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及統一后秦朝的軍隊。秦軍是當時強大的鐵軍,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其秦軍時期著名將領有:白起,王剪,蒙恬,等為秦國統一和保衛疆土立下了悍馬功勞。
自秦孝公起至秦統一天下的150余年的時間里,被稱為“虎狼之師”秦軍與東方列國大小百余戰,共計殲滅六國軍隊150余萬。在“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大戰場上,冷血的秦人踏著六國之人的尸骨與鮮血走上了統一之路。
然而,擁有著如此強大的軍隊的秦國卻在3年里消亡,那么這支80萬的虎狼之師去了哪,是否參與這場戰爭?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抵抗起義軍的居然不是這支80萬的虎狼之師,而是由囚徒組成的20萬雜牌軍。而秦軍主力80萬分別在被分在北邊和南邊,北邊30萬抗匈奴,南邊50萬打嶺南,不可能一夜之間趕回來保衛咸陽。
當時南方主力是大將任囂與副將趙佗,他們派人調查過咸陽,得知咸陽在秦二世與趙高的統一下被搞得烏煙瘴氣就放棄北上平亂,留在嶺南繁衍生息最終嶺南劃入華夏領土。這50萬秦軍從此再也沒有他入中原。
而同大將蒙恬統領的三十萬秦軍原來是去北擊匈奴,血染巨鹿。秦始皇沙丘病逝后,趙高、李斯偽造了詔書,先后誅殺了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同時也對三十萬北部軍的統屬做了安排,即“以兵屬王離”。在蒙恬死后,副將王離成為了秦北部軍的最高統帥。農民起義后,這支軍留下10萬戍邊,20萬去保衛咸陽,而這20萬人行軍非常之緩慢,究其原因,可能是當時秦二世害死了士兵們最敬愛的蒙恬將軍,這支軍最終于秦二世釋放的20萬囚徒軍匯合。
二十萬秦北部軍和囚徒軍在王離、涉間、蘇角的統帥下,迅速包圍巨鹿,取代章邯軍成為平叛主力。不過巨鹿城湖澤環繞,地非常勢險要,對于擅長野戰的北部軍來說,攻城困難極大。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為保證這二十萬北部軍的糧草供應,章邯把守今河南滎陽,從敖倉至巨鹿筑起甬道。章邯認為,只要守住河內郡,依靠敖倉的糧草儲備和北部軍的強大戰力,秦王朝仍有機會扭轉局面。可惜,甬道綿長,沿途駐守導致了兵力的分散。這一致命弱點被楚軍發現,在項羽率領下楚軍集中兵力猛攻秦軍一處甬道,致使圍困巨鹿的二十萬北部軍糧草斷絕。經數次大戰,北部軍統帥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而死。
巨鹿之戰,秦北部軍遭到重創,不過,大量潰敗的北部軍并未四散逃亡,而是重新聚攏在章邯旗下。北部軍戰敗六個月后,章邯向項羽投降。章邯降時,兵力仍有二十萬之眾,這二十萬人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刑徒軍了,而是經數次大敗和重新集結后,補充了很多的北部軍潰兵。這一點,我們從諸侯對待秦降兵的態度上窺見一二。史書記載“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也就是說,諸侯軍士兵過去服徭役駐守邊塞時曾受到過秦軍的虐待,如今秦軍投降,諸侯軍自然趁機報復和虐待秦軍。顯然,章邯投降時所屬的二十萬秦軍已經不是純粹的刑徒軍,而是有大量北部邊軍在內的。項羽為防止這部分秦軍倒戈,在河南新安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至此,秦北部軍主力徹底覆滅。
那么還有10萬戍邊的秦軍,據記載秦朝內亂后,北部軍主力被抽調南下巨鹿,而匈奴人則趁此機會突破長城奪回了河套地區。秦北部軍余部兵力不足,被匈奴所擊敗。河套再次落入匈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