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6 | 這是大白媽媽第76期微講座
《手把手教你選擇兒科中成藥》
主講人:王怡然
古人云:“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做父母的如果不懂得一點基本的醫學知識,就不是一個稱職的好家長。懂得一些醫學知識的父母能在孩子身體失調的初期抓住先機,依靠簡單、安全、實用的方法將疾病遏制在萌芽狀態,不會等到疾病發展嚴重了再去驚慌失措的尋醫問藥。
隨著冬季的天氣越來越冷,各種常見病也隨之而來,為了緩解寶寶的癥狀,“選藥”成為了媽媽必知的常識之一。
“往左是藥,往右是毒”,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中成藥也不例外。那么媽媽們該如何買對藥,如何讓寶寶吃好藥呢?今天中國中醫科學院副主任醫師王怡然,手把手教您如何正確選擇兒童中成藥。
本期專家 王怡然
副主任醫師
中醫學碩士,畢業于中國中醫科學院。
副研究員,中醫師,執業中藥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北京中醫藥學會會員,北京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成員。
著名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再傳弟子。法宗傷寒學派,崇尚大道至簡,效法仲景,勤求古訓。
擅以經方辨治內科常見病、疑難病,藥簡而效彰。
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致力于通過中醫藥調整改善慢病體質,以整體觀念指導下的辨證論治為原則,求得方證相應,以達到減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尤以腎病、脾胃病、心腦系疾病見長。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照規定的處方和固定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批量生產的制劑。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具有療效突出、使用方便、不良反應較小等特點。對小兒而言,中成藥尤其受到患兒家長的青睞,臨床應用數量廣泛。因此,趨利避害,合理使用,對提高療效、保障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只要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都叫中藥,而所謂合理使用中成藥,是指依據中醫藥學綜合知識來指導臨床用藥。也就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在充分辨病和辨證的基礎上,安全、有效、簡便、經濟的選定適宜的中成藥。這是中成藥應用的主要原則。
所選的中成藥必須與病證相吻合,否則非但于病無益,還會使病情遷延,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中醫是要根據癥狀特點來進行辨證論治而取得療效。比如同樣是感冒,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癥狀,因此治療用藥也有不同。所以選用中成藥一定要辨證選藥,切忌按病名選藥或望文生義!
小兒的身體處于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在這個階段,很容易生病,以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為主,而尤以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最為常見。這也是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關于孩子的問題大部分基本上都是外感引起的,癥狀一般都是發燒、咳嗽。今天就從這幾方面具體講解。
用藥物的寒熱溫涼來糾正我們人體的這種寒熱溫涼的偏性,就是中醫的治病法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也就是說:熱性的疾病要用寒涼的方藥治療;寒性的疾病,用溫熱的方藥治療)是最核心的本質。
以最常見的感冒為例。
感冒,相當于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按照現代醫學來講,感冒絕大多數是由病毒侵襲人體而引發的一系列病癥。那么中醫理論沒有所謂“病毒”這一具體概念,卻也明白這是外來的入侵者,就把他歸為“外邪”的概念里面。
中醫認為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所導致的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針對感冒的治法就是解表法,也叫汗法。就是通過發汗,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治法。通過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的方法。
因為感冒有風寒、風熱之分,所以汗法又有辛溫和辛涼之別。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感冒一般以風寒、風熱兩者為多見。那么中醫所說的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第一,惡寒重,發熱輕,也就是說患者感覺怕冷明顯,并有輕度發熱,無汗頭痛、流涕清稀(流清水樣的鼻涕不止),喉癢,嗓子也不是特別紅——這就是風寒感冒的典型特征。中成藥可以酌情選用發散風寒劑:如解肌寧嗽丸、小兒至寶丸、感冒清熱顆粒等等。
第二,身熱較重而惡寒輕——患者感覺身熱較重,同時可能伴有輕微怕冷,少汗或有汗,咽痛咽紅(嗓子疼痛明顯),口渴欲飲,鼻塞流黃濁鼻涕,痰粘或黃。——這是風熱感冒的典型特征。中成藥可以選用疏散風熱劑:如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兒感清口服液、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兒感冒顆粒、小兒解表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小兒感冒寧糖漿、小兒咽扁顆粒、小兒清咽顆粒等等。
【小結】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辨證要點:
小兒感冒的特點
小兒感冒和成人感冒的不同之處:多以風熱(熱證)為主。
因為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神氣怯弱,感受外邪以后,易出現兼證。
1.夾痰:咳嗽、痰多、喉間痰鳴;
2.夾滯:腹脹納呆,不思飲食,腹瀉嘔吐;
3.夾驚:煩躁哭鬧、睡臥不實、驚惕甚至驚厥抽搐。
市面上賣的小兒感冒藥用于疏散風熱的藥特別多,發散風寒的很少。這是因為小孩體屬“純陽”,或者說是“稚陽之體”,熱病偏多。不是說小孩沒有風寒感冒,是小孩有了風寒以后他化熱非常快,往往還沒等到治風寒,風寒就已經化熱了。
大多數人把小兒感冒的第一階段——外寒階段給錯過了,到了化熱階段,外寒里熱(俗稱“寒包火”)時才去用藥治療,所以藥商發現,治療外寒里熱的藥賣得特別好,最后藥廠生產的就幾乎全是疏散風熱的藥了。而發散風寒的非常少,需要時只能給他減量吃成人的。
針對孩子感冒的第一階段,介紹一個食療法和一個外用法:
食療法:
紫蘇葉5克左右、生姜3片,加入兩杯水,蓋上鍋蓋開大火煮。
開鍋以后改成小火,等三分鐘以后就可以閉火,再悶個五分鐘左右就可以給孩子喝了。
注意:
蘇葉和生姜煮的時間一定不要過長,不然藥效會減低。在喝蘇葉姜茶之前,最好讓孩子先吃點東西。空腹服用,發汗效果不好。喝完這個蘇葉姜茶以后,孩子就會感覺身上有點發熱,微微出汗以后,就停止服用,然后感冒的癥狀就開始逐漸消失了。
如果孩子剛開始感冒的同時還伴有咳嗽,那就要再加一點橘子皮,洗干凈,切成條,和蘇葉一起熬水給孩子喝,注意一定要溫熱的時候喝。
外用法:
將蘇葉5克、荊芥5克、生姜3片(3歲以上的孩子用量)加入鍋中,倒適量水,煮開鍋,三分鐘后關火。
將藥湯兌入溫水中給孩子泡腳,泡一會,孩子的身上微微出汗就可以停止了。
注意:不要讓孩子在饑餓情況下泡腳,最好泡前喝些溫熱的粥,這樣發汗的效果更好。
1.小兒熱速清口服液(顆粒)
臨床上很常用的一種雙跨藥品,它可依據適應癥、劑量和療程的不同,即可以作為處方藥,又可以作為非處方藥。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瀉火利咽。用于小兒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癥見高熱、頭痛、咽喉腫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結。
【使用要點】
用于小兒風熱感冒發高燒,用前請一定要分辨清楚寒熱。使用重點在咽部的紅腫熱痛,孩子嗓子疼明顯。
成分中的黃芩、金銀花、連翹既可以疏散風熱又能清熱解毒,還能消腫散結。板藍根、水牛角可以清熱涼血利咽喉。而大黃可以瀉下通便,把熱通過大便瀉下去。所以這個藥對風熱感冒,同時伴有嗓子疼、便秘的癥狀效果比較好。
由于清熱解毒的力量比較強,而且里面含有大黃,所以更適合有明顯的熱象,例如發高燒、嗓子疼、大便干,而對于大便偏稀的孩子就不能用了。
【注意】
適用于風熱感冒,不適于風寒感冒。脾虛、便溏的也需慎用。同時服藥期間宜飲食清淡、易消化,不吃肉、奶、蛋類食物及生冷、辛辣、油膩食物。一般宜在飯后半個小時或睡前服用,避免對胃產生刺激。
2.兒感清口服液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宣肺化痰。用于小兒外感風寒、肺胃蘊熱證,癥見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咽喉腫痛,口渴。
【使用要點】
兒感清口服液是根據北京著名的“小兒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名老中醫王綿之先生的多年臨床經驗方研制而成。用于小兒外感風寒,也就是風寒感冒,但其重點是在肺胃蘊熱,說明偏向于風寒已經入里化熱,不再是單純的風寒。
此藥用于平時體質較壯,易上火的孩子,感受風寒出現的咳嗽有痰(一般為黃色)、咽喉腫痛、口渴。既能解表又能清熱,外感和內熱同治,同時還兼顧化痰止咳,標本兼治,從而改善感冒癥狀。
藥性平和,成分中沒有大寒大熱的藥,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有效地保護兒童體內的正氣和脾胃功能。
3.感冒清熱顆粒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用于外感風寒的中成藥,十分常用。雖然屬于成人感冒藥,但是因為用于小孩的發散風寒的中成藥特別少,必要時只能酌情減量用成人的。
【功能主治】
疏風散寒,解表清熱。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使用要點】
雖然藥名中帶有“清熱”二字,但它清熱的成分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藥都是用作發散風寒的。所以它的作用是疏風散寒,解表清熱。外邊散風寒,里邊清內熱。
使用重點在于是否有打噴嚏、流清涕、咽喉癢而咳嗽、身上酸痛怕冷等癥狀。可有輕微出汗,也可無汗。至于頭痛、發熱、咽干可有可無。
這里所說的咳嗽僅僅是因為感冒時嗓子發癢而咳嗽,痰少或無痰,如果痰多則不適合。
【注意】
服藥期間宜飲食清淡、易消化,不吃肉、奶、蛋類食物及生冷、辛辣、油膩食物。服藥后宜飲熱開水或熱粥,蓋被子保暖,微微取汗,不要大汗淋漓!
特別強調一下,需要保暖的是風寒,風熱感冒絕對不能蓋被子捂汗。取微汗為度,身上潮乎乎的好像有汗就好。汗出后熱就退了,感冒便可消退。
4.小兒咽扁顆粒
【功能主治】
清熱利咽,解毒止痛。用于小兒肺衛熱盛所致的喉痹、乳蛾,癥見咽喉腫痛、咳嗽痰盛、口舌糜爛;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
【使用要點】
用于小兒感冒,咽喉腫痛明顯、發熱重,鼻塞、咳嗽、痰黃,舌紅苔黃的情況。如果咽喉疼痛明顯,可用鮮蘆根煎水沖服;如果發熱較高的可以配合小兒熱速清口服液或藍芩口服液使用。
【注意】
用于治療熱證,所以風寒咳嗽并不適用,癥見發熱惡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虛火乳蛾、喉痹者慎用。也就是說,如果咽喉腫痛伴有形體瘦弱,手腳心發熱、口干不渴,舌紅少津的不適宜,這種是陰虛引起的,應該用養陰清熱的藥物。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的食物。
5.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用于熱邪犯于肺衛所致發熱、汗出、微惡風寒、咳嗽、痰黃,或兼喘息、口干而渴。
【使用要點】
四大功效:清熱、止咳、平喘、祛痰。用于小兒外感風熱,支氣管肺炎。發熱、怕風、咳嗽,微有汗出,或咳嗽頻頻,氣息急促,鼻翼煽動,喉間痰鳴,面色紅赤,舌質紅而干、苔黃的患者。
可使小兒發熱、咳嗽減輕,痰液明顯減少,肺部啰音減少。對改善因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多種呼吸道疾病所引發的咳嗽、痰多、咽痛等癥狀效果顯著。
【注意】
風寒閉肺、內傷久咳者不適用。
6.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
【功能主治】
清熱肅肺,消積止咳。用于小兒飲食積滯、痰熱蘊肺所致的咳嗽、夜間加重、喉間痰鳴、腹脹、口臭。
【使用要點】
用于外感咳嗽又伴食積。表現為咳嗽痰黃,肚子脹,食欲減退,嘴里面有異味,舌苔中間厚膩而且發黃,鼻涕發黃。
食積會引起外感咳嗽,如果咳嗽屬于熱證,同時伴有食積,需要一邊消食化積,一邊清肺止咳,可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
7.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清熱導滯。用于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癥見: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紅腫痛,納呆口渴,脘腹脹滿,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黃。
【使用要點】
既可疏散風熱,又可消食導滯,主要用于小兒風熱夾滯的外感發熱,感冒同時還有肚子脹、食欲不振,嘔吐酸腐,便秘或者大便酸臭,舌苔厚膩,口中有異味,這些都是飲食積滯的癥狀。藥中含有助消化的成分,所以對于發燒有積滯、消化不良的孩子效果會好一些。
現在孩子感冒、咳嗽、發燒,實際上很多都是積食引起的,家長們千萬不要小看積食,如果不解決的話,可能會引發高燒等后患。
所以針對積食,推薦二則食療:
焦三仙配炒雞內金
材料: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9克、炒雞內金6克。
做法:熬水喝。熬制時間需長一些,開鍋后小火再煮20分鐘。
注意:雞內金一定要用炒的。此食療法適用于體內有積食,但不太嚴重的孩子。一般喝兩三天,基本上就能解決積食癥狀。
蘿卜湯
材料:白蘿卜、其他配料自選
做法:把半個白蘿卜切成薄片或者絲,放到鍋里煮,可以再放點山楂、番茄、海帶、生姜等調味,或者做成鯽魚蘿卜湯也可以。
注意:蘿卜湯可作為家常飯中的養脾胃的美味菜來給孩子吃,蘿卜,具有消食、化痰、理氣的功效,對飲食積滯引起的肚子脹、不消化效果很好。
8.小柴胡顆粒
【功能主治】
解表散熱,舒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
【使用要點】
用于發熱性感染性疾病,和很多其他的內科雜病,比如邪犯少陽的偏頭痛、嘔吐、咳嗽、肝炎、膽囊炎、胃炎、淋巴結腫大、中耳炎等,有“雜病之收首方”之美譽。
【注意】
日本曾有報道長期連續服用小柴胡導致肝損害以及間質性肺炎的,建議如果是長期服用的要定期檢測肝功能,所以說中藥一定要懂得辨證用藥。
中醫的靈魂是辨證論治,小柴胡湯的應用與否,不是以諸如肝炎、膽囊炎之類的西醫病名為依據,而是取決于有沒有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再就是要注意中病即止。
中藥雖然是天然的但也會有副作用,中醫一直強調是藥三分毒,應注意藥品的毒副作用。在使用中成藥的時候也應該和使用西藥一樣審慎。
NO.1 用藥及時,用量宜輕。
小孩得病急,變化快,因此用藥要及時。小兒臟腑嬌嫩,對藥敏感,用量一定要輕,根據推薦劑量選擇相應藥量,優先選用小兒專用藥。小兒專用藥一般會明確標注不同年齡或體重兒童的最佳用量,避免采用成人量進行折算和誤服。
NO.2 宜用輕清之品。
大苦、大寒、大熱以及藥性猛烈的藥物要慎用。
NO.3 不宜濫用滋補藥和保健品。
孩子生機旺盛,宜多用飲食調理,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否則會使機體陰陽失衡,有礙脾胃,導致小兒消化不良、胃腸積滯,甚至性早熟等。
另外,如果長期給孩子滋補,身體知道有外援來幫助它了,自身的功能反而會退化的。孩子是不需要保健品的,孩子的身體每天都在成長,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稍微幫助一下就可以了,然后他會自己恢復,孩子需要的是健康的、多樣性的飲食。
NO.4 重視劑型的選擇。
盡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徑給藥,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
一般來說,急癥、重癥可選顆粒劑、口服液等速效的,此類中成藥奏效較快,作用迅速,而慢性疾病宜選用丸劑、片劑、緩釋劑等,吸收較慢、作用持久、療效較好。由于中藥注射液成分較為復雜,可能導致患兒過敏,一般情況下醫生也會慎重使用,首選口服或外用途徑給藥。
總之,兒童使用中成藥應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生理特點,選擇恰當的藥物和用藥方法,兒童中成藥用藥劑量,必須兼顧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