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筑,歷史悠久,它主要經歷了這樣一些發展階段:
古希臘建筑:(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1世紀)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建筑開起了歐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臘的發展時期大致為公元前8~前1世紀,即到希臘被羅馬兼并為止。古希臘建筑,主要是柱式建筑,屬于梁柱體系,早期主要建筑材料是石料。雖然建筑樣式比較單一,內部空間封閉簡單,但卻給予了后世許多藝術以啟發。
古羅馬建筑:(公元1~3世紀)(極盛時期)古羅馬時期的建筑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筑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筑的一種發展。古羅馬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強國,與此同時羅馬人也開始了羅馬的建設工程。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時,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
拜占庭式建筑: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于是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就產生了拜占庭建筑風格?!鞍菡纪ァ痹枪畔ED的一個城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于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
羅曼式建筑:(羅曼式建筑也叫羅馬式建筑)是6~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是一種仿古羅馬風格的建筑。羅馬式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是6世紀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筑風格,因采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后來的哥特式建筑影響很大。
哥特式建筑:也譯作哥德式建筑。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哥德式”一詞則于文藝復興后期出現,帶有貶意。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
文藝復興建筑: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風格是17世紀初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于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巴洛克建筑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筑,添上新的華麗、夸張及雕刻風氣,發展出的一種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的建筑。
洛可可建筑:是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的法國,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洛可可本身倒不像是建筑風格,而更像是一種室內裝飾藝術。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新古典主義建筑:也叫古典復興建筑。最早出現于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的建筑裝飾設計界,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家具設計界。是一種新的復古運動。從法國開始。革新派的設計師們開始對傳統的作品進行改良簡化,運用了許多新的材料和工藝,但保留了古典主義作品典雅端莊的高貴氣質。這一風格很快取得了成功,歐洲各地紛紛效仿,新古典主義自此成為歐洲家居文化流派中特色鮮明的重要一支,至今長盛不衰。
浪漫主義建筑:浪漫主義建筑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筑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折中主義建筑: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這種建筑任意模仿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現代主義建筑:現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這種建筑強調要擺脫傳統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筑。其下又包含多種風格分類。
后現代主義建筑: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現代主義建筑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筑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筑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由此而出現了后現代主義建筑,也叫做“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后”和“后現代主義”。其下也包括多種風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