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祛濕化痰的療法使用的越來越多用了,可是為什么現在痰濕的人越來越多,遠遠超過了古時候呢?
有形之痰為狹義的痰,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也就是咱們平時吐出的痰,也叫外痰。無形之痰,即為廣義的痰,也叫內痰。
外痰可能比較好理解,內痰又是什么?
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有的時候皮膚下面出現腫塊,或結節,現代醫學檢查并不是惡性腫瘤,這類病證稱為“痰核”或“痰結”,比較常見的有脂肪瘤、乳腺增生、淋巴結核等。
再比如有些豐滿肥胖的中青年婦女,婚后長期不孕,但婦科檢查卻沒有發現大的問題,這類人群很多就屬于“痰阻胞宮”。
中醫把這些奇怪疾病,通過化痰散結為主的方法治療,往往都能取得好的療效。
中醫常說,“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意思是外痰在肺,內痰多因脾對水濕運化失調所致。
內痰主要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體液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律,伏在體內,逐步停蓄,凝結產生病變的液體。
內痰無法咯出,而且“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因而可產生各種病證,所以中醫有一種說法叫做“百病皆有痰作祟”。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雖然它的出處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但是我個人感覺它更像是將漢代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湯改造而來。
其中二陳指的就是半夏、橘紅,這兩味藥講究越陳越好,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
橘紅不僅理氣寬中,也善于燥濕化痰。廣東地區偏于濕熱,所以當地人有用橘紅藥膳的風俗,對健康就很有好處。
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
烏梅佐少許最妙,既能酸斂肺氣,又能和中,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
甘草為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烏梅1個,同煎至9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侯。
平時使用,可以去掉半夏,雖化痰力弱,但宜用于日常煲湯和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