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人都不懂,也想知道,為何“漢初三杰”中,韓信會被冤死,張良明哲保身退隱黃袍山?唯獨剩下了蕭何,蕭何還擔任丞相直到逝世,可見劉邦對蕭何的信任如何了。那蕭何是怎么做到的呢?
韓信被冤死是罪有應得,平定天下后還掌管軍馬大權,這擱在任何一個開國君王頭上都是無法忍受的,而且韓信比劉邦小二十多歲,即便劉邦能壓得住韓信,難保劉邦的兒子能壓得住“兵仙”韓信,不知進退是韓信必死的根本原因。
張良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韓國貴族,劉邦稱帝之后,很有可能會對張良心存忌憚,作為一代智者,“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還是知道的,還不如在圣恩正濃的時候離開,也算是對劉邦的一個測試,結果劉邦果然沒留,這刻張良徹底明白劉邦的心思。
而蕭何呢?蕭何其實和曹參等人一樣,屬于劉邦最開始的元老,一起和劉邦在沛縣起兵之人;其次在對這三人的評價上就能看得出來劉邦的心思“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從這段話中看得出來,韓信對劉邦威脅最大,其次是張良;而蕭何卻只能受劉邦管控。
而劉邦對蕭何也是極為恩寵,雖然從史料來看,蕭何的功績似乎遠沒有韓信和張良輝煌,但是劉邦依舊把蕭何列為開國第一功臣,食邑萬戶,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但是蕭何的丞相之路就真的一路太平嗎?多疑的劉邦當然不會就如此輕易的將大權交在一個人手中!
蕭何輔助呂后,誅殺韓信,很符合漢高祖“固根基”的方略,是為劉邦除去了一塊心病。劉邦對蕭何更加恩寵,加封五千戶。這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的由來;但這也是蕭何的一張投名狀,表示我蕭何永遠站在劉邦的旗下,哪怕讓我殺曾經力舉的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韓信,我也毫不手軟。
還有一件事就是自污名節(jié);起初的蕭何相當清正廉潔,民間聲望很高,甚至有人只知有蕭何,不知有劉邦;這讓劉邦心里很不舒服。也幸虧蕭何有養(yǎng)門客的習慣,當時蕭何門客中有個叫召平的門客卻很清醒。
蕭何計誅韓信后,劉邦對他更加恩寵,除對蕭何加封外,還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國的護衛(wèi),真是封邑進爵,圣眷日隆。眾賓客紛紛道賀,喜氣盈庭。蕭何也非常高興。這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但是召平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召平說:“公勿喜樂,從此后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道:“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zhàn)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恍然大悟,猛然驚出一身冷汗。
其實這也是劉邦測試蕭何的一道題,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辭封邑,并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獎勵有加。
后來劉邦親征,蕭何留守后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后,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
這次還是蕭何的門客給蕭何解了這道題,這位不知名的門客對蕭何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駭,忙問其故。
那門客接著說:“公位到百官之首,還有什么職位可以再封給你呢?況且您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再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上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于進不能戰(zhàn),退無可歸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制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
蕭何長嘆一聲,說:“我怎么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污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涂啊!”
后來蕭何按照那個門客所說的去做了,劉邦在平定黥布的叛亂后,在返回長安的途中,百姓們攔路上書告狀,控告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數千萬之多。劉邦回到宮中,相國前來拜見。皇上笑著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民眾的財產,為自己謀利!”
把百姓們的控告信全部交給相國,說道:“你自己去向民眾謝罪吧!”相國乘機為百姓們請求說:“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拋荒,希望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禾秸則不許收走,留下來作苑中禽獸的食料。”劉邦大發(fā)雷霆,說:“相國你大收商人的財物,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拘禁起來,還給他上了刑具。
這題算是解了,后來劉邦很快把蕭何給放了,當時的蕭何已經六十歲了,而劉邦也很言不由衷的贊賞了蕭何其實只是作戲而已,這才是關押蕭何的真實原因;經過這么多次動不動就會被抄家的考驗,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但是在廢立太子的事上蕭何還是很堅決的;后來劉邦死后,蕭何也命不久矣,在死之前還為大漢編整律法等,在丞相繼承人上,選擇了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