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長期的觀察中,有兩種家長是比較討厭的。第一種家長是自己比較成功,就希望自己孩子比他還要成功,但又不給孩子時間和精力。另外一種家長是,自己不成功,是個失意者,就希望孩子彌補自己的人生遺憾,但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
圖為俞敏洪在演講現場
作者/俞敏洪
近日, 俞敏洪在第八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我對中國家長的表現比較失望
我始終有這樣一個觀點,尤其是我自己當了家長以后。在中國只有把家長教育好了,才能教育好孩子。從我們中國家長的表現,還有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來看,我本人還是感到比較失望的。這個失望來自于,我們對孩子從小的教育缺乏一門課程——教孩子長大后怎么真正變成人,包括道理規范、行為規范。盡管我們有很多課程,涉及這些方面的理論,但是實際上真正能讓孩子變成自己的、從內心認同的,變成無意識的一部分……這些事情,我們沒有做到。
整個中國社會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全國人民一心往“錢”看。其實,商業性社會是最應該以誠信為體系的社會,但是中國的商業化過程是一個“搶奪”的過程,是一個“互相剝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裙帶關系、資本關系、政府的權力關系,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一切所帶來的是,中國商業發展過程,反而變成一個誠信體系越來越缺少的過程,這和世界商業社會的發展是相反的。沒有誠信的商業社會發展過程,導致的結果就是家庭教育迷茫,學校的教育陷入迷茫。
兩種家長比較討厭,我就是其中一種
在我長期的觀察中,有兩種家長是比較討厭的。第一種家長是自己比較成功,就希望自己孩子比他還要成功,但又不給孩子時間和精力。因為他比較成功,他自己缺乏時間和精力管孩子,但他又給孩子施加巨大的壓力,這種家長比較討厭。我就是這種家長之一。你又沒有時間,又期待孩子成功,又不耐心給孩子輔導,這樣就會有很多麻煩。
另外一種家長是,自己不成功,是個失意者,就希望孩子彌補自己的人生遺憾,但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他希望自己的遺憾在孩子身上能夠彌補起來,彌補自己在社會地位上,或人生不成功的遺憾,所以就給孩子施加巨大的壓力,但他又沒有好的教育方法,甚至不惜打罵,這種家長也比較討厭。
我覺得最好的家長是,自己比較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現狀,還能在現狀中體會到某種快樂,并且能夠有比較好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時,夫妻都能心平氣和地帶著孩子往前走,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往往成長得比較快,心理也比較健康。
有這樣一種說法,所有的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生出來是個天才,并且按照天才的方向來培養,而且不是一個方面的天才,又讓孩子學音樂,又讓孩子學繪畫,還要孩子各科都好,這樣的培養,實際上越培養越失望。因為大部分孩子實際上都是正常人,直到青春期叛逆了,你發現孩子沒法培養了,直到考上一個一般的大學,父母才終于放棄了,“原來我一切的培養都是沒有效果的”。而國外的父母更關心孩子是否健康成長,身心是不是健康,然后最關鍵的是,在乎孩子是不是快樂。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作成功人士來培養,他們認為孩子會不會成功是他的天資,這個天資讓他自然發揮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從來沒把孩子當作總統來培養。
我想說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越高,就是你貪婪越多,你動作就越容易變型,對孩子施加的壓力就會越大。所以,我建議家長放棄對孩子所有的期望,但是只要留下一點就可以,你確保孩子身心健康,即使是全班最后一名,但依然快樂。
家長做好三件事,孩子一生就不會有大問題
我覺得一個孩子的成長期里,1到6歲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自己的感覺是,父母做好三件事情最重要。
第一件事情,要確保孩子的安全感。因為孩子從出生到5、6歲之間的安全感,決定了他一生是不是身心健康,而且小時候安全感的養成,對于孩子未來長大后是否愿意去闖蕩世界,特別重要。從小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愿意未來走向世界。
安全感的養成,主要是來自父母的性格脾氣,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是不是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我們有些年輕父母覺得,孩子還不懂事,所以在孩子面前吵架沒事。其實,這個傷害是非常大的。你覺得孩子還看不懂、記不住,但是人真正的記憶從五歲就開始了。
第二件事情,孩子的規矩,也是從1歲-6歲期間真正養成的。父母給孩子定的規矩一定要合理。我看到周圍的朋友,有2歲的孩子知道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到應該放的框里去。這就是父母給他定規矩產生的行為,而不是他天生會的。父母會引導他怎么玩,怎么保持干凈,他收拾好玩具后,再給他鼓鼓掌。
第三件事情,要讓孩子喜歡上讀書。這個從父母講故事開始,到最后孩子認字了,自己開始讀。我覺得從1歲開始,就可以開始給孩子讀,到2歲孩子基本都能聽懂你講的這些故事的大部分內容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其實非常強。我孩子小時候,我基本沒給他們講過故事。非??上У氖牵依掀乓矝]給他們講。所以我的孩子現在缺少講故事的能力。
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其實非常強
家長把這三件事情做好,讓孩子有安全感、有規矩、喜歡讀書,我覺得孩子一生基本所有大問題都解決了,至于孩子是外向還是內向,脾氣是慢一點還是急一點,有些時候是基因遺傳的,你不一定管得住,但那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后天可以管得住的。
勇于嘗試和學會接受現實的能力很重要
家長要注重孩子兩個方面的發展,第一個就是基本的判斷能力,也可以把它叫做嘗試能力,就是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東西可以努力去做,什么東西可以放棄。這主要是從小到大的價值體系,文化氛圍,還有家庭的環境、學校的環境等各種環境綜合起來給他培養成的一個觀念。我們中國人從總體來講比較功利主義,比較急功近利,這是整個大環境教育所帶來的結果,那么西方人更加注重生活質量,體育運動、身心健康,這也是社會形態和家庭形態。整個大環境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去改變,但我們的小文化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改變家庭文化,部分省市可以改變學校的校園文化。
第二個家庭教育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一個能力要讓孩子學會接受現狀,并且在現狀之上進行努力,而不是說給孩子固定一個結果。我們中國的中小學老師和父母有一個比較大的毛病是在其心中有一個優秀的一條線,如果這條線是100分,我們很多家長定的可能都是90分,其實當孩子每次考試回來只拿到了90分以下的成績,家長就會表現出各種的不滿,臉色也會變。但是對于孩子來講,分數多高,這個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這個結果中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為了他想要達到的結果,而付出了努力。
生二胎要跟上節奏,一定要對大的更好
我覺得二胎只要把握住兩點就行了。第一,兩個孩子的年齡段不要相隔太大,最多中間隔2到3歲,不能隔了6、7年再生,有的我發現上一胎都十八歲了,現在還是準備生一個二胎,隔了十八年,這到底是兄弟關系呢還是上下輩的關系呢,搞不清楚。就是孩子的年齡不要差太大,差個兩三歲是最好的。
第二,不管第一胎是男孩還是女孩,第二胎是男孩還是女孩,永遠要對大的比對小的要更好。生兩個孩子很容易就被發現你對誰好,即使是同等對待,大的都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愛,一旦失去很多愛,他的身心健康上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對二胎好的時候,對大的也要更好,兩個孩子才會身心健康的成長。
興趣班≠培養全能冠軍
我覺得興趣班是一個孩子除了學習語、數、外之外的業余愛好的選擇。首先要看孩子是不是天生有這方面的興趣,我覺得尊重孩子的興趣最重要;其次我覺得家長為孩子選興趣班不應該選的太多,有的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冠軍,這個是沒有意義的。
從家長的角度來講,興趣班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來選擇,比如說孩子比較內向,我會推薦家長讓孩子學舞蹈,唱歌,將孩子內向的那一點稍微淡化一些;那么比較多動的孩子,比較外向的孩子,我建議去學學圍棋,學學象棋,將孩子的性格稍微往下沉一些。
當然他真正的愛好是順著他的個性往前走的,我只是說我需要孩子一個身心的平衡,孩子的興趣愛好并不是朝著專長去培養的話,我覺得這樣可以平衡孩子的個性。學興趣是為了孩子的生活豐富而絕不是參加比賽。
但是,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種感覺就是成就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是為什么孩子一旦有進步我們就要表揚,就要鼓勵。表揚和鼓勵的前提就是要肯定他的成績。因此一旦孩子選擇了興趣班,我還是建議讓他把興趣學到有一定的水平,比如說在業余場合表演或者親戚朋友之間表演,大家都覺得好,就比較有成就感,絕不是為了獲得全國冠軍的。
如何讓孩子100%成功?
我覺得未來有兩個趨勢是必然發生的,第一個是名牌大學獨占鰲頭這件事情一定會很快被解構掉,未來中國會出現各種各樣特色大學,而不會是名牌大學。優秀教師資源已經在全球沒有障礙地進行分享,突破了圍墻的體系,你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向不再是考了高分進入名牌大學中去,他可能某兩到三門課程學的好就能進入到特色的大學中去。目前中國的高考(精品課)改革方向我認為是對的就是3+X的模式。
第二個是未來的公司結構的改變會導致雇傭制的解體,變成老板跟合伙人的關系,就是說我以我個人的專業知識幫你完成某件事情,然后你給我支付我應該拿到的報酬,我可以完全不屬于你管。我的關系可能不在你公司但是我可以為你的公司服務。未來每一個個人都會變成一個主體,這個主體可以為各方面提供服務,這個就叫做合伙人制度的出現。
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兩個方面的能力,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第一,能從全世界獲取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的能力。第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自強的能力。我們的孩子就100%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