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以前,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可謂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自隋朝始創科舉制以來,歷經唐、宋、元、明,直到清朝末年(1905)才被廢除。“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多少讀書人懷揣著“學而優則仕”的理想而懸梁刺股、搶躍龍門,其中“狀元”更是鳳毛麟角。在1300年科舉歷史中,可查的共有357位狀元,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各省都出過多少個吧?
狀元
唐朝時北方共出了40位狀元,其中河南15個,河北11個;南方僅有的18位狀元中江蘇就占了7個,畢竟唐朝時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還在北方。五代時由于朝代更迭頻繁,想考試當官還不如去打仗,狀元人數也就少得可憐。
殿試
到了北宋就有意思了,北方的28位狀元主要集中在河南,畢竟汴京當時是國際化大都市;此時南方也有24位,可見經濟重心南移影響深遠。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金、元朝在漢化的過程中也出了27位狀元。明清兩代狀元人數爆炸式增長,北方僅22位狀元,反觀南方竟然出了146位之多,其中江浙就占了84個!
清朝省份地圖
橫向看各個省份,北方出狀元人數最多的是河南有37位,中原本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漢朝時洛陽太學興盛,后有“魏晉風骨”;從唐代到北宋,我國文化中心一直在河南,逐漸才沒落。
南方浙江素以人文淵藪著稱,54位狀元居第二。北宋靖康之亂后,南宋南渡偏安,紹興、杭州一帶自此確立文化重鎮的地位。江蘇以60位狀元穩坐第一,江南自漢末北方戰亂時起步,漸漸人文薈萃,明清尤為突出,其中蘇州更是“書鄉門第”。最后,哪些省一位狀元也沒有呢?
江南水鄉
由于我國歷朝歷代疆域不一,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如新疆、西藏、云南等省份,歷史上并未完全漢化,沒有實行科舉制度,所以也就沒有狀元產生,不免有些遺憾。看了古代科舉制下各省教育水平的分布情況,這和如今全國的高考形勢相比都有哪些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