在只求一個痛快,然后等待命運的審判。
項羽想要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說,“江東雖然小,但是地方千里,數十萬人,也可以稱王。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到了也沒法過去。愿大王趕緊度過烏江!”項羽說,“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現在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兄弟可憐我,我有什么臉面見他們,縱然他們不說,我內心難道不慚愧嗎?”
烏江亭長是否真實存在,大概也不存在。但項羽此刻對江東父兄的慚愧,卻是發自內心的。對故鄉人,江東子弟,項羽確實是愛惜的。江東子弟是他起家的基本盤,他能支撐那么久,也是靠江東子弟的支持。
說罷,項羽自刎于烏江。末路霸王就此落下帷幕。
總結
以上小節完結,不知我是否把項羽失敗的原因說清楚了。再來總結下文章內容:項羽為什么能成為西楚霸王?因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危難時刻打敗秦軍主力,取得領袖地位。而面對如何建立一套新秩序這個問題,項羽無所適從。他既沒有采取郡縣制也沒有采取周朝分封制,而是回到戰國爭霸的地獄模式,為諸侯爭霸埋下伏筆。在諸侯角逐中,項羽不注重意識形態層面的把控,殺義帝殺子嬰燒秦宮坑殺秦卒二十萬,失去了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把控,失去了天下民心。在決策用人上,只信項氏家族成員,其他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任人唯親,導致韓信陳平等優秀人才離走,心中只有小家沒有大家,更沒有王天下的氣度。放棄定都咸陽,導致后續戰爭非常被動,東奔西走。解決問題的方案,只有用武力征服。讓統治的成本變的非常高,雖百戰百勝也無益。最終遭到各諸侯圍攻,遭到天下人的拋棄,喪失唯一可以依靠的軍事優勢后,兵敗烏江,結束了自負又糊涂的一生。
至于說,項羽是不是英雄,我想他不是。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否為英雄,要看他為老百姓做了什么,這才是唯一判斷標準。他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秩序了嗎?沒有??v然一個人再會打仗,曾經有多么的威風,只要他做的事對百姓無益,那他就決然不是英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