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一場深刻的變革在淮北大地迸發,捻軍的崛起似乎從蒼天對江淮百姓的不憫開始。當時,連年天災使得人們無法果腹,而在這困境中,他們紛紛加入了捻軍的行列,希望能尋求一片生機。捻軍的領袖,首任首領張樂行,甚至受封為太平天國的封號,與英王陳玉成的聯系緊密無間。在與清軍的斗爭中堅持了十余年之久,然而,張樂行最終卻被叛徒出賣,他的族侄張宗禹接過了捻軍的旗幟,繼續譜寫著傳奇的故事。
張宗禹在軍事領域的才華在咸豐十年得以顯露。為了獲得足夠的糧草,他帶領著三萬捻軍奇襲江北重鎮清江浦,這次突襲使他俘獲了數名清朝高級官員,聲名大噪。太平天國授予他石天燕的封號,從此,他的名字在戰場上振奮人心。
然而,戰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逐漸發生了變化,清廷終于得以集中兵力對付捻軍。隨著湘軍的成功攻占太平天國重鎮安慶和廬州,失去了根基的捻軍陷入了困境。在1862年,清廷派遣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率領數萬蒙古騎兵進攻皖北地區。為了分散清軍的主力,張宗禹采取了迂回行軍的策略,這次謀略使得捻軍得以暫時逃脫清軍的圍剿。然而,不久之后,消息傳來,雉河集失守,捻軍首領張樂行不幸被叛徒出賣。
在多次剿滅捻軍的戰役中,僧格林沁以其出色的表現脫穎而出。為了對付這位優秀的敵手,張宗禹決定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捻軍在張宗禹的指揮下,游走于臨潁、郾城、西平、遂平、汝寧等地,猶如游龍穿梭,不斷挑戰清軍。而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則在漫長的追擊中疲于奔命。張宗禹的軍事才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展現出卓越的戰略和領導才能。幾天之內,他率軍越過山東境地,來到直隸地區,使清廷震驚不已。而在此背后,他悄然安排的虛晃一槍讓僧格林沁的困局愈發深重。
然而,戰局的風云變幻使得捻軍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東西二捻的分離成為了現實,而張宗禹則成為了西捻的領袖。他率軍進軍陜西,在灞橋一役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形勢的逼迫
,捻軍不得不面對更加嚴峻的局勢。分裂為東西兩支的捻軍,張宗禹成為了西捻的首領,而此時,他的目光轉向了陜西。陜西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成為了捻軍新的戰略目標。
與此同時,東捻軍的困境也傳來了消息。賴文光領導的東捻軍陷入了清軍的包圍。對于張宗禹來說,曾經的誓言在這一刻再次顯現在他的心中,“誓同生死,萬苦不辭”。他毫不猶豫地決定前往援救戰友。然而,當他趕到時,東捻軍早已覆滅,西捻軍也陷入了陷阱。這是一場決定命運的最后之戰,在山東茌平南鎮上演。
兄弟、侄子、將領,無數捻軍戰士在這場戰役中英勇犧牲,他們為了捍衛理想、捍衛友情,將自己的生命獻出。張宗禹率領著僅剩的10余名騎兵奮勇突圍,最終在南大港管理區的孔莊子找到了一個避難之地。此時,他隱姓埋名,憑借著對風水的見解來維持生計,20多年后,他終于在生命的盡頭坦言,他就是那個昔日縱橫江淮,與清廷名將周旋的張宗禹。
張宗禹,一個英勇而智慧的領袖,在張樂行犧牲后,他挺身而出,扛起了捻軍斗爭的重擔。他數次戰勝實力強大的清軍,與當時的清末名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交手,展現出了弱者所能擁有的勇氣和智慧。他雖然在援救友軍的義氣之下失敗,卻在最終時刻保住了性命,善終。他的一生傳奇,充滿了壯志凌云和智慧的光芒,這份堅韌不拔的勇氣和隱忍,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