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國內汽車市場還由合資車獨大的時候,很多車型例如桑塔納,定價8萬,在國內需要18萬,同時豐田如日中天的時候,旗下所有車型不僅售價最貴,甚至部分車型在國內還得加價才能買到。而那時的國產車,只需要幾萬塊,甚至能花十萬塊左右都能買到很多非常有競爭力的車型了。而近幾年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的百花齊放,合資車開始不斷降價,指導價十七八萬的車型,優惠后落地都不到十五萬,而反觀國產車,價格一直在不斷上漲。
眾所周知,由于國產汽車自主品牌的起步要比合資車晚很多,一直以來都是以價格低廉、配置豐富的優勢與合資車搶占市場份額,但近幾年隨著國產車的迅速崛起,似乎“價格低廉”的招牌已經被拋之腦后了。每當有新車上市,動輒都是二三十萬,甚至四五十萬的價格,甚至還有上百萬的,例如比亞迪仰望U8。然后就開始有很多人怒噴國產車,說什么忘了初心,好起來了就開始割韭菜等等一些話,那么國產車越來越貴的背后,真的就是為了割國人的韭菜嗎?今天,兔兔就帶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
不得不承認,近幾年自主品牌在造車技術上有著明顯的提升,前幾年如果推薦大家買國產車,相信很多人都會遲疑,甚至壓根就不考慮買國產車,但現在的國產車已經逐漸成為了很多基層工薪家庭的購車首選。
并且隨著新能源時代的到來,國產自主品牌憑借著這股東風迅速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亞迪。而“電動之路”讓造車的成本開始增加,主要是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同時相比于之前傳統的燃油車,電動汽車各種智能化的配置,也造成了造車成本的上漲,一個激光雷達好幾千,一個高階芯片又是大幾千,總體的制造成本也就上升了。
就拿吉利與奇瑞汽車來說,奇瑞制造的發動機完全可以與合資車對敵了,而吉利自從收購了沃爾沃開始合作造車之后,造車技術上完全算半個合資了,其汽車的質量自然上了一個檔次,如果還賣的便宜,那就有點稀奇了。并且國產車也不再甘心拘泥于低端市場,開啟了高端造車之路,推出的WEY、領克系列等車型,都見證了國產車的實力。
除此之外,雖然國產車的價格這幾年確實高,但是配置也確實有誠意,像是空氣懸掛,在之前都是六七十萬的車型上才給你配的東西,而現在30多萬的理想,空氣懸掛給你了,電磁懸掛給你了,并且座椅通風加熱加按摩、要真皮就給真皮,甚至還有零重力座椅都有了。而同價位的合資車呢?在國產車中已經是全系標配的配置,在合資車型上,統統是選配。
并且雖然現在的合資車看起來大幅降價,好像開始走“親民實惠”路線了,但背后其實隱藏了很多東西,主要是因為本來合資車的價格就虛高,畢竟從一開始合資車就是高利潤,像是豐田,單車利潤率都高得嚇人,即使降價了,其中的利潤也是巨大的,降價只是讓他們比以前賺的少一點。并且隨著我國自主品牌的不斷崛起,不降價將意味著失去更多的消費者,合資車不得不妥協。畢竟買車這種事情,誰都會貨比三家,誰也不是傻子。
這么對比下來可以發現,國產車越賣越貴這個事情,對于確確實實有“真材實料”的,或者你覺得對得起那個價位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國產車價格上去之后,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以前那些割韭菜的合資品牌,至少不敢再加價讓你提車了吧。
綜上所述,隨著造車技術和成本的提高,國產車漲價是必然的過程。雖然近幾年國產車在售價上賣的貴了,但是國產車的用料、做工以及安全等方面是越做越精細,反之合資車,為了一味的追求利潤,反倒是壓榨汽車的配置,甚至有的車企直接就存在偷工減料的減配行為。不知道大家對這種現象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分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