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艷
冬令進補是一著名民間習俗,是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養生規律制訂的。冬季適應養藏之道,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至”日陰極而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能充分發揮補藥和食品的作用,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精神狀態。冬令進補能為來年打好身體強健的基礎。
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中醫認為虛證可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四類,在配制食療藥膳方時,要注意藥性搭配,即補氣壯陽的藥配少量滋陰補血的藥,防止單純的藥味偏頗引發不良反應。
常見補益食物、藥物及適應癥見下表:
常見幾款藥膳
參雞湯
原料:母雞、人參、紅棗、松子、板栗、糯米、蔥。
做法:
1.先處理雞:由尾部將一半份量的紅棗、松子、板栗和全部的糯米(先泡3小時備用)放入雞肚內,最后放入人參,再用牙簽從雞的尾端固定住。
2.將雞放入冷水中加熱煮1.5小時以上,最后加鹽調味,再放入另一半的紅棗、松子、板栗和少許蔥花即可。
3.食用前淋點酒,可增加香味。其湯汁非常鮮美,雞肉可沾胡椒鹽或番茄醬食用。
功效:
補元氣、養肝腎、安神。適用于勞傷虛損、動則氣喘、心慌健忘、眩暈頭痛、久病不復等癥。
當歸生姜羊肉湯
原料:
羊肉、當歸、生姜、鹽、料酒、醬油、味精。
做法:
1.當歸洗凈切片,把羊肉剔除筋膜,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后,切小塊備用。
2.將瓦煲洗凈,加入適量清水,置于火上,用大火煮沸。
3.最后加入當歸片、羊肉塊、生姜片、料酒,加蓋。用小火煲3-4小時后,撒入精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
補氣養血,溫中止痛。此湯還可以用來治療月經不調、產后乳少、惡露不止、痛經等病癥。
蟲草鴨
原料:
嫩肥鴨、蟲草、蔥段、紹酒、味精、姜、川鹽、鴨湯。
做法:
1.將洗凈的鴨子從背尾部橫著開口,去內臟,放入沸水鍋內煮,除盡血水,撈出斬去鴨嘴,鴨腳,將鴨翅扭翻在背上盤好。
2.蟲草用攝氏30度溫水泡15鐘后洗凈。
3.將竹筷削尖,在鴨胸腹部斜戳小孔,每戳一孔插入一根蟲草,逐一插完后盛入大品鍋中(鴨腹部向上),加紹酒、姜、蔥、川鹽、鴨湯,將鍋蓋嚴,上籠蒸3小時左右。
功效:
補益肺腎之氣、止咳嗽、補虛損、益精氣。
杜仲豬腰煲
原料:
豬腰一個,杜仲30克。
做法:
將原料放入燉鍋內加水,煲湯食服。
功效:
肝腎不足、精氣虧虛的陽痿。
枸杞紅棗烏雞湯
原料:
烏雞、紅棗、枸杞、桂圓、蔥、姜、料酒。
做法:
1.把烏雞洗干凈,剁成小塊,放入熱水中焯一下,洗凈。
2.把烏雞放到電壓力鍋里,放入紅棗、枸杞、桂圓;再放入蔥、姜、料酒,添加足量水。蓋上鍋蓋,按雞鴨鍵,40分鐘后就做好了。打開鍋蓋,放入適量鹽攪拌均勻。
功效:
滋陰補腎養血調經
十全大補湯
原料:
黨參10克,炙黃芪10克,肉桂3克,熟地黃15克,炒白術10克,炒川芎6克,當歸15克,酒白勺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墨魚50克,豬肉500克,豬肚50克,生姜30克,豬雜骨、蔥、料酒、花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1.將以上中藥裝入潔凈的紗布袋內,扎口備用。
2.將豬肉、墨魚、豬肚洗凈;豬雜骨洗凈,捶破;生姜拍破備用。
3.將豬肉、墨魚、豬肚、豬雜骨、藥袋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放入生姜、花椒、料酒、食鹽,置武火上燒沸后用文火煨燉,待豬肉熟爛時,撈起切條,再放入湯中。
4.撈出藥袋不用。食肉喝湯,早晚各吃一碗,每天2次,全部服完后,隔5天再服。
功效:
本方由補氣的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和補血的四物湯(熟地、白芍、當歸、川芎)合方再加溫補的黃芪、肉桂組成,從而成為一張溫補氣血的進補名方。適用于氣血俱虛或久病體虛,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腰膝乏力等癥。
進補注意事項
1.中醫講虛則補之,身體強壯、濕熱或實熱體質的人不適合進補。
2.如患感冒、鬧腸胃病、得支氣管炎等急性病時,則不宜進補。
3.進補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緩緩圖之。
4.進補要適度,如果服人參過量,會引起精神亢奮、頭痛、煩躁、飽脹、汗出等癥狀;過量服鹿茸,會引起燥熱、面赤、脫發;過量食地黃會引起胸腹脹滿、喘氣、便溏等不適。
5.不可給孩子服用人參、燕窩之品,這會引起兒童性早熱及肥胖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