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錯了?
例1 李某,女,23歲。體檢發現血總膽固醇(TC)6.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38 mmol/L,兩項均有一個向上的箭頭,其他項目無異常。小李認為血脂高了,來到社區衛生中心。社區醫生給她開出了他汀類藥物,還告知須長期服藥降膽固醇。
例2 張某某,男,68歲,有糖尿病史,1年前曾置入兩枚冠脈支架。體檢發現血總膽固醇(TC )5.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04mmol/L。老張看到血脂結果在參考值范圍內,心中暗喜,醫生也告訴他,血脂不高,生活注意即可,不用服藥。后來另一位醫生告訴他應該服降脂藥,但老張擔心有副作用,還是堅持不服藥。
錯在哪兒?
目前健康體檢已廣泛推開,許多人每1-2年都會檢查一次。體檢中化驗血脂是必做項目。看到血脂化驗結果,一般人都會以相對應的參考值為標準,特別是根據有無向上的箭頭來判斷血脂正常與否。這一簡單判定使得本可以不服藥的人被要求服藥,而必須服藥的人反而未能服藥。出現上述誤差的原因,一是一些醫務人員對降血脂治療時應先做心血管病危險度分層認識不足;二是血脂化驗單只標出了一個參考值,未能提醒醫患。
降脂目標因人而異
大量循證醫學證據顯示,膽固醇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膽固醇越高,發生冠心病、腦卒中的可能性越大。與其他一些化驗項目明顯不同的是,對于血脂結果的評價,更應強調結合受檢者的總體心血管病危險。根據發生心血管病危險的幾率大小,將人群分為極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心血管病的極高危人群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征、冠心病或腦卒中與糖尿病并存;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腦卒中和/或一過性腦缺血、糖尿病、高血壓合并3個以上危險因素、腎臟病(1-4期)等。中危和低危也有相應的標準。
降血脂要以降LDL-C為重點,突出極高危、高危患者的降脂達標,并建議血脂化驗單中LDL-C的參考值可標示為:心血管病極高危人群<2.07mmol/L、高危人群<2.59mmol/L、正常人群<3.37mmol/L。也就是說,不同人群降脂治療目標不同,危險度越高,患者的膽固醇應降得越低。病例1中的小李剛剛過正常值;而病例2中的老張則高于目標值,需要服藥。
目前,有很多醫院的血脂化驗單還維持著舊有模式(單一參考值)。呼吁:改變單一模式,按不同心血管病危險度做出修改,并在化驗單下空白處注明不同心血管病危險度所屬的疾病。
再補充一點,高血壓以外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包括:1.年齡(男)≥45、(女)≥55歲。2.吸煙。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1.04mmol/L。4.肥胖(體重指數≥28kg/m2)。5.早發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早發即一級男(女)親屬,55(65)歲前發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