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真地是咱們國家歷史上最有骨氣地王朝。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比。明朝也毫無愧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地是蒙古。而漢則是匈奴。
有人總是津津樂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的官員們。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
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親征蒙古。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并不適用于整個漢朝。在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與唐朝比的話。唐初國力強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史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
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
在李自成兵進入北京前。崇禎皇帝拒絕遷都。最終也以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君王死社稷亡的志向。
也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朝向回鶻借兵。結果回鶻兵在長安附近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而明朝在靖難之役等內亂中。從來沒有向任何人借過兵?
漢唐長期實行“和親政策。而明朝則從沒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滿洲去換和平!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
在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對付滿清和造反的李自成。對關外的土地依然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計劃。
從英宗到崇禎的幾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明廷更是堅定。兵臨城下寧死不遷都……”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后,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zhàn)斗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無論是明朝的帝王還是百姓,都有著剛毅不屈的性格,無論是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還是"揚州十日",當看到"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這樣的言語,當看到"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fā)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zhàn)斗十余次,民眾犧牲兩萬余,史稱'嘉定三屠'"這樣的記載,即使你對那一段歷史從未過問,你也不可能不為之動容。
中國歷史5000年,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縱觀所有被忽略或誤讀的歷史,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zhàn)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
“這就是咱們說的骨氣。咱們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像明朝那么有骨氣。皇帝死了換新皇帝。敵人打到城下了就和他們玩命。寧可自殺殉國。也絕不向敵人屈膝投降!”
如何評價明朝三百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結束了蒙古人的統(tǒng)治,開始了唐代以來中斷的民族融合。不再堅持宋代的夷夏之防。同化了羌族。歸化了回族和苗族以及壯族。
收復了丟失六百年的幽云十六州,甚至收復了遼東,遙制了東北。
西部力量沖擊到了青海,南部沖擊到了緬甸和老撾。
以上是民族利益的發(fā)展。
文化就不說了,古典小說的高峰。名人有王陽明、黃宗羲、顧炎武、宋濂、李時珍、楊慎、徐渭。
軍事家有徐達、李成梁、譚綸、孫承宗。官員有于謙、海瑞、張居正。才子有解縉。外交有鄭和。
明朝沒有宋代繁榮,沒有清代制度完善,沒有唐代包容,沒有元代版圖大,沒有漢代那樣顯赫的武功,沒有秦代那樣龐大的兵團。但是,他比秦代擁有更精干的國防力量,單兵裝備更加完備,五六萬人就可以組織一場戰(zhàn)略戰(zhàn)役,不再需要幾十萬人的大規(guī)模決戰(zhàn)。他比漢代擁有更穩(wěn)定的邊境,不再擔心軍閥割據(jù)和外敵長驅直入進入中原腹地。他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貿易。他比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權益和人權。他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識分子的自由。他顯然比宋代的國家更強硬。
一個朝代,如果那么不堪,那么倒行逆施,是一定不會延續(xù)276年的。
一個朝代,如果那么完美,那么偉大光榮,是一定可以延續(xù)到277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