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曾國荃為新建成的湘鄉試館作《湘鄉試館記》,文中曰:
竊計三十年之間,鄉人出而為士卒,歷東、西、南、朔,更番迭代勤勞王事者,數不下二十余萬人。兄戰死于前,弟斗傷于后,在外則流為無定河邊之骨,在里則時聞老父慈母及垂髫孤寡哭泣之聲,幾于比屋皆是。大約捐軀疆場及積勞病歿軍次者,不止六七萬人。(1)
清代的湘鄉縣包括今天湖南湘鄉市(縣級)、雙峰縣、婁底市城區以及漣源市(縣級)的大部,是轄區面積廣闊、人口眾多的大縣。太平天國起事后曾國藩在家鄉興辦湘軍,一直到收復新疆的三十年間,這個縣先后有二十萬人從軍,戰死和病死的不下六七萬人。
可以說,這個縣的人為大清帝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外則流為無定河邊之骨,在里則時聞老父慈母及垂髫孤寡哭泣之聲,幾于比屋皆是”,形容的就是父母和妻子聞說親人戰死的噩耗后的慘狀,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的家族即如此。
劉錦棠,字毅齋,湘鄉縣山棗人,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光緒二十年(1894)。湘軍成立之初,劉錦棠的父親劉厚榮、叔父劉松山都參加了湘軍。咸豐四年(1854),成軍不久的湘軍和太平軍戰于岳州,劉厚榮戰死。是年,劉錦棠才十歲,他的母親彭氏因生活所迫而改嫁。在祖母陳氏的撫養下,長到十五歲的劉錦棠懷著為父親劉厚榮報仇的心愿,投靠到當年父親效力的老湘軍中,成為叔父劉松山手下的一名少年兵。
劉錦棠跟隨叔父轉戰安徽、江西諸省,逐漸成熟,成為一位杰出的青年將領。太平天國被湘淮軍平定后,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負責剿滅華北地區的捻軍。曾國藩奏請朝廷,調劉松山的老湘軍北上作為對付捻軍的主力。劉氏叔侄率軍縱橫華北,直至捻軍頭領張宗禹投水自殺,捻軍平定。此時,陜甘兩省又爆發了因民族糾紛導致的戰爭——清廷的官方史書稱“同治回亂”,劉松山部又奉命“平亂”。
戰亂中,劉松山在招撫詐降的馬化龍部途中被對方殺死。為了穩定軍心,左宗棠任命年僅二十七歲的劉錦棠代理老湘軍的統領。劉錦棠統領這支哀兵對馬化龍部據守的金積堡進行猛烈進攻,堡壘終于被攻破,而劉錦棠也一戰成名,被清廷任命為老湘軍的正式統領。
陜甘的戰爭雖然平息了,但陜西回軍的重要首領白彥虎已率部下逃到新疆,投靠了占據天山南北、自立為汗的阿古柏。因此,劉錦棠自然成為左宗棠追剿白彥虎、消滅阿古柏勢力、收復新疆最為倚重的將領。
光緒元年(1875),清廷任命陜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帥從蘭州移駐肅州,運籌帷幄,指揮入疆作戰。左宗棠上書清廷,夸贊劉錦棠“英銳果敏,才氣無雙,志慮忠純”(2),推薦他總理行營事務,朝廷照準。此時,年僅三十一歲的劉錦棠實際上成了收復新疆的前敵總指揮,不僅手下的老湘軍,甚至新疆其他各路官軍都受其節制。
光緒二年(1876)四月二十六日,劉錦棠率二十五營老湘軍從肅州分批出發,出嘉峪關,經千里戈壁,向北疆進軍。七月下旬,會合先期進疆駐扎于濟木薩(今吉木薩爾)的金順部,進占阜康。然后,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迷惑敵人,并親自率精兵抄小路突襲,趁夜奪取黃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迪化(今烏魯木齊)外圍的重要據點古牧地。當大軍出現在迪化城下時,守城的白彥虎想不到湘軍如此神速,而此時城內空虛,援兵未到。湘軍將大炮架在郊外制高點六道灣水塔山上,一炮擊中城門,城墻轟塌,守城的敵軍立刻作鳥獸散,棄城而逃。
光緒二年(1876)大雪封山之前,劉錦棠的部隊收復了北疆。光緒三年(1877)開春后,劉錦棠又運用了其擅長的“運動戰”,率騎兵、步兵挺進南疆。是年四月,大軍先后攻占了阿古柏重兵把守的達坂城、吐魯番、托克遜,南疆門戶洞開。
在持續不斷的軍事壓力下,損兵折將的阿古柏偽政權起了內訌,先是阿古柏患病而死(也有其服毒自殺的說法),其長子伯克胡里殺死了挾父親尸體而掌握政權的另一個兒子海克拉。劉錦棠看到機不可失,立刻率軍千里奔襲,一個來月就光復了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南疆東部四城。左宗棠大喜過望,寫信夸贊他“未及三旬,連復四城,兵機神速,古近實罕其比。麾下威名震于海宇,自至收復西四城,俄、英諸族益知所憚”(3)。因此,劉錦棠被“敵人”稱為“飛將軍”。
戰亂平息后,恢復新疆全疆的社會秩序、保障民生成為頭等大事,而改變傳統的管理體制便成了當務之急。繼兩任陜甘總督左宗棠、譚仲麟(湖南茶陵人、民國行政院長譚延闿之父)上奏在新疆建立行省制之后,劉錦棠以督辦全疆軍務的欽差大臣身份,再一次向朝廷提出新疆建立行省的奏請。光緒九年(1883),清廷批準新疆正式建立行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迪化(今烏魯木齊),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巡撫。
由于多年征戰,剛過不惑之年的劉錦棠傷病纏身,更由于撫養他成人的祖母思孫心切,于是劉錦棠多次上書請開缺回鄉,但朝廷讓他以新疆軍政事務為重,一次次不予批準。
劉錦棠的祖母陳氏是一位偉大而堅韌的婦女,她的兩個兒子戰死在沙場,兒媳婦改嫁,自己將幾個孫兒養大成人。光緒十五年(1889),已八十五歲的老祖母陳氏中風倒地,躺在病榻上念著孫兒劉錦棠的名字。劉錦棠上書引用李密的《陳情表》,誠懇地再次請求朝廷準假探親,這一次朝廷終于批準了。
劉錦棠少小從軍,中年衣錦榮歸,自然在故鄉引起極大的轟動,而他也成為劉氏家族的驕傲。劉錦棠的歸來,給重病的老祖母陳氏以莫大的安慰。可是,劉錦棠卻不能去探望還健在的母親。因為根據湘中一帶的禮法,“孝子不養下堂母”。“下堂”即改嫁,鄉俗認為丈夫死后,妻子撇下兒女改嫁,是對丈夫的不忠,是對兒女的不負責任,所以兒女成人后哪怕再有出息,也不得供養改嫁的母親。身為封疆大吏的大英雄兒子劉錦棠回故鄉了,與劉錦棠故居隔一條小河的母親不能過來看兒子,兒子礙于禮法也不能過去探望母親,母子倆只能隔河相望。劉錦棠的父親劉厚榮因為兒子的官位,被追贈“光祿大夫”,而母親彭氏因為改嫁卻不能得到任何誥封——兒子的富貴,劉家的顯赫,已與她沒有半毛錢關系。
此后,劉錦棠一直隱居故鄉。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戰事起,朝廷想要起用這位“飛將軍”,傳旨劉錦棠招募舊部火速趕赴遼東迎戰。劉錦棠二話沒說立刻啟程,但在從老家山棗剛行進到湘鄉縣城時忽然中風,身體偏癱,不久后在湘鄉縣城去世。臨死前,劉錦棠將兒子和舊部召集床前,口授遺折,說:“死不瞑目,伏愿皇上圣謨堅定,激勵將帥,掃蕩夷氛……”(4)
不能供養生母,不能去遼東抗擊倭寇,也許是劉錦棠人生最遺憾的兩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