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為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外族入侵的結果往往是被漢民族同化?

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一次統治農耕文明,還摸不到門道,建立的政權接二連三的失敗。經過不斷的嘗試、總結經驗,以及向漢民族學習后,游牧民族的領袖逐漸掌握了統治農耕地區的技巧。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北魏孝文帝的遷都和改革,就是游牧民族模仿漢人統治模式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在游牧民族儒化的隊伍中,北魏孝文帝是最激進的一個。

他不是部分的學習儒家思想,而是要把自己所屬的鮮卑族從頭到腳全盤儒化。不光要讀儒家的書,模仿儒家的官僚制度,甚至連穿什么衣服,說什么語言,都要改成漢民族的。

雖然歷史課本上對孝文帝的做法持肯定贊揚的評價,并且他的確對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但我們還是得說,孝文帝的想法是對的,但實際執行上卻有很大的問題。

孝文帝繼承帝位的時候只有5歲,當然管不了國家大事,大權掌握在他的祖母“文明太后”的手里。文明太后是漢人,也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北魏的漢化政策其實從文明太后就開始執行了。

文明太后制訂了幾項非常重要的漢化政策,如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朝廷給官員發放俸祿等。這些政策主要是從政治和經濟角度進行漢化改革,也就是說,是從“法”的角度去改革。

原先的北魏有很多從游牧民族延續下來的制度,比如王室之下是很多部落,王室并不負責各部落的花費,各部落如果缺錢就從自己領地里征收或者自己去劫掠,拿多少也沒有定數。顯然,這種模式不適合統治農耕文明,既不利于百姓農業生產(天天過著被搶的日子,誰還愿意生產?),財富也都流入了部落首領和地方漢族豪強(他們幫助部落首領向百姓征收)的口袋,時間長了很容易造成地方分裂。

文明太后的幾項改革政策改變了上述情況,把稅收大權抓到王室的手里。這對于北魏的長久統治是很有必要的。

到了孝文帝執政的時代,他漢化的愿望比文明太后還要強烈,親政不久,他就要把北魏的都城從今天的山西大同南遷到洛陽去。

南遷的理由大概有這么幾個:

一是大同這里鮮卑舊族居多,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壓力太大。

二是北魏統一北方之后,想要向南繼續征服中國南方。大同太靠北方,不利于組織南方的戰爭。

三是大同的糧食產量太低。大型帝國的首都附近必須駐扎大量的中央軍,這樣才能保持中央對地方具有軍事優勢,龐大的軍隊需要大量的糧食。古代運糧成本太高,因此古代大帝國的首都大多選擇在糧食產量較高的地區。

洛陽符合以上幾點要求,糧食產量高,位于中原的中心,交通便利,易于防守,是很多中原王朝的都城。

總的來說,北魏遷都到洛陽是個利大于弊的決定。但除了遷都這件事外,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也有特別不靠譜的幾條,而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并沒認識到儒家政治的精髓,只看到了“儒表”,卻沒有看到最關鍵的“法里”。

孝文帝知道儒家對統治有好處,但只看到了表面的禮儀那一套,只看到了各種復雜的規矩,特殊的儀式,繁多的名目,他以為模仿了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掌握了儒家統治的秘訣,這當然是錯的。

比如“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兩晉南北朝是門閥政治,大門閥能左右朝廷局勢。那些大門閥家族顯赫,以本門姓氏為尊。孝文帝改鮮卑族姓氏,就是想學漢族的門閥制度。他不光是改姓氏,還硬性劃分出八個高級姓氏和一些低級姓氏,選拔官員以姓氏門第論。

而門閥政治本身就是一種落后的、弊病叢生的制度。只能說明孝文帝照葫蘆畫瓢,把壞的地方也一并學了來。

還有一條當時爭議很大的“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簡稱“禁胡服”。這個政策乍一看是沒問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確非常重視穿衣打扮。在古文中,就有一個詞叫做“左衽”,用來指代“少數民族”。“衽”本來是衣襟的意思。古人穿的大袍子,前面的兩片衣襟壓在一起,在胸前形成一個類似“y”的樣子。以穿衣人的角度來說,這個“y”下面這一撇,撇向左邊,就叫“左衽”,撇向右邊,就叫“右衽”。

漢族的傳統習俗是,穿衣服一定要右衽,如果是左衽,說明你這個人不懂基本的禮儀制度,肯定屬于外族。所以古時就普遍用“左衽”來指代少數民族。

另外,在傳統習俗中,死者穿的衣服也用“左衽”,以示和生者的區別。日本曾深受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影響,現在仍舊有生者“右衽”,逝者“左衽”的習俗。大家去日本旅游,穿和服或者日式浴衣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不要鬧笑話。當然,現在的時裝并不在這種規矩約束之中,所以今天我們日常著裝怎么穿都無妨。

在我們今天看來,衣襟朝哪邊壓,實在是個很小的事。但就僅從這么一點服飾上的細節,竟然能區分這個人是哪一個民族,是活人還是死人,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對服飾是非常重視的。那么,儒家對于該怎么穿衣服,怎么戴帽子,為什么會有這樣嚴格的規定呢?

這是因為,儒家認為社會必須有嚴格的等級秩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身份,他的行為必須符合這個身份。用通俗的話說,當百姓就得有當百姓的樣,當官就得有當官的樣,當皇帝就得有當皇帝的樣。

可是,一個社會里有那么多人,人們怎么知道對方的身份呢?畢竟身份不是天生就帶來的東西,而是社會外加給人的。所以需要一個外在標記來表示人的身份,這個標記就是衣冠。因此古代才特別看重服飾的樣式,錯穿一點都不行。穿錯衣服代表著身份的錯亂,而身份一亂,社會秩序也就亂了。

因為衣冠的重要性不在于具體的樣式,只在于它能區分出每個人的身份等級。

如果魏文帝能夠明白這一點,那么大可以繼續用胡服的樣式,只要模仿儒家衣冠文化對各種制式做出嚴格規定,效果是一樣的。比如后來清朝就全面模仿儒家的禮儀制度,他們的衣服是在滿族服飾的基礎上參考儒家衣冠制度設計出來的“旗裝”,樣式和漢服不同,卻不妨礙使用儒家禮制。

最后一個改革,是當時最受反對的,那就是“禁胡語”,簡單說就是“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提倡說漢話的確有好處,因為當時亞洲最重要的著作都是由漢語寫成,全部都翻譯成其他文字是不可能的事。鮮卑族統治者要想盡快用知識武裝自己,最好的辦法是親自學習漢文。而且長城以南的地區人口數量最多的是漢民,政府從上到下也要任免不少漢族官員,僅從交流方便的角度講,提倡學習漢語也是對的。五胡十六國中的其他游牧民族統治者,也都提倡學習漢語。

問題出在學漢語的同時,他還禁用鮮卑語。

還是拿后來的清朝做例子。滿清入關以后,為了維持統治,皇帝會學習漢文和蒙文,很多皇帝的漢學造詣都相當不錯。但與此同時,清朝皇帝并沒有放棄滿語,他們稱滿語為“國語”,要求八旗官員必須熟練掌握滿文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和滿族官員對話時,在批改滿族官員的奏折時,清朝皇帝都會使用滿語。

所以,從技術角度來看,魏文帝禁胡語和禁胡服這兩項改革其實都不是必須的,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很大。

民族自豪感人人都有,鮮卑族也不例外。平白無故的要一個人放棄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服飾,對于任何人都是感情上難以接受的事。

可以想象當時孝文帝的改革引起鮮卑人多大的反感。不但大部分鮮卑族官員都是陽奉陰違,甚至連太子都反對他,私下里偷偷換上鮮卑族的服裝,甚至還組織了一場政變。

孝文帝是一個銳意進取,有著雄心壯志的君主,但他雖然正確的意識到學習儒家思想的必要,卻沒能分清哪些知識必學,哪些可以不學或者緩學。導致他的改革政策并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違背了大部分鮮卑貴族的感情訴求,只能靠武力的手段強制推行。偏偏孝文帝執政的時間又不長,遷都之后五年的時間就死了。之后北魏政局日益糟糕,境內叛亂四起,很快就被其他游牧民族取代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少數民族和漢族融合在了一起。比如鮮卑族,經過長時間的農耕生活,他們學習了很多漢族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逐漸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到了隋唐時,鮮卑族和漢族徹底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已經不存在了。

歷史上,還有不少民族的情況也是類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答案是,這和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所謂民族文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環境決定的。比如長城以北的民族文化,都和游牧生活有關。長城以南的民族習慣,都和農耕生活有關。當兩個不同民族的人民由于遷徙、戰爭等原因混居在一起時,由于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同,生活習慣必然趨同,最終民族習俗也就會趨于一致。再加上長期混居很容易打破語言的障礙,而通婚會消弭血緣的差別,久而久之,兩個民也就會融為一體了。

比如,五胡十六國期間有很多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一開始,他們都會保留本民族的習俗,甚至有些人還堅持住帳篷,堅持騎馬放牧。但是中原地區的人們整日都在農耕,游牧民族在這里生活時間長了,不得不接受包餃子吃米面,按季節到村子里收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在中原地區出生的后代,他們很自然的覺得,以漢族的生活習俗在中原生活,要比堅持游牧民族的習俗更舒服和更方便。幾代人以后,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就和漢族沒什么區別了。

滿清入關以后,想了很多辦法堅持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比如要求八旗子弟說滿語,習騎射。一開始這些要求還有用處,但是在漢地生活了幾十年、上百年后,大家也覺得還是漢族的生活方式更舒服。等到民國再看那些八旗子弟,提籠架鳥、擅書能畫,一嘴的京片子,他們的身上已經沒有一點游牧民族的痕跡了。

同樣的道理反過來也成立,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漢族人跑到長城以北生活,時間一長,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和當地的游牧民族相同,身上看不出漢族習俗的痕跡了。

最后是宗教的原因。

不同民族的人群長期混居,絕大多數下最終會形成融合的局面。但在當有宗教影響時,也會出現例外。

這是因為宗教的約束力要大于生活環境的影響,而大部分宗教都要求信眾嚴格遵守獨特的生活習慣。虔誠的宗教信徒不會在生活習慣上隨便和教外人士混同,融合也就難以實現。所以西方有一些地區即便很多年以來都是多民族、多教派混合居住,但是卻依然涇渭分明,并沒有融合在一起。

中國的情況不同之處在于,古代中國由于儒家道德占絕對優勢,宗教對人們的影響要小的多。在歷史上,傳入中國的宗教都要先在教義上向儒家妥協,在不和儒家思想產生沖突的情況下才能傳播。所以中國傳統宗教對民眾的約束力很差。中國百姓更相信“仁義禮智信”這些典型的儒家教條。比如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和尚老道見面依然可以像朋友一樣攀談論道;老百姓前腳拜完菩薩,后腳就去給太上老君磕頭;甚至還有不少同時信奉儒、佛、道,推崇三教合一的教派。

為什么在古代中國民間,各個教派之間很少發生沖突?正是因為大家在儒家道德上找到了共同點,連宗教本身都趨于混同,宗教也就不會在造成族群對立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史必知100事(四十)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興衰轉折
知識提綱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黃樸民: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為何北魏漢化婚姻制度,青出于藍勝于藍,無意中挽救了平民婚姻
北魏的改革措施很成功,卻為何還是迅速走向滅亡?
稱雄北方五百多年的鮮卑族,如今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广南县| 南皮县| 旬邑县| 灵山县| 中阳县| 亚东县| 泰和县| 泰顺县| 高陵县| 上犹县| 温宿县| 深泽县| 新乐市| 泰顺县| 株洲县| 潼关县| 平罗县| 南汇区| 普兰店市| 浠水县| 迭部县| 麻阳| 汤原县| 北流市| 永州市| 会东县| 元氏县| 共和县| 砚山县| 文山县| 随州市| 安阳市| 廉江市| 荆州市| 宜城市| 星子县| 襄城县| 黑山县| 瓦房店市|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