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將蘇東坡此時的心境表達的一清二楚,仕途不順的他用詩詞來和殘酷的現實對抗,不曾想成就了他豪放派詞人的地位。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歷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學,他是宋代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詩詞書畫加之散文,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還是那方面的巔峰代表。
據說蘇軾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軾二十一歲就參加朝廷的考試并且高中第二名,從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資聰穎。嘉佑元年父親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兩兄弟出川進京應試,也是在從這開始蘇軾開始名滿天下,當時的應試官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后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就這樣蘇洵父子名動京師而蘇軾更是名聲大噪。
蘇軾步入政壇后卻沒有想象中的順利而是充滿艱辛和坎坷,當時剛好碰上王安石變法因為反對新政再加上當時的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是很大的,這也就間接阻撓了‘新法’的推廣,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強烈的不滿,他的政治對手將他所有詩詞收集起來,成為在朝堂上攻擊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對他的不滿之后被貶。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這也是宋朝少有的文字獄之一,因為這件事他被貶黃州。
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看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羈,看到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絲毫沒有凄凄切切的傷感情緒,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蘇軾豁達的胸懷和豪放的做派。蘇軾是一個才華四溢的人,另外他在空閑之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當他好不容易被調回朝廷的時候,卻看到了當政的舊黨暴露出了很多腐敗問題,于是他大膽上書卻不容于舊黨再度被貶到惠州。在惠州,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至今在惠州西湖都有東坡亭在。
后來的蘇軾再度回朝但也只不過是重復之前的套路罷了,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
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去世。
偉大文人蘇東坡,蘇軾的一生,給人們留下許多故事,太多的談資,有令人向往的美麗愛情故事,有令士子們奮發圖強,終取得功名之傳說,當然同時留下了關于他人生起起落落的談資。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蘇軾的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蘇軾之詩現存四千首,內容豐富,風格多變,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為宋代詩歌開創了一個新方向。
歷史上的評價,多見于蘇東坡于文學和藝術方面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蘇軾,無愧于宋朝第一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