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不說時間記得準不準,單純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都讓人分不清,不說別的,就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這幾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為什么我們平時對他們的稱呼都不同,有的是帝,有的是祖,有的是宗,他們有什么不同,還有第一位秦始皇,沒帝沒宗沒祖的。
提到這些稱號,還要提到一件事就是避諱,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叫的,如果哪個字和皇帝的名字一樣那就要改的,更不要說隨便叫出來了。加上后世編寫史書的時候也這么稱呼,時間久了就固定下來了。
秦始皇
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萬歷皇帝,康熙帝,多數都是根據謚號,廟號,年號來稱呼的,但是前面兩位秦始皇,漢高祖是例外。
先簡單介紹下這三者的區(qū)別
廟號
顧名思義就是放在廟里祭祀的,起源于商朝,這個是祭祀時給祖先的稱號,兩漢時期對廟號要求很嚴,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的,整個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
謚號
謚號簡單的說就是評價,有好評,差評,中評。好評的比如:文,武,宣,明。差評的比如厲,靈,煬。謚號是周朝時期出現(xiàn)的。不僅皇帝有大臣也有,比如文正就是謚號。
前期謚號簡單
年號
年號出現(xiàn)的最晚,漢武帝時期才出現(xiàn)的,前期皇帝年號換的很頻繁,明清時期基本固定了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永樂,萬歷,雍正,乾隆其實都是年號。
秦始皇
秦始皇不是廟號不是謚號也不是年號,秦始皇大人認為謚號是以下犯上,所以把謚號給廢除了,不知道為什么順便把廟號也廢除了,年號當時還沒有,然后他又是第一位皇帝,所以自稱始皇帝,往下就是二世,三世,是這樣計劃的。
結果二世而亡
漢高祖
西漢建立之后才又恢復了謚號和廟號。不過漢高祖這個稱呼即不是廟號也不是謚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皇帝。如果稱呼廟號劉邦是漢太祖,稱呼謚號是漢高帝。但是平時都稱呼漢高祖,主要還是因為司馬遷,史記中他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后面都叫漢高祖了。
漢武帝,
這個稱呼是謚號,全稱是孝武皇帝,漢朝皇帝謚號都有個孝字,所以稱他漢武帝,如果稱廟號的話,漢武帝就是 漢世宗。
漢武帝
唐太宗
唐朝可以說是個分水嶺,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是稱謚號,比如隋文帝他是開國皇帝,他的廟號是隋高祖,謚號是文皇帝,所以稱隋文帝。
唐朝之后一般都是稱廟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唐朝之后的謚號都太長了,比如唐太宗謚號是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這么長用哪個字啊。還好廟號簡單點,所以稱唐太宗。
宋太祖
宋太祖也是謚號,一般開國皇帝都是祖,太祖高祖,第二個皇帝一般都是太宗,所以才有太祖太宗的說法。
廟號年號
明清時期
明朝皇帝一般都是稱廟號或者年號,明清時期和前面最大的不同,就是年號一般都是終身的,不像以前的皇帝,總算換年號。
比如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稱呼明太祖也可以稱呼洪武大帝。
康熙,康熙的廟號是圣祖,年號是康熙,所以可以稱圣祖皇帝,也可以稱康熙帝。希望這些對大家有所幫助。