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低血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曾有過低血糖的親身體驗——饑餓感、頭昏眼花、心慌手抖、面色蒼白、出冷汗、虛弱無力…… 臨床上,糖尿病患者普遍對高血糖比較重視,而對低血糖卻不以為然,存在許多認知錯誤,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掉進陷阱,付出慘痛代價。 陷阱一:所有人低血糖都執行統一標準 由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低血糖的風險高、危害大,尤其是夜間發生的低血糖,如果不能被及時發現,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 為了安全起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和低血糖的診斷標準是不一樣的。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3.9mmol/L就可以診斷低血糖;對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才能診斷低血糖。 陷阱二:低血糖的危害不如高血糖 很多患者認為低血糖吃塊糖喝杯糖水就好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其實,低血糖的危害絲毫不亞于高血糖,有時比高血糖更加兇險。 輕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饑餓感、頭昏眼花、心慌手顫、面色蒼白、出冷汗、虛弱無力等癥狀;嚴重低血糖會引起大腦功能障礙(注:葡萄糖是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導致意識恍惚、言行怪異、昏昏欲睡、抽搐驚厥甚至昏迷死亡。 不僅如此,老年人低血糖還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此外,長期慢性低血糖還可降低認知能力,導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癡呆。 陷阱三:沒有低血糖癥狀,說明沒有低血糖 心慌、手抖、出汗、饑餓感是低血糖癥的典型癥狀。在許多患者看來,只有出現了上述癥狀,才表明發生了低血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這是因為,每個人對低血糖的敏感度不一樣,當發生低血糖時,有些患者癥狀明顯,還有些患者癥狀輕微甚至完全沒有癥狀。因此,判斷低血糖癥狀只作為參考,最終還是以血糖值為準。 “無癥狀性低血糖”多見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頻繁發生低血糖的患者,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存在神經病變,機體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關。 無癥狀性低血糖患者,由于低血糖發作時無任何先兆,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狀態,如果搶救不及時,患者很可能因為持續的低血糖狀態變成植物人,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血糖監測,適當放寬血糖控制標準。 陷阱四:低血糖的癥狀全都一個樣 不同年齡段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癥狀有很大差別。 例如,嬰幼兒及低齡兒童低血糖常常表現為哺乳困難、易激惹好哭鬧、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渙散,噩夢易驚、遺尿等,由于癥狀缺乏特異性,必須細心觀察方能發現。 成年人發生低血糖往往癥狀比較典型,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饑餓感、心慌、手抖、出虛汗、四肢無力等等。 而發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要么沒有任何癥狀(即“無癥狀性低血糖”);要么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如言語行為反常、抽搐、偏癱、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或“癲癇發作”。 陷阱五:低血糖僅見于糖尿病患者 不可否認,低血糖最常發生于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大多是由于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用量過大、用藥后未及時進餐、過度節食、運動量過大等引起。 但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患者的專利,其他很多疾病,如“胰島b細胞瘤”、某些胰外腫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慢性腎上腺功能低下(Addison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同樣也可導致低血糖。 因此,僅僅確診了低血糖是不夠的,還要找出導致低血糖的病因,特別是隱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發病,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低血糖問題。 陷阱六:快速糾正低血糖,吃干糧是最佳選擇 許多糖尿病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大都會選擇饅頭、餅干等主食來緩解癥狀,但是淀粉需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升糖較慢,并非最佳選擇。 且對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攝入高淀粉食物并不能有效升高血糖,因為α-糖苷酶抑制劑可以延緩淀粉的消化和吸收,無法有效升高血糖。 正確的做法是,確定為低血糖的患者應立即補充葡萄糖或單糖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糖塊、糖水、可樂、果汁等,以利于快速糾正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